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西漢初期軍糧“輸粟于邊”現(xiàn)象探析
      ——以漢簡為中心

      2019-09-03 02:51:22
      商丘師范學院學報 2019年10期
      關鍵詞:牛車漢簡漢書

      張 超 華

      (河南大學 歷史文化學院,河南 開封 475001)

      西漢初期,北部邊郡屢受匈奴襲擾。正如《鹽鐵論校注·擊之》所載:“邊城四面受敵,北邊尤被其苦?!睘閼獙吇?,西漢政府長年用兵于西北邊境。眾所周知,糧食是維持軍隊生存和保證軍事行動的重要因素。《孫子兵法·軍爭篇》:“將軍無輜重則亡,無糧食則亡,無委積則亡。”《六韜·龍韜》中有“通糧四人”,“主度飲食、蓄積,通糧道,致五谷,令三軍不困乏”。這些文獻資料無不表明糧食對于戰(zhàn)爭的重要意義。西漢初期,頻繁的軍事行動對糧食的需求和消耗必然十分巨大。據(jù)黃今言推斷:“西漢至新莽,邊兵通常保持在30萬左右,其一年所需糧食達800萬石,可謂巨量?!盵1]西北邊郡自然環(huán)境較差,糧食生產(chǎn)能力有限,如此龐大的軍糧需求必須從內(nèi)郡千里運糧,這就是西漢初期的“輸粟于邊”現(xiàn)象。

      據(jù)文獻記載,大規(guī)模“輸粟于邊”,至遲始于文帝時期,由晁錯提出。晁錯進言文帝:“使天下人入粟于邊,以受爵免罪,不過三歲,塞下之粟必多矣?!薄稘h書·食貨志》載:“文帝從錯之言,令民入粟邊?!钡轿涞蹠r期,大規(guī)模的反擊匈奴加之開拓疆土,對后勤保障提出更高的要求,特別是軍糧的需求更加突出,輸粟于邊的規(guī)模和頻率不斷增多?!稘h書·食貨志》:“中國繕道饋糧,遠者三千,近者千余里。”《漢書·酷吏傳·田延年》:“大司農(nóng)取民牛車三萬兩為僦?!奔词菍Ξ敃r輸粟于邊的描述。

      漢簡中對輸粟于邊也有相關記載:

      出粟四斗二升(33·20)[2]52

      入粟大石廿五石 車一兩(59·2)[2]104

      入谷五千五百二斛 受城倉吏□(E·P·T27:11)[3]78

      賜錢百卅萬使為辜入粟西河(E·P·T59:26)[3]360

      本文擬對西漢初期“輸粟于邊”的現(xiàn)象進行研究,主要包括糧食種類、糧食籌措途徑、運輸工具及方式、糧食存儲與管理、存在的問題五個方面。

      一、糧食種類

      囿于對文字釋讀的差異,學者對漢代河西糧食作物的理解有不同的認識。其中,勞榦認為:“除谷為通名不計外,以粟麥為最多,其次為黍和糜,再次為秫及豆?!盵4]401-406何雙全將居延漢簡所見糧食概括為粟、麥、大麥、黍、糜、胡豆等10種[5]。在敦煌懸泉置[6]和馬圈灣[7]499-512漢代烽燧等遺址的考古發(fā)掘中,確實發(fā)現(xiàn)粟、糜、青稞、大麥、普通小麥和豌豆等糧食籽粒。總體來看,輸邊的糧食種類主要有粟、麥、糜、豆等。

      (一)粟

      漢簡中有關“粟”的記載較多:

      出粟卅石(160·8)[2]263

      入粟六百石(84·1)[2]147

      出粟百廿六石(E·P·T17:17)[3]67

      《說文》鹵部:“粟,嘉谷實也。從鹵,從米?!薄稘h書·食貨志(上)》:“粟者,王者大用,政之本務?!彼谧鳛檐娂Z,一方面是因為黃河流域歷來是粟的傳統(tǒng)主產(chǎn)區(qū),能夠為輸邊提供充足的糧食;另一方面得益于其具有良好的存儲性。王禎《農(nóng)書》說:“五谷之中,惟粟耐陳,可歷遠年。”《新唐書·食貨志》載:“粟藏九年,米藏五年,下濕之地,粟藏五年,米藏三年?!彼诘哪筒匦栽诳脊欧矫娴玫搅俗C實,考古人員在發(fā)掘隋代含嘉倉遺址時發(fā)現(xiàn),在160號窖發(fā)現(xiàn)有碳化的粟。據(jù)碳十四測定,窖內(nèi)儲粟為北宋時期,距今已有八九百年的歷史,但窖內(nèi)糧食顆粒完整,米糠分明[8]59。粟米的這一優(yōu)點在軍事上意義重大,畢竟古代運輸條件落后,邊遠地區(qū)駐軍難免遭遇補給不暢的情況。

