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 房(Jing fang)
西漢學(xué)者、律呂學(xué)家。出生于公元前77年,卒于前37年,終年40歲。本姓李,字君明。按推律法自定為京氏,遂姓“京”。東郡頓丘(今河南清豐西南)人。
漢代本有兩位京房。一位是班固在《漢書·儒林傳》中提到的,“粱丘賀字長翁,瑯邪諸人也。以能心計,為武騎。從太中大夫[1]京房受《易》”。又說,此“房者,淄川楊何弟子也。房出為齊郡太守,賀更事田王孫。宣帝時,聞京房為(易)明,求其門人,得賀?!币馑际钦f,粱丘賀曾是太中大夫京房的學(xué)生,受之《易》學(xué)。后,京房出任齊郡太守,粱丘賀改從田王孫學(xué)《易》。后被漢宣帝招用。這是一位京房。
另一位京房,也是《漢書·儒林傳》中提到的,“受《易》梁人焦延壽。延壽云嘗從孟喜問《易》。會喜死,房以為延壽《易》即孟氏學(xué),翟牧、白生不肯,皆曰非也。至成帝時,劉向校書,考《易》說,以為諸《易》家說皆祖田何、楊叔(元)、丁將軍,大誼略同,唯京氏為異,黨焦延壽獨得隱士之說,托之孟氏,不相與同?!辈⒄f,此“房以明災(zāi)異得幸,為石顯譖誅[2]。”
我們要說的是后一位京房,受《易》于梁人焦延壽。焦延壽自稱是孟喜的學(xué)生。而孟喜的學(xué)生翟牧和白生卻證明,他從來沒有跟孟喜學(xué)過《易》,是焦延壽以自己的隱士之說,假托孟氏。京房則以明異得幸,元帝時立為博士,曾出任魏郡太守,以《易》學(xué)干政,人稱“京氏學(xué)”,著有《京氏易傳》三卷傳世。焦延壽曾擔(dān)憂地說:“得我道以亡身者,必京生也?!惫蝗绱?,京房屢次上書,彈劾佞臣中書令石顯專權(quán),遭石忌恨,入獄遭誅殺。
有些音樂史著作,談到京房時,分不清兩個京房,列出一大堆《易》學(xué)著作,讓人看得眼花繚亂,而在音樂方面,卻只字皆無,這就失去了音樂史料的價值。我們談到的李氏京房,不僅通曉《易》學(xué),而且是一位律呂學(xué)家。《后漢書·志第一·律歷上》載,“元帝時[3],郎中京房,字君明,知五聲之音,六律之數(shù)。上使太子太傅韋玄成字少翁,諫議大夫章,雜試問房于樂府。房對:‘受學(xué)故小黃令焦延壽六十律相生之法:以上生下,皆三生二;以下生上,皆三生四。陽下生陰,陰上生陽,終于中呂,而十二律畢矣。中呂(十二律第六律,以中呂為宮)上生執(zhí)始(為徵),執(zhí)始下生去滅(為商),上下相生,終于南事,六十律畢矣?!本┓吭跇菲鞲牧挤矫嬉灿薪洹_^去,笛子只有四個孔,只吹奏四音(宮、角、徵、羽),沒有“商音”?!熬┓考印逃诘眩铣晌逡??!薄逗鬂h書·律歷上》又載,“京房曰:‘竹聲不可以度調(diào),故作準[4]以定數(shù)。準之狀如瑟,長丈而十三弦,隱間九尺,以應(yīng)黃鐘之律九寸;中央一弦,下有畫分寸,以為六十律清濁之節(jié)。房言律詳于歆所奏,其術(shù)施行于史官,候部用之。文多不悉載。故總其本要,以續(xù)《前志》?!?/p>
其實,京房推演的六十律,只是一種理論上的推演,對實際演奏及樂器制作,并無實用價值。
裴神符(Pei shenfu)
