徐 寧 羅子雄 徐 晗
湖北省通城縣雋水寄宿中學(437400) 湖北省通城縣教研室(437400) 湖北省通城縣關刀中學(437400)
氫氣是初中化學三大氣體之一,氫氣的性質穿插在人教版初中化學“水的組成”中。除了“氫氣的可燃性”是以演示實驗呈現外,氫氣的其他性質只是簡單提及,有的是以圖片形式呈現,如驗純;有的只是輕描淡寫的一句話,如不純氫氣燃燒爆炸;有的只是給出了一個化學方程式,如氫氣的還原性。而通過電解水研究氫氣,實驗時間較長,獲得的氫氣量較少,難以完成氫氣系列性質實驗。出于安全考慮,有的教師干脆“以講代做”,這樣雖確保了安全,但學生對氫氣缺乏體驗性認識。而使用課本上的簡易裝置制取氫氣,并進行氫氣系列性質實驗,所需儀器藥品多、攜帶不方便、過程繁、耗時長、不安全。特別是氫氣在空氣中燃燒觀察顏色的演示實驗,一直是初中化學教學中難度較大的實驗之一,實驗中很難觀察到氫氣的淡藍色火焰,得到的多是黃色火焰,老師們往往解釋為是玻璃導管中鈉的焰色反應所致,要求學生記住是“淡藍色火焰”,學生看不到火焰的實際顏色而對實驗產生懷疑,影響實驗教學的可信度。
對于上述問題,很多教師進行了艱難的探索與改進,各種創(chuàng)新實驗設計比比皆是。每一個創(chuàng)新實驗都獨具匠心,然瑕不掩瑜。有的教師設計了一套帶有小試管的U型微型試管,集氫氣的制取與可燃性、還原性于一體,裝置簡潔、藥品用量少、現象明顯,不足之處是在導管口點燃氫氣觀察不到氫氣的淡藍色火焰;U型微型試管內空氣不易排出,還原氧化銅有發(fā)生爆炸的危險;沒有演示驗純及爆炸實驗。有的教師利用常規(guī)的氫氣發(fā)生裝置主要對氫氣燃燒實驗所用的尖嘴玻璃導管做了改進,利用石墨導管觀察到氫氣燃燒的淡藍色火焰;用塑料袋收集氫氣改進不純氫氣燃燒的爆炸實驗,由于無法定量實驗,到底收集了多少氫氣,教師只能憑經驗去判斷,收集氫氣過少或過多都不會爆炸,點燃的時機不好把握,不能保證實驗100%成功。有的教師研制了一套微型裝置,實現了氫氣的制備、驗純、爆炸、燃燒及還原氧化銅一體化實驗,現象明顯。不足之處是裝置復雜,不簡約,而且觀察不到氫氣的淡藍色火焰。有的教師利用注射器作為制取氫氣的反應容器,潔廁液和廢舊電池的鋅片作為反應藥品,眼藥水瓶收集氫氣進行純度檢驗,粗針頭作為燃燒用的尖嘴導管等,但實驗效果并不理想。
針對以上問題,筆者從一體化、微型化角度設計了一套氫氣的制取、驗純、爆炸、還原氧化銅等一體化的微型實驗。
注射器、石墨導管、小指試管、酒精燈、壓電器、表面覆蓋有黑色氧化銅的螺旋狀銅絲、玻璃管、稀硫酸(1∶4)、粗鋅粒、硫酸銅溶液。
實驗原理:Zn+H2SO4=ZnSO4+H2↑。
實驗裝置如圖1、2所示。
圖1 氫氣制備裝置
圖2 氫氣驗純、燃燒、爆炸及還原氧化銅器材
推動注射器,使鋅粒與稀硫酸接觸發(fā)生反應。往回拉注射器,鋅粒與稀硫酸脫離,反應停止,類似啟普發(fā)生器。
用小指試管收集一試管氫氣,用拇指堵住管口,移近火焰,移開拇指點火,如果聽到尖銳爆鳴聲,表明氫氣不純凈,需再收集,再檢驗,直到響聲很小,表明氫氣已純凈。
在石墨尖嘴導管口點燃氫氣,可以觀察到管口氫氣燃燒發(fā)出淡藍色火焰。罩上干冷的燒杯,明顯觀察到燒杯壁上有水霧,說明氫氣燃燒生成了水。
取下石墨導管,換上注射器針頭,插入倒置著的裝有2 mL空氣與2 mL水的小注射器中,用排水法收集2 mL氫氣,得到氫氣與氧氣各50%的混合氣體。套上注射器活塞,按動電子點火器,不純氫氣燃燒發(fā)生爆炸,注射器外套飛向遠處。這個爆炸裝置可以用來精確比較確定可燃性氣體的爆炸極限。
把裝有表面覆蓋有黑色氧化銅的螺旋狀銅絲的玻璃管插入氫氣發(fā)生裝置中。先通一會兒氫氣(由于玻璃管口徑很小,幾秒鐘即可排盡管中空氣),再點燃酒精燈給氧化銅加熱??梢杂^察到黑色氧化銅逐漸變成光亮紅色,玻璃管壁有水珠生成。當黑色氧化銅變成光亮紅色時,停止加熱,繼續(xù)通入氫氣,直至玻璃管冷卻。
改進后的實驗,裝置簡單,操作方便,試劑用量少,安全性高,成本低,現象明顯,耗時少,制取、驗純、燃燒、爆炸、還原氧化銅,一氣呵成,幾分鐘即可完成實驗。符合綠色化學的理念,適合學生分組實驗。
氫氣燃燒之所以會出現黃色火焰,除了與玻璃導管中鈉的焰色反應有關外,還與氫氣的流速有關。使用純鋅粒和稀硫酸反應,鋅粒表面附著有氧化膜、硫酸鋅和氫氣,物理覆蓋和產生的超電壓阻礙了反應,產生氫氣速率慢。因此,鋅粒要事先用硫酸銅(或硫酸亞鐵)處理,加入少量硫酸銅,使析出的銅與鋅形成“小型原電池”,加速了鋅的溶解,使整個反應能持續(xù)、快速地進行,利于學生觀察到氫氣燃燒的淡藍色火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