      (二)麥

      麥是大麥、小麥的總稱?!墩f文解字》:“麥,芒谷,秋種厚薶,故謂之麥”。麥適宜在北方較為寒冷干燥、日照充分的氣候條件下生長[9]60-62。

      漢簡中有關麥的記載有:

      出麥六十石(90·46)[2]159

      大麥(E·P·T27:38)[3]80

      為業(yè)糶大麥二石(E·P·F22:25)[3]477

      漢簡中也見穬麥。如“出穬麥二石六斗”(387·23)[2]549,《說文解字》:“穬,芒粟也。從禾,廣聲?!睂嶋H上,在漢代河西地區(qū),穬麥不僅用作邊塞吏卒的食糧,也常作馬牛草料,敦煌懸泉漢簡中以穬麥“付懸泉廄佐”“以食傳馬”的冊書[10]263-264就是明證。

      考古材料上確也發(fā)現(xiàn)有麥類遺存。如尉犁縣營盤墓地一些墓葬的葬具上鋪蓋有大量“麥草”和“稷草”,麥草中包含麥穗和麥粒,麥穗的麥芒保存完好,經(jīng)鑒定麥草均為大麥[11]。

      (三)糜子

      《說文解字》:“糜,穄也?!倍巫ⅲ骸懊?,黍之不黏者?!睗h簡又作“糜”“靡”等:

      出糜小石十二五石(148·9)[2]246

      糜一小石三斗三升自取(57·20)[2]101

      萬卿初飲靡米二斗又粱米一斗又(E·P·T26:5)[3]76

      糜子是華北和西北地區(qū)常見的糧食作物,其外形與黍相似,無黏性,顏色多樣。主要用來食用,也可以作為牲畜飼料。樓蘭古城東漢時期的三間房遺址,發(fā)現(xiàn)有“糜子殼”[12]。

      (四)豆

      豆,漢謂之豆,今字作菽。菽者,眾豆之稱也。

      簡文中有關記載有:

      買豆三石(312·10A)[2]510

      胡豆四石七斗(310·2)[2]505

      牛食豆四石(E·P·T44:5)[3]124

      居延出土有食物,顆粒圓而青色,與當今之青豌豆相同,在軍糧中所占比重較小。關于豆的功能,有學者認為主要是用作牛馬的飼料[13]。

      二、糧食籌措途徑

      “輸粟于邊”的軍糧多來源于內(nèi)郡,如何籌措數(shù)量龐大的軍糧也是西漢政府面臨的重要問題。依據(jù)傳世文獻,主要包括以下兩類:

      (一)田租

      田租是西漢國家糧食征收的基本來源,也是各級倉廩最主要的糧源。西漢初期,為恢復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統(tǒng)治者奉行重農(nóng)政策、“勸農(nóng)務本”,竭力恢復糧食生產(chǎn)。文帝二年,下詔減收當年天下田租之半?!稘h書·食貨志》載:(景帝二年)“令民半出田租,三十而稅一也?!蔽鳚h初期的“勸農(nóng)”“輕賦”政策,將大量的勞動力吸引至土地上,《漢書·昭帝紀》載:“耕桑者益眾”。這對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恢復和發(fā)展以及農(nóng)民生活的改善起到促進作用,客觀上為西漢賦稅的征收提供了保證。此外,田租主要征收實物,這意味著糧食主要被中央政府所控制,便于協(xié)調(diào)調(diào)度。

