邰曉霞 朱靜
作文課是提升小學生作文能力和語文素養(yǎng)的重要手段。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可通過“微寫作”的方式,讓學生在活動、閱讀和生活中體會寫作的奧秘,消除害怕寫作的念頭,使寫作變得容易起來。
“微寫作”發(fā)端于微博,意指“一滴水里看世界,半瓣花上說人情”,于“微”中顯性情、“微”中品氣韻、“微”中抒胸意。它具有言簡意賅、目標明確、結(jié)構完整等優(yōu)勢,可廣泛應用于語文教學中,引導學生隨時、隨地、隨興地寫作。只要勤動筆、多積累,“微寫作”一定會促進學生提高寫作水平。
一、活動——“微寫作”的視頻通話鏈接
活動,是鏈接寫作的重要“功能鍵”。打開活動的窗口,就等于為“微寫作”開啟了視頻通話功能,通過直觀地呈現(xiàn)、靈活地運用,讓學生在“微寫作”中體會活動的快樂,在活動中輕松地寫作。
1.構思精巧的課內(nèi)活動
小學生對感興趣的事物總是抱有極大的熱情,所以教師要在課堂教學中安排學生感興趣的活動,以調(diào)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提高他們學習的專注度。如唐代詩人戴叔倫的《蘭溪棹歌》中,見的是蘭溪江邊的山水,品的是漁民的快樂之情。在教學此詩時,一位教師設計了這樣的教學環(huán)節(jié):首先,自讀自悟,疏通字詞;其次,字斟句酌,感悟詩意;最后,想象畫面,體會詩情。在最后環(huán)節(jié),教師給每個學生一張素描紙、一盒蠟筆,讓他們根據(jù)詩意繪出畫面。十分鐘后,一幅幅蘭溪江邊上的月色圖便躍然紙上;而此時的學生也化作了詩人,只通過寥寥數(shù)語便品出了濃濃詩情。
又如,《伯牙絕弦》講述的是俞伯牙和鐘子期知音難求、深情厚誼的故事。教學時,教師疏通文意后,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演繹故事,臺詞自擬。這別出心裁的活動,使學生熱情高漲,激發(fā)出學生高超的演技。表演中金句不斷,如“高山流水,知音何處尋”“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我心”等。
2.多姿多彩的交流活動
交流也是提高學生寫作能力的有效途徑。通過生生、師生間的交流,既可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和寫作水平,又能使學生的思維變得更加活躍,使他們的作文呈現(xiàn)出強烈的個人風格,更具魅力。如在《夏洛的網(wǎng)》閱讀分享課上,學生就“小豬威爾伯值不值得蜘蛛夏洛為它織網(wǎng)”產(chǎn)生了分歧,于是教師組織學生開展辯論賽。學生們紛紛舉手,迫不及待地陳述自己的觀點,探討友誼與生命的價值,一篇篇“微議論文”就在這樣激烈的辯論中形成了。
又如,在執(zhí)教《看微電影 學微寫作》主題教研課時,一位教師設計了這樣一個環(huán)節(jié):請為這部微電影設計廣告語,要求語句簡短,符合電影內(nèi)容,能夠引發(fā)觀眾的觀影興趣。于是,學生們就有了“因為有人海,相遇才變得意外”“世界那么大,我們都要去看看”等獨特的表達,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3.含義豐富的主題活動
作文能力和語文素養(yǎng)的提高不僅有賴于課堂教學,也缺少不了課外主題活動。在主題活動中滲透“微寫作”,既可豐富主題意義,又能提升學生遣詞造句、錘煉句段的能力。影評展覽、閱讀評論、自編課本劇、為廣播站撰稿等創(chuàng)新性主題活動的開展,能有效促進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發(fā)展。
如在三年級成長禮上,學生用“三行詩”寫出了自己對師長的感恩之情:“一針一線,編織著的,是母愛”“你教我成長,也教我愛,謝謝你老師”“媽媽,有你的地方,就是家”……寥寥數(shù)筆,情深意濃。又如,在六年級的畢業(yè)典禮上,學生們原創(chuàng)的《紅燭頌》讓在場的教師熱淚盈眶。主題教育活動有利于學生用智慧和心靈感知周圍的世界,這是書本無法給予的。
二、閱讀——“微寫作”朋友圈的刷新按鈕
培根曾說:“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巧意,數(shù)學使人精微,博物使人深沉,倫理使人莊重,邏輯與修辭使人善辨?!币庠趶娬{(diào)知識的重要性,而作文就是對各種知識的綜合運用。因此,大量閱讀亦如“刷新按鈕”,使學生能夠不斷鞏固舊知、獲取新知,是提高學生寫作水平的有效途徑。
1.激發(fā)閱讀興趣
閱讀興趣越濃厚,閱讀的積極性就越高,效果就越好。因此,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十分重要。小學生具有強烈的好奇心與好勝心,他們喜歡表演,樂于表現(xiàn)自己。教師可巧妙地利用這些特點,激勵學生去讀、去多讀、去好好地讀。如在《我和小姐姐克拉拉》的導學課上,教師可先播放兩段姐弟的錄音,讓學生猜測故事情節(jié),然后再讓學生翻閱相應的章節(jié)。學生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反應迅速,興致高昂,閱讀效率很高。教師在向?qū)W生介紹適合他們閱讀的書籍時,應鼓勵學生說出自己的想法,并主動選擇自己中意的讀物。但要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因勢利導,如可采用課內(nèi)閱讀和課后談心相結(jié)合的方式,多渠道觀察、了解、發(fā)掘?qū)W生的興趣、愛好,發(fā)現(xiàn)他們所關心、渴望的事,因材施教,引導學生選擇適合自己閱讀的書籍。
