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淑琴 吳俊英
前些天,原單位的幾個老姐妹聚會,談?wù)撈鹑缃竦纳?,都覺得特別知足,不但吃穿不愁,而且穿的、用的都堆得箱滿柜滿。交談中,大家不由得回憶起過去物資匱乏的年代。
上個世紀(jì)六七十年代,許多生活用品都是憑票供應(yīng),有糧票、肉票,還有布票、棉花票,等等。那些票證對每家每戶來說可珍貴了,家家都省著用、計劃著用。給孩子們做件新衣服至少能穿3年,第一年穿長一寸,第二年穿正好,第三年短一寸。有時還用黑布接上個底邊,然后接上兩個袖頭,再讓孩子穿上一年。就這樣了仍舍不得扔,留著給下面的弟弟或妹妹們穿那時的孩子們也不講究穿戴,給什么穿什么,很聽話。要是誰家的兒子準(zhǔn)備結(jié)婚,起碼得做兩床被子,那就更難了一得攢很長時間的布票,自家的布票不夠用就得向關(guān)系好的親朋好友借。
那個年代,我們工人的工資也就十幾元,家家生活都不富裕。就說棉被吧,有的人家連一人一床棉被都達(dá)不到;有的人家蓋的被子只是棉花套,沒有被里和背面,更別提被罩了。在當(dāng)時,一床被要蓋春、秋冬三季,到了夏天才能拆洗。
“吳大姐,你還記不記得,當(dāng)年廠子里大家分布頭的事呀?"聚會中一個姐妹問。怎么會不記得,那些布頭還是我托人搞到的呢。
當(dāng)年,一個朋友的哥哥在紡織廠當(dāng)庫房管理員,他們廠經(jīng)常處理布頭,其中多數(shù)都處理給服裝加工廠”。我聽到這個消息后心想,要是能搞到一些布頭,分給廠里的同事們,既便宜又實惠,何樂而不為呢。
于是,我自掏腰包買了兩盒麥乳精、兩瓶果子露、兩瓶水果罐頭和兩斤蛋糕,湊個四份禮,拎著去了朋友的哥哥家。聽說我的來意后,朋友的哥哥說什么也不收禮。他說,布頭處理給誰都行,這不違反原則。但是不對個人、只對單位,一次處理一批,得裝一大汽車呢。
第二天一上班,我就和單位的領(lǐng)導(dǎo)說了此事,領(lǐng)導(dǎo)非常支持,并立即派出一輛黃河牌大轎車,拉回來整整一汽車的布頭,可把I友們樂壞了。布頭,就是不合格的產(chǎn)品,即出現(xiàn)跳絲、濺上油點等問題或超出規(guī)定的尺寸被剪掉的布料。當(dāng)處理品賣給我們的布頭有大有小,尺寸懷一。最后核完價錢,每尺布頭才3分錢。
布頭拉回單位后,我們辦公室的幾個同事加班加點地干了起來。大家把所有的布頭都打開進(jìn)行分類,布頭有花布或單色的白布、藍(lán)布等,我們把布頭按大小搭配均勻,然后再按種類分份,最后卷成一卷,用紙包好,在紙上寫好幾號和價錢,讓同事們抓鬮,抓著幾號就買幾號的布頭。一上午的工夫,布頭就賣完了。到了中午吃飯的時候,工友們聊的都是布頭的事兒,有的說下班回家就給孩子做條花裙子,讓她第二天上學(xué)就能穿上;有的說要給丈夫做條褲子或給孩子做書包;還有的說要用幾塊白布做個被里……大家七嘴八舌,好不熱鬧。
回想起當(dāng)年的往事,大家談得津津有味,這就是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