      (二)入粟拜爵

      漢初,政府推行入粟拜爵的政策,借助民間力量輔助解決北部邊郡軍糧補給問題。《史記·平準書》:“屯戍者多,邊粟不足給當廩者?!币虼耍济袢胨谌?,以“拜爵”“補吏”“贖罪”等籌措軍糧的政策應運而生。實際上,納粟拜爵之策秦時便已存在,《史記·秦始皇本紀》載:“十月庚寅,蝗蟲從東方來,蔽天。天下疫。百姓納粟千石,拜爵一級?!薄渡叹龝そ钇份d:“民有余糧,使民以粟出官爵?!钡搅藵h代,《漢書·食貨志》載,文帝時,“匈奴數(shù)侵北犯,邊粟不足給當廩者”,乃“令民入粟邊,六百石爵上造,稍增至四千石為五大夫,萬二千為大庶長,各以多少級數(shù)為差”。“入粟拜爵”政策,深受百姓歡迎,政府糧倉存儲了大量的糧食?!稘h書·食貨志》載:“邊食足以支五歲,可令入粟郡縣矣?!蓖ㄟ^官爵來利誘百姓獻糧,很大程度上解決了當時西北邊郡軍糧的供應問題。此外,入粟贖罪的現(xiàn)象也是存在的?!妒酚洝て綔蕰份d:(景帝時)“又得輸粟縣官以除罪?!薄妒酚洝て綔蕰份d:(武帝時)“弘羊又請令吏得入粟補官,及罪贖罪。令民能入粟甘泉各有差,以復終身,不告緡。他郡各輸急處?!?/p>

      三、運輸工具及方式

      (一)運輸工具

      《史記·大宛傳》載:武帝時調(diào)用“牛十萬,馬三萬余匹,驢、騾、橐它以萬數(shù),多赍糧”。漢代輸粟于邊主要以牛車等畜力車輛運輸為主,也有驢、駱駝運輸,偶爾也有人力運輸。

      1.牛車運輸

      漢簡中關于牛車的記載也較多:

      取之甚善曰道遠毋車牛載既不肯予□(18·11)[2]28

      發(fā)牛車各載一百(268·39)[2]451

      以牛車就載籍田倉為事始元(E·5P·T43:92)[3]107

      牛車是當時運輸糧食的主要工具。牛雖然速度較慢,但力強耐久,對飼料的要求低,因而普遍使用?!妒酚洝ち艉钍兰摇罚骸胺排L伊种?,以示不復輸積。今陛下能放牛不復輸積乎?曰:未能也?!闭f明牛車就是輸積的主要工具。孫機在《漢代物質(zhì)文化資料圖說》中提到:“牛車分篷車和敞車兩種……無論是篷車或敞車,都被看作是‘平地載任之車’,僅供代步而已?!盵14]96在甘肅地區(qū)確系發(fā)現(xiàn)有牛車冥器造型,如武威磨嘴子漢墓發(fā)現(xiàn)2件木質(zhì)高輪牛車[15]148,其牛車模型中殘留糧食遺存,顯然是作為散裝運糧車[16]。武威雷臺漢墓也發(fā)現(xiàn)有牛車[17]。

      2.驢、駱駝運輸

      秦漢時期,原產(chǎn)于西方的驢、騾、駱駝等“奇獸”被引入內(nèi)地,主要用于馱負和引車動力。《史記·匈奴列傳》:“其奇畜則橐駞、驢、駞……”《鹽鐵論·力耕》:“驘驢馲駞,銜尾入塞,驒騱騵馬,盡為我畜。”

      漢簡中也有相關簡文:

      官屬數(shù)十人持校尉印紱三十驢五百匹驅(qū)驢士五十人之蜀名曰勞庸部校以下城中莫敢道外事次孫不知將(981)[18]256

      出菱三石 四月庚辰候長霸以食橐他六匹行塞至廩宿匹二鈞 (285·11)[2]480

      百騎亭但馬百余匹橐他四十五匹皆備賀并塞來南燔(E·P·F16:48)[3]472

      橐他持食救吏士命(124)[18]225

      驢較適宜于道路崎嶇的山地運輸,又堪粗食,壽命長于馬,抵抗力也較其他馬屬動物強,因而也是構(gòu)成運輸?shù)闹匾獎恿??!妒酚洝ご笸鹆袀鳌份d,漢武帝擊大宛,“驢、騾、橐它以萬數(shù),多赍糧”,說明驢已經(jīng)成為軍事運輸?shù)闹饕獎恿??!稘h書·西域傳》:“朕發(fā)酒泉驢橐駝負食,出玉門迎軍?!鄙綎|滕州黃安嶺漢畫像石所見運車畫面,牽引車輛的牲畜品種,突出顯示“長耳”,很可能是驢。

      駱駝被譽為沙漠之舟。西北地區(qū)自然環(huán)境惡劣,多戈壁沙漠,而駱駝雖行動緩慢,但是有很強的馱載能力,且對沙漠環(huán)境有特殊的適應能力,成為漢代運糧的重要動力。漢代畫像石上也有駱駝駕車及負重的畫面,如微山兩城漢代的畫像石上有負重的駱駝圖[19]。