唐代琵琶演奏家,又名裴洛兒,出身西域疏勒(即新疆喀什)籍的音樂家,精于四弦和五弦琵琶演奏,且擅長作曲。唐太宗貞觀年間,集唐代琵琶手于宮中獻藝,樂工們均橫抱琵琶登場,用木撥或鐵撥彈奏,演奏大多溫和舒緩。輪到年輕的西域琵琶手裴神符上場時,他一反傳統(tǒng)的演奏方法,豎抱琵琶,左手扶頸按品,右手不用撥子,而是用指甲彈奏,演奏了他自己創(chuàng)作的琵琶曲《火風(fēng)》,節(jié)奏鏗鏘有力,旋律跌宕起伏,令四座樂工目瞪口呆,太宗也連聲稱絕,遂封為“太常樂工”。當然,這只不過是一個“無風(fēng)不起浪”的傳說而已。
據(jù)史料記載,琵琶演奏方法,首先棄木撥(或鐵撥),改用手指彈奏者,確是裴神符。杜佑在《通典·樂典》中記載,“初,太宗貞觀末,有裴神符妙解琵琶,初作《勝蠻奴》、《火風(fēng)》、《傾杯樂》三首,聲度精美,太宗悅之。高宗之末,其技遂盛于時矣?!薄杜f唐書·音樂志》載,“案舊琵琶皆以木撥彈之,太宗貞觀始有手彈之法,今所謂琵琶者也?!薄缎绿茣ひ魳分尽芬噍d,“舊以木撥彈之,樂工裴神符初以手彈,后人習(xí)之為。”明代《唐音癸簽》卷十四也有同樣記載。
丁仙現(xiàn)(Ding xianxian)
宋代雜劇名優(yōu),又稱丁先現(xiàn)、丁線現(xiàn),生卒年不詳。活動于宋神宗 · 熙寧至宋徽宗 · 崇寧(或政和)年間(約公元1068—1106或1111年)。任宮廷教坊使數(shù)十年。據(jù)宋蔡修撰《鐵圍山叢談》記載,他于神宗 · 熙寧初(年齡約在20歲左右),就頗負盛名。宋人葉夢得在《石林避暑錄話》中說,到宋徽宗 · 崇寧初,他仍在教坊中任職,人稱“丁使”。其間,除宮廷活動外,他常作場于汴京(今河南開封)的勾欄瓦肆,演出多種針砭朝政或嘲諷街巷陋習(xí)的作品,百姓看后,都說“臺官不如伶官”。
丁仙現(xiàn)精于審音,能為詞,有《絳都春 · 上元[5]》傳世。詞曰:“融和又報[6]。乍瑞靄霽色[7],皇州[8]春早。翠·[9]競飛,玉勒爭馳都門道。鰲山彩結(jié)蓬萊島。向晚色,雙龍銜照。絳綃樓上,彤芝蓋[10]底,仰瞻天表??~緲。風(fēng)傳帝樂,慶玉殿共賞,群仙同到。迤邐[11]御香,飄滿人間聞嬉笑。須臾一點星球小。漸隱隱、鳴梢聲杳[12]。游人月下歸來,洞天未曉?!鄙鷦拥乇憩F(xiàn)了元宵節(jié)的熱鬧景象。
潘之恒(Pan zhiheng)
明代著名戲曲作家、曲論家,約生于1536年,卒于1621年。字景升,號鸞嘯生、冰華生,安徽歙縣人,長期生活在金陵(即南京)。明嘉靖年間,官至中書舍人,與湯顯祖、宋璟等戲曲名家來往密切,交誼頗深。曾編?!妒⒚麟s劇》,并撰有《敘曲》、《吳劇》、《曲派》等戲曲論著,后均收入《亙史》或《鸞嘯小品》中。《曲派》中有句云,“自魏良輔立昆之宗?!笨隙ㄎ毫驾o為昆腔之祖的地位。在唱腔方面,他提出,演員必須唱出曲中的“余韻”。所謂 “余韻”,就是曲子的內(nèi)含。他認為,演員演唱,除字正腔圓外,還要有充沛的激情,要把曲子的內(nèi)在感情,充分表達出來,讓人余味無窮。