2.擴大閱讀范圍
胸中有文章,下筆才千言。寫作其實是一個厚積薄發(fā)的過程。因此,要想使學生的作文言之有物、氣高字華,一定要引導學生進行廣泛的閱讀。小學生偏好故事性文本,因為它更生動有趣,但是這樣也容易忽視其他類型的文本。鑒于此,教師應鼓勵學生打破學科界限,博覽群書,擴大閱讀范圍,增加知識積累。如在指導學生閱讀《傅雷家書》時,教師可將傅雷多次勸說傅聰不要只專注于練琴,而應多走進大自然中去感受生活、啟發(fā)音樂靈感的語段展示給學生。在家書中,傅雷認為音樂與自然密不可分,相互觸發(fā)。同樣,教師可請學生談談自己的學習與哪些知識交融、互通,繼而鼓勵學生多閱讀歷史、科學、書信、傳記類的書籍。
3.創(chuàng)新閱讀形式
以讀促寫是提高寫作水平的重要方法。為了讓學生想寫、要寫、會寫、善寫,就必須創(chuàng)新閱讀形式。如有位教師采用了為課文寫詩的方式,意在高度凝練并有效拓展課文內(nèi)容。在教學《荊軻刺秦王》一課時,這位教師引用了詩句“不唯慷慨獻奇謀,意氣兼將生命酬”來概括;在教學《我有一個夢想》時,用“讓膚色不再成為公民身份證”來評析。教師的啟發(fā)讓學生耳目一新,學生們紛紛仿效用“點滴之言”通達“深文大義”。同樣,一位教師通過寫“墓志銘”的形式來總結(jié)歷史名人的一生,但對于學生不了解的名人,則讓他們通過相應的閱讀來概括。用這樣的方式鼓勵和引導學生閱讀傳記類作品,更是省力又高效。
三、生活——“微寫作”的語音轉(zhuǎn)換器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xiàn)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把感受變成文字就需要生活這個“語音轉(zhuǎn)換器”,用好這個“轉(zhuǎn)換器”,讓學生有感而發(fā),才能達到文章為時而著、為事而作的目的,使鮮活的時代氣息和生活氣息充盈其中。
1.“身”入生活
葉圣陶先生在《文章例話》的序中寫道:“生活之于文章猶如源泉之于溪水?!币胗煤蒙钸@個作文的源頭,就要讓學生“身”入生活,體會情感,用豐盈的社會生活、喧鬧的人情世界、奇異的自然景觀渲染情感,點燃寫作的激情。如開學之初,豐富多彩的假期生活讓學生記憶深刻、念念不忘,教師可抓住這個寫作“點”,讓學生寫一寫假期里記憶深刻的一件事。其中,有一個學生寫了過年捉雞的事:“話音剛落,捕雞行動就開始了。我們同時瞄準一只老母雞,先是一點一點地接近,一刻鐘過去了,我們一無所獲,只好搬救兵。只見爸爸用目光鎖定了一只又大又肥的母雞,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抓住了它,我們頓時歡呼起來!”這么生動有趣的描寫,沒有親身經(jīng)歷和真切感受,是寫不出來的。
2.“心”感生活
對小學生來說,大部分時間的生活都在從家到學校的“兩點一線”上,這期間很難發(fā)生令學生記憶深刻的事情。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去用心感受、仔細品味生活,使他們能夠從小事中生出真情實感,寫成佳作。如《落花生》一文中有這樣一句話:“讓它荒著怪可惜的,你們那么愛吃花生,就開辟出來種花生吧?!碑斀處熤v到“怪”這個字時,一個學生說出了幾個含有“怪”字的句子,并要求教師解釋。聽了教師的解釋后,他也釋然了。后來,這個學生以《考老師》為題寫了一篇作文,文章對動作的描寫十分細致,神態(tài)捕捉到位,非常生動。
又如,統(tǒng)版教材二年級上冊的《媽媽睡了》一課,從孩子的視角寫媽媽午睡的模樣。教學時,教師讓學生說說自己的媽媽。由于教師提前給學生布置了觀察作業(yè),所以學生通過用心觀察、體會后說出了讓人動容的話:“睡夢中的媽媽好美。她一只手放在眼睛上,是不是有些害羞?她還把腿弓成滑梯,真想試試這架滑梯的感覺??!”“媽媽好累,她往沙發(fā)上一倒就睡著了。她明亮的眼睛閉上了,嘴巴卻微微翹著,仿佛夢到了什么美事?!?/p>
3.“腦”繪生活
缺乏想象力,會導致作文內(nèi)容空洞,千篇一律;給作文插上想象的翅膀,可讓文章充滿情趣和生機。如一個學生在描寫秋天的田野時,對綠葉的描寫非常特別,充滿童趣與想象:“那葉子真綠啊,像是在綠色的染料里浸著。湊近了看,葉子真多呀,一絲兒縫隙也找不見。微風拂過,綠葉輕輕顫動,仿佛新的生命在舞蹈?!弊詈笠痪湎胂筘S富,寫得非常美,小小年紀就品出了生命的可貴,非常難得?!澳恰诳罩凶杂勺栽诘仄鹞?,太陽光包裹著它,像一團金色的彩霞……那‘蝴蝶飄呀飄,翻了山,越了嶺,淋了雨,落了地,孤零零地跌在土里,沾了黃褐色的泥。”學生用豐富的想象,將蝴蝶風箏從初見時的美麗到一路輾轉(zhuǎn)落在泥水中的過程寫了出來,于平淡中隱含著深意。
總之,“微寫作”是提高學生寫作能力的有效途徑。相信只要學生勤于筆耕、樂讀善思,一定會使寫作變得像發(fā)微信一樣輕松自如。
(責任編輯? ?郭向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