      3.人力運輸

      主要包括人力擔負和挽輸。

      (1)人力擔負

      《史記·匈奴列傳》載,漢武帝元狩四年春,出擊匈奴,“粟馬發(fā)十萬騎,私負從馬凡十四萬匹,糧重不與焉”。“糧重”,顏師古注:“負戴糧食者?!薄稘h書·李廣利傳》載,漢武帝太初三年(前102),李廣利再擊大宛,“出敦煌六萬人,負私從者不與”。顏師古注:“負私糧食及私從者,不在六萬人數(shù)中也?!?《漢書·嚴助傳》載:“輿轎而隃領。”顏師古注引項昭曰:“領,山領也。不通船車,運轉(zhuǎn)皆擔輿也。”這些記載說明,戰(zhàn)爭中糧食物資運輸采用人力“擔負”的現(xiàn)象是存在的。

      居延漢簡有“戌取木荏六千三百卅一”(515·40)[2]629。木荏,于豪亮認為即擔物所用的木扁擔[20]201。受道路交通、畜力匱乏的影響,人力擔負雖然運輸效率低下,但是其存在還是較為普遍的。

      (2)挽輸

      《說文·車部》:“輦,挽車也。從車,從?,在車前引之也。”從漢代人的記載看,這種人力牽挽的車輛曾經(jīng)作為秦漢時期大規(guī)模傳輸?shù)闹髁Α!妒酚洝て浇蚝钪鞲噶袀鳌罚骸笆姑商駥⒈ズ?,辟地千里,以河為境,然后發(fā)天下丁男以守北河,又使天下蜚芻挽粟,起于黃、陲、瑯邪負海之郡,轉(zhuǎn)輸北河,率三十鐘而致一石?!薄稘h書·韓安國傳》:“又遣子弟乘邊守塞,轉(zhuǎn)粟挽輸,以為之備?!薄稘h書·李廣利傳》言,“載糒給貳師,轉(zhuǎn)車人徙相連屬至敦煌”,強調(diào)轉(zhuǎn)車人徙,很可能也是用的挽輸?shù)姆绞?。此外,居延漢簡中也發(fā)現(xiàn)有一車用卒多人的資料,如:

      右第一車十人(29·9)[2]45

      右第三車十人(E·P·T53:43)[3]283

      (二)運輸方式

      1.政府統(tǒng)籌輸邊

      即政府提供所需的人員、畜力、車輛,其人員主要有士卒、罪犯囚徒?!妒酚洝ご笸鹆袀鳌份d:李廣利伐大宛時,“發(fā)天下七科謫,及載糒給貳師,轉(zhuǎn)車人徙相連屬至敦煌”?!稘h書·王莽傳》載:“募天下囚徒、丁男、甲卒三十萬人,轉(zhuǎn)眾郡委輸?!睗h簡中有車父或車父卒,車父也就是車夫,指趕車或管理某一車的人[21]。如:

      戍卒梁國睢陽第四車父宮南里馬廣(303 · 6)[2]496

      內(nèi)黃第十五車父魏都(101·29)[2]169

      第卅二卒王弘車父 (E·P·T57:60)[3]341

      由于政府調(diào)度不足,還有私家?guī)椭那闆r存在。如《二月律令·徭律》:“發(fā)傳送,縣官車牛不足,令大夫以下有訾者,以訾共出車牛及益,令其毋訾者與共牛食、約、載具?!?/p>

      2.更卒輸邊

      到達法定年齡的百姓,在服役期內(nèi),每年都要到所在郡縣服徭役一個月。更卒所服之役名目眾多,運輸就是其中之一。《漢書·劉屈氂傳》,“乃以邊為援,使內(nèi)郡自省作車,又令耕者自轉(zhuǎn),以困農(nóng)煩擾畜者,重馬傷耗,武備衰減”?!稘h書·元帝紀》載:“師旅在外,賦斂轉(zhuǎn)輸,元元騷動,窮困亡聊。”個別情況下,運輸者要到邊郡服兵役,先輸糧到邊,然后直接就地服役。

      3.僦人輸邊

      漢簡中有較多關于僦人的記載:

