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玉彬,陸運松,張龍龍,陳小平
(上海市寶山區(qū)中西醫(yī)結合醫(yī)院 胰膽外科,上海 201999)
布韋雷氏綜合征(Bouveret’s syndrome)是一種少見的膽石性腸梗阻,因膽結石通過“膽腸瘺”導致幽門或近端十二指腸流出道梗阻。本綜合征發(fā)病率低,國內(nèi)外僅見零星個案報道,診治過程不一,治療也有多重方案。本文結合一病例并文獻復習,闡明其病因及臨床診治注意事項。
患者男性,67歲,因“上腹部疼痛1年,加重1周”就診。疼痛性質(zhì)鈍痛,持續(xù)性,自訴夜間明顯,影響睡眠,無發(fā)熱及黃疸等癥狀。近1周來腹部脹痛加重,不耐受固體飲食,伴惡心嘔吐,只能進食流質(zhì),病程內(nèi)體重漸進性下降約10 kg。訴40年前因膽囊蛔蟲病行膽囊切開取蟲術,術后恢復情況尚可,余具體診治不詳。
體格檢查:消瘦體型,皮膚鞏膜無黃染,未見明顯胃腸波型,腹壁柔軟,右上腹觸及包塊約9 cm,質(zhì)硬,邊界清,活動度差。影像學檢查:腹部增強CT、MRI提示右上腹巨大包塊,膽道惡性腫瘤待排(圖1);ERCP提示:十二指腸乳頭部受壓變形,插管受阻失敗。
結合病史、檢驗及輔助檢查,臨床診斷:膽道結石?惡性占位?有手術指征,于全麻下行剖腹探查術,術中見(圖2~3):膽囊巨大結石壓迫膽總管、十二指腸,形成膽囊-膽總管-十二指腸巨大瘺,行膽囊、膽總管、十二指腸切開取石,一期膽囊壁修補瘺口(重建膽道)+十二指腸造瘺術。術中確診布韋雷氏綜合征。術后恢復滿意,門診隨訪。視病情擇期拔除造瘺管。此患者術后在門診隨訪,病程內(nèi)無嚴重并發(fā)癥。6個月后造瘺管拔除,患者無不適(圖4)。術后至今恢復滿意,體重增加約3 kg。
圖1 MRI巨大占位
圖2 巨大結石
圖3 十二指腸內(nèi)鼻膽管
圖4 術后造影檢查
Bouveret綜合征是一種罕見的膽結石性腸梗阻,表現(xiàn)為膽囊十二指腸或膽總管十二指腸瘺的形成,伴隨膽道結石部分或全部進入十二指腸球部和隨后的胃出口梗阻。1896年由leon Bouveret首先提出,后以他的名字命名[1],國內(nèi)外大多是零星個案報道[2-4]。膽石性腸梗阻占所有小腸梗阻病例的1%~4%,十二指腸梗阻占1%~3%[5-6]。通常發(fā)生在老年女性患者,平均年齡為70~75歲,往往巨大的膽石(>90%的結石單發(fā))導致幽門出口或十二指腸梗阻[7]。該綜合征臨床癥狀是非特異性的,最常見的癥狀被描述“三聯(lián)征”:上腹痛、惡心和嘔吐,因此術前確診困難。腹部平片僅能診斷21%的病例(Rigler三聯(lián)征:小腸梗阻、膽道積氣和異位膽囊結石)。超聲檢查對診斷結石敏感,但可能因腸道氣體或肥胖因素導致敏感度和準確度下降。CT掃描能診斷60%的病例[5,8],約70%的病例可在內(nèi)鏡下看到膽結石。在20%~40%的病例中,最終診斷是在術中明確的。
對此綜合征的治療多種多樣,內(nèi)鏡或碎石技術都曾嘗試過(機械,激光,內(nèi)/體外電液壓碎石等)[9-11]。盡管如此,手術仍然是首選,大約91%的患者通過開腹手術達到治療目的。傳統(tǒng)開腹手術逐漸被內(nèi)鏡微創(chuàng)手術取代,膽囊切除術合并一期修補瘺管是手術選擇之一,但本術式有一定的適應證:低手術風險的患者,合并急性膽囊炎或化膿性膽囊炎需要切除膽囊的患者。據(jù)報道由于高齡合并基礎病變較多,Bouveret綜合征的發(fā)病率為60%,病死率為12%~30%[7],因此必須慎重選擇治療方案。對于本例患者來說,內(nèi)鏡手術有禁忌證。首先,膽囊結石8.5 cm直徑太大,無法進行微創(chuàng)手術或其他碎石技術。其次,膽囊-膽總管-十二指腸瘺,且經(jīng)內(nèi)鏡逆行胰膽管造影術(ERCP)證實。術者行膽囊、膽總管、十二指腸切開取石+膽囊壁一期修復與重建膽管、十二指腸造口術。膽囊-膽總管十二指腸瘺口巨大,須帶血管膽囊壁修復瘺管,膽囊切除術是不適宜的。十二指腸造口術有兩種作用:促進瘺口愈合并替代T管引流術,有利促進患者術后的康復。本病例術后6個月造瘺管拔除,患者無不適。
本文目的是針對Bouveret綜合征發(fā)病率不高、診治棘手的情況,報告本例患者的疾病診治經(jīng)過,提出了自己的治療選擇,為其他醫(yī)師加深對此病的認識提供一些線索和經(jīng)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