《亙史》,又名《亙史鈔》,屬類書。主要匯編了前朝或同代人有關(guān)戲曲方面的著述,也包含根據(jù)自己的經(jīng)歷體會、所見所聞所編撰的獨立創(chuàng)作,不僅對研究明代戲曲、且對研究明代社會都具有重要價值。全書含內(nèi)之目十七、外之目三十、雜之目三十二,顧起元[13]為之作序。紀以類其事,篇以類其言,總七十九目,九百九十六卷。北京圖書館藏有天啟六年(即1626年)刊本。有關(guān)戲曲方面的論述集中在“外紀”中的“艷部”和“雜篇”中?!巴饧o”中的“艷部”包括卷十六至卷三十六,收文章一百二十余篇,記載了明代嘉靖、隆慶、萬歷年間活動于南京、蘇州、揚州、開封等地的一些名藝人的生平事跡,其中許多是當時的昆曲演員?!半s篇”中的“文部”中, 收錄文章均為評論昆曲演員的表演技巧和論述昆腔的淵源與流變。應(yīng)該說,《亙史》對研究昆曲發(fā)展史,有著極其重要的文獻價值。
毛奇齡(Mao qiling)
明末清初著名音樂理論家、經(jīng)學(xué)家、詩人、書畫家(1623—1716)。浙江蕭山人,原名甡,字大可,又字齊于,號初晴、秋晴,人稱“河西先生”,與兄毛萬齡,并稱“江東二毛”。明朝諸生[14]。明亡后,參與抗清運動,敗,遁入深山,筑土屋讀書。性格倔強,恃才傲物,曾曰:“元明以來無學(xué)人,學(xué)人之絕于斯三百年矣?!眰€性剛烈,言辭過激,一生大部分著作,基本上都是對前人著作的刊誤?!坝鲇挟愓f,必搜討源頭,字字質(zhì)正”,甚至連朱熹[15]那樣的大家,也不放過。毫不客氣地指出他《四書集注》中的謬誤,并撰《四書改錯》予以抨擊?,F(xiàn)今學(xué)界就缺少這樣的人物,亦缺乏這樣之風(fēng)氣。據(jù)說,近百年來出現(xiàn)的理論、學(xué)說,有1500項屬于謬論。過去,毛奇齡這樣做,屢遭構(gòu)陷,最后,不得不輾轉(zhuǎn)江淮??滴跏四辏?679年),舉博學(xué)鴻儒科,授翰林院檢討,國史館纂修等職??滴醵辏?687年),辭職歸隱,專事著述??滴跞荒辏?693年),離自己去世還有23年,就為自己寫下墓志銘,曰:“死后不冠、不履、不易衣服、不接受吊客”。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病逝,終年93歲。古之清廉高壽者也!
毛學(xué)識淵博,除治經(jīng)、史外,尚工散文、詩詞,精通音律,曾教授律學(xué),并著有樂律著作《竟山樂錄》[16]四卷、《圣諭樂本解說》二卷、《皇言定聲錄》八卷,《四庫全書》收錄多達四十余種?!度珪偰刻嵋贩Q《竟山樂錄》為,“是書據(jù)明寧王權(quán)[17]《唐樂笛色譜》為準,以四、乙、上、尺、工、凡、六字循環(huán)成七調(diào)。如四為領(lǐng)調(diào),則乙為變宮,上為商,尺為角,工為徵,凡為變徵,六為羽。又除羽無清聲,置乙、凡二字不用,復(fù)從六而推。高四為宮清,高上為商清,高尺為角清,高工為徵清,合之宮為九聲。蓋簫笛色字譜及金元曲調(diào),其動蕩曲折,總不出此九聲之環(huán)轉(zhuǎn)。伶官遞相授受,稱為唐樂之遺法。奇齡遂據(jù)以解五音十二律還[18]相為宮,以攻司馬遷《律書》[19]、蔡元定《律呂新書》之說,欲舉古來所謂‘三分損益、隔八相生者一切廢之,并伶州鳩[20]所對亦斥為妄言。夫?qū)幫酢兜焉V》果否為唐人之舊,未可知也。即真出唐人,而唐之雅樂固未聞能與三代比。乃執(zhí)其優(yōu)伶剩譜以定天地之元音,舉漢氏[21]以來諸儒授受去古未遠者悉指為謬。揆[22]以事理,似乎未然。惟寧王《譜》今已不傳,存錄是編,俾[23]唐以來教坊舊調(diào),金以來院本遺音,猶有考焉,亦技藝之一種也。是書本奇齡作,而托於其父鏡所傳,故題曰《竟山樂錄》。竟山者,鏡之字也。末一卷為《采衣堂論樂淺說》十四條,稱出自其兄仁和教諭萬齡,而詞氣亦宛似奇齡。無可佐證,亦姑妄聽之焉?!?/p>