      元延四年八月以來將轉(zhuǎn)守尉黃良所賦就人錢名(506·26)[2]610

      賦就人表是萬歲里吳成三兩半 (505·15)[2]604

      居延平明里王放就人昌里漕陽車一輛粟大石廿五石……(E·P·T49:53A)[3]147

      茂陵東進里趙君壯就人肩水里郅宗(E·P·T59:100)[3]366

      《說文解字》:“僦,賃也。”即雇也。僦人即為受雇傭之人,他們?yōu)槿朔?,受雇取值,分為以此為生和臨時受雇兩類。僦人的雇主既有政府也有民間的私人,就其屬地而言,內(nèi)地和邊郡都有。由于僦人是拿錢雇傭的,因而其工作效率較高,這對于繁忙的輸粟于邊工程幫助較大。

      四、糧食存儲與管理

      輸粟于邊,糧食到達邊地之后,先要進行存儲,再分發(fā)至各地士卒那里。在西北邊塞的都尉、侯官、部燧中都有大量的糧倉。西漢政府對于糧食的存儲和管理有較為嚴格的制度。

      (一)設立糧倉

      漢簡中有很多關于倉名的記載:

      居延倉(62·47)[2]111

      城倉(88·14)[2]154

      肩水倉(10·32)[2]17

      漢代河西地區(qū)軍用糧倉的規(guī)模也很大,漢簡可見:

      受四月余谷萬一千六百五十二石二斗三升少(112·20)[2]182

      凡出谷九千一百八十七石四斗一升大(E·P·T52:586B)[3]266

      □今余谷千九百五十一石二斗二升四百卅三斗三升少粟(E·P·T52:586A)[3]266

      上述記載,也得到了考古資料的印證??脊虐l(fā)掘的敦煌郡玉門都尉統(tǒng)轄的T.18烽燧的正北為一倉儲遺址,今稱大方盤城。倉儲平面呈長方形,東西132米,南北寬15米,有些地方城垣仍高7.6米。倉房有大廳三間,各廳南北兩面墻上,都有兩排對稱的三角形通風口,倉外有兩重圍墻[22]17-18。

      (二)倉儲管理

      西北邊郡設置有糧倉職官對各級倉庫進行管理。這些倉儲人員的配置充分,組織嚴密。目前,從漢簡能夠發(fā)現(xiàn)有不同的管理人員職稱,包括倉長、倉丞、倉嗇夫、倉令史、倉佐、倉曹等。

      居延倉長(E·P·T51:140)[3]182

      居延倉丞(E·P·T4:48A)[3]10

      建平二年十月癸未甲渠令史宗受城倉令史譚 (84·27)[2]149

      居延城倉佐王禹鞮汗里 (62·55)[2]111

      永光元年九月乙丑朔丙午受肩水倉嗇夫?qū)⒀娱L武□□ (515·27)[2]628

      出吞遠士吏平四月奉 四月庚戌令史博付倉曹史孫卿償俱麗卒陳(279·17)[2]470

      《漢書·百官公卿表》所記載的官級次序為:令、長、丞,可知令之職務當高于長、丞。關于這些職務,有學者推斷倉長一職為都尉級和侯官級倉的負責人;倉丞為部倉負責人,輔佐倉長處理倉儲事務;倉佐指都尉級倉管屬員;倉嗇夫、倉曹為侯官倉之屬員[23]。

      (三)糧食安全管理制度

      糧食安全也備受重視,從糧食出入倉到平時的巡視,皆有一套嚴密程序和措施。

      1.谷出入簿

      漢簡中有明確的關于糧食出入倉的記載:

      入粟大石廿五石 車一兩 正月癸卯甲渠官掾譚受訾家茂陵東進里趙君壯就人肩水里郅宗 (E·P·T59:100)[3]366

      出粟二石 廩候長二月楊禹六月食(177·13)[2]282

      甲渠候官建昭三年十月當食及谷出入簿 (33·9)[2]51

      由上述簡文可知:關于糧食的出入倉,記載內(nèi)容詳細,具體包括主要種類、數(shù)量、交通工具、來源、用途等方面。此外,不論出入倉糧食數(shù)量的多寡,一事一賬,也反映出對糧食管理的規(guī)范和嚴格。

      2.直符制度

      《漢書·王尊傳》:“直符史詣合下,從太守受其事?!鳖亷煿抛ⅲ骸爸狈?,若今當值佐史也。”于豪亮認為是“宿直、當直之意。即當直官的報告文書?!盵24]在居延漢簡新簡、舊簡中共出土有26件完整或殘缺的直符書[25],如:

