溺嬰野蠻惡習在中國由來已久,時至明清越演越烈,在許多偏遠的貧困地區(qū),溺嬰事件時有發(fā)生。清代道光庚子年(1840)間,湖南桂東鐫刻了一塊“救嬰告示碑”,在江南一帶產(chǎn)生了很大影響。
這一塊充滿人性的救嬰碑是從哪里來的呢?
“離天三尺三”的湖南桂東縣八面山下,有個小村子名曰貝溪。“貝溪一條峒,水在泥里拱,天晴三日冇水喝,落雨三天水打洞。”這里是一個農(nóng)田灌溉非常缺水的地方,山溪流水之珍貴如貝(金錢),因此得名貝溪。這個小村子雖是窮鄉(xiāng)僻壤,卻也出了不少讀書人。
清朝時,貝溪有個讀書人叫郭樹屏,天資聰明,生性善良,勤奮好學,很快就考取了廩生(秀才中成績名列一等者)。那時村子里時常有人水溺女嬰,郭樹屏每每聽說此類消息,就仿佛聽到馮夢龍聲音:“為父者你多想,若不收女,你妻從何來?為母者你自想,若不收女,你身從何而活?而且生男未必孝順,生女未必忤逆……況且活活一條性命,置之死地,你心何安?”
心如刀割的郭樹屏忍不住了,一天晚上他奮筆疾書,給縣衙起草“禁溺女嬰文”?!熬熆M之上書救父,木蘭之易服從戎。有女如斯,佳兒何異!”緹縈與木蘭都是女子,比男人差在哪里呢?“且人生貧富,定數(shù)由天,命合困窮,不因無女而遂富;命當豐豫,不因有女而遂貧?!奔彝ゲ粫驗闊o女就會富裕,也不會因為有女就會貧窮?!靶写瞬蚶侵鶠?,實為神人之共怒,又安望子孫繁衍,家世熾昌哉……”
寫畢,郭樹屏又與生員郭興照,監(jiān)生郭聯(lián)詩、郭興華等人共同商議修正文章,然后聯(lián)名向縣衙稟示。
縣令周元吉對郭樹屏等人此舉大加贊賞。周元吉辦事雷厲風行,立即將此文章內(nèi)容和禁嬰有關(guān)事宜及獎罰辦法一并合成,寫成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的“桂東縣救嬰告示”向全縣昭示。告示要求不論生男生女,都必須好好撫養(yǎng),家道貧窮無法撫養(yǎng),則尋訪能收養(yǎng)女嬰之人,而不能將女嬰溺亡,否則以故意殺害子孫論罪。族人親鄰若是了解到有此類事發(fā)生,必須向官府告發(fā),否則將一并問罪。
郭樹屏幾人看到“救嬰告示”非常高興,于是又將告示全文鐫刻于石碑,將此碑立在桂東縣貝溪古官道上的龍泉寺坳涼亭內(nèi)。碑為青石,高105厘米,寬30厘米,正楷陰文,共有500余字。過往行人,相互傳道。
此碑一出,該地區(qū)溺棄女嬰的惡習很快便匿跡了,重男輕女的風氣也因此得到了極大的改觀。
后來,德才兼?zhèn)涞墓鶚淦翆W業(yè)有成,從廩生進升了貢生,并在某縣任知縣之職。這塊被列為歷史文物的清朝道光年間的桂東縣“救嬰告示碑”,今已移至桂東縣紀念館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