注釋:
[1]太中大夫:官名。掌議論。用現(xiàn)在的話講,就是宣傳部長,掌管理論研究和宣傳的官。從四品。
[2]石顯譖誅:石顯,漢元帝時奸臣。結(jié)黨營私,打擊異己,擾亂朝政,陷害忠良。溍誅:誣陷殺害。
[3]元帝時:即漢元帝初元至竟寧(公元前48至33年)15年間。這里我們更加明白,《前漢書》講到的粱丘賀的老師京房,是漢武帝時元光年間(即前134年至前129年間)楊何的學(xué)生。而我們所講的京房,是焦延壽的學(xué)生,前后相差80年左右,顯然是兩個京房。
[4]準:一種作為標準音高的樂器。
[5]上元:古時稱正月十五元宵節(jié)為“上元”。
[6]融和又報:又到了暖和的時節(jié)。
[7]瑞靄霽色:晴朗的天空中飄著祥云。
[8]皇州:即京城開封。
[9]翠幰:幰(Xian)。翠幰,裝飾著翠綠羽毛或?qū)毷能囜ぁ?/p>
[10]彤芝蓋:天子用的紅色朱傘。
[11]迤邐(Yi Li):連綿、依次。
[12]鳴梢聲杳:揮動鞭梢的聲音消失了。
[13]顧起元:明代金石家、書法家。字太初,號遁園居士。萬歷二十六年進士,官至吏部左侍郎。辭官后,遷杏花村,筑遁園,潛心著述。朝廷七次詔為相,不應(yīng)。
[14]諸生:古代經(jīng)考試進入各級學(xué)校的生員(上指太學(xué)、下指州郡學(xué)校的生員),統(tǒng)稱諸生。
[15]朱熹:(1130—1200)宋代著名理學(xué)家、哲學(xué)家、教育家、詩人,儒學(xué)集大成者,世稱“朱子”。
字元晦、仲晦,號晦庵、晦翁。祖籍安徽婺源(今江西婺源)人,生于南劍州尤溪(今福建尤溪縣)。
[16]《竟山樂錄》:樂律著作。共四卷。成書于清仁宗.嘉慶年間(1680年)。作者根據(jù)自己的音樂實踐或從理論上推演,對歷來樂學(xué)和律學(xué)方面的種種說法表述自己的觀點和見解,對其許多不同說法進行正誤。
[17]寧王權(quán):即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朱權(quán),十三歲封為寧王,藩地大寧,地處西峰口外。朱權(quán)善于謀略,擁兵甲八萬,戰(zhàn)車六千,多次出塞作戰(zhàn)。并善琴,編有琴曲集《神奇秘譜》和《太和正音譜》等。前者為目前現(xiàn)存最早、最有價值的琴譜之一。明代有“四王”之稱(即寧王、衡王、益王、潞王),皆為皇家一脈,均精于琴藝,并為斫琴名家。寧王所傳“中和琴”,號為“飛瀑連珠”,為史上第一寶琴,琴腹署名“云庵道人”。
[18]還:疑為“環(huán)”字誤。
[19]《律書》:即司馬遷《史記》卷二十五.律書第三。毛奇齡攻其內(nèi)容有誤。
[20]伶州鳩:公元前周朝樂官。周景王曾問律于伶州鳩,州鳩回答的許多律學(xué)知識,成了中國律學(xué)史上最早、最有名的律學(xué)著作。毛奇齡“斥為妄言”。
[21]氏:疑為“代”字誤。
[22]揆:度量。
[23]俾:讀(Bi)。把、使。
喬書田 音樂理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