      酉直符倉庫戶封皆完(72·6)[2]125

      □五月戊寅尉史蒲敢言之乃丁丑直符倉庫戶皆完毋盜賊發(fā)者(264·9)[2]439

      更始二年正月丙午朔庚申令史□敢言之迺己未直符謹行視諸臧內(nèi)戶封皆完時毋水火 盜賊發(fā)者即日付令史嚴敢言之 (E·P·T48:132)[3]140

      建平三年七月己酉朔甲戌尉史宗敢言之迺癸酉直符一日一夜謹行視錢物臧內(nèi)戶封 皆完毋盜賊發(fā)者即日平旦付令史宗敢言之(E·P·T65:398)[3]445

      由上述簡文可知,西北地區(qū)建立有完善的倉儲巡視,并以文字形式記錄匯報的制度。具體如下:直符由尉史或令史負責,并標明詳細的巡視時間,巡視內(nèi)容包括檢查倉儲設施是否封閉完好、有無水火盜賊之事,最后要將上述內(nèi)容向上級官吏匯報。

      五、存在的問題

      大規(guī)模的輸粟于邊,為西漢政府穩(wěn)定政權(quán)、拓展邊疆提供了充足的物質(zhì)保障。然而,長時間、大規(guī)模、遠距離的轉(zhuǎn)輸給西漢政府帶來了巨大的財政壓力。武帝時,轉(zhuǎn)漕之“費用十百巨萬,府庫并虛”,“大司農(nóng)陳藏錢經(jīng)耗,賦稅既竭,猶不足以奉戰(zhàn)士”。 黃今言推算輸粟于邊的年費用達10.8億錢[1],如此高的輸邊費用,又經(jīng)年累月,給西漢政府帶來沉重的財政負擔。同時,轉(zhuǎn)運過程中驚人的損耗也加劇了這種壓力。漢簡中有“右凡十二兩輸城官凡出入折耗五十九石三斗”(505·36)[2]607。張俊民曾推斷:“按十二兩運糧為300石,耗損約60石,幾乎占運量的五分之一。僦費與耗損共計17.5 石,如此算來,運往邊郡地區(qū)的糧食25石,到達目的地也就僅剩 7.5石?!盵21]《漢書·食貨志》載:“千里負擔饋餉,率十余鐘致一石?!笨梢娺吙み\輸損耗之驚人,出現(xiàn)了“天下賦輸或不償其僦費”的情況。大規(guī)模輸粟于邊,必然征調(diào)大量人力、畜力,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內(nèi)地正常的生產(chǎn)發(fā)展?;谏鲜鲈?,西漢政府開始實行屯田于邊、就地補充的政策,這不僅緩解了輸粟于邊帶來的問題,同時也促使了西北邊郡的開發(fā)。

      輸粟于邊,作為特殊時期的政策,對西漢的政治、經(jīng)濟、軍事及社會生活都帶來了很多影響。盡管帶來諸多問題,但是總體來看,意義重大。一方面為西漢政府擊敗匈奴提供了較為穩(wěn)固的物質(zhì)保障;另一方面,為連接西域,打通“絲綢之路”創(chuàng)造了條件。同時為西漢大一統(tǒng)帝國的開創(chuàng)打下了基礎。

      猜你喜歡
      牛車漢簡漢書
      蘇東坡讀《漢書》(節(jié)選)
      陳二航
      惹禍的牛車
      古今字研究應該重視出土文獻*——以顏師古《漢書注》古今字研究為例
      懸梁刺股
      永不褪色的武威漢簡
      學生天地(2020年19期)2020-06-01 02:11:34
      趕牛車
      《肩水金關漢簡》(壹)(貳)釋文校訂
      運大米
      《漢書·藝文志》“輯而論篹”句釋說——“論語”二字話
      台州市| 施秉县| 霍林郭勒市| 电白县| 广饶县| 汪清县| 合阳县| 武陟县| 沿河| 星座| 静乐县| 古浪县| 湖北省| 泊头市| 莒南县| 诸城市| 张家界市| 雷波县| 会宁县| 江西省| 古蔺县| 惠东县| 铁力市| 星子县| 常山县| 红安县| 伊金霍洛旗| 宿州市| 高淳县| 临西县| 浠水县| 清水县| 乌什县| SHOW| 东明县| 朝阳市| 和田市| 安福县| 沁源县| 泸水县| 宁德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