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南
[摘要]隨著媒體技術不斷發(fā)展,新聞傳播格局發(fā)生變化。本文以重慶市南川區(qū)廣播電視臺改進新聞報道為文本分析了新媒體趨勢下時政新聞如何接地氣相關措施、
[關鍵詞】時政新聞 走基層 接地氣
在眾牛喧囂、人人都有麥克風的新媒體時代,就越是要強調新聞報道接地氣。接地氣的本質是接人氣,需要我們著重錘煉采編能力,以鮮活義風,彰顯新聞報道的生命力。
一方面嚴格按照區(qū)委宣傳部相關文件要求,減少會議報道的頻率。除全區(qū)重要性會議外,對部門工作會、行業(yè)座談會的報道進行嚴格控制;另一方面,改進會議報道模式。從程序性報道、套路式報道改為深入采訪,挖掘群眾關心的“干貨”,使新聞主題更突出,內容更充實。據統(tǒng)計,從2018年1月以來南川臺新聞會議類、活動類報道所占比重由過去的80%,下降到現在的40%來自基層的報道由過去的不足20%,提高到現在的50%以上。
力求新聞報道言簡意賅,敘述事實干凈利落,避免使用生硬晦澀、大而無當的口號式語言。區(qū)委、區(qū)政府領導參加的事關全區(qū)發(fā)展全局的重大活動、重要會議,時長不超過4分鐘;常規(guī)新聞在1分鐘左右,涉及內容豐富、信息量大的活動,采取分解報道的辦法,化長為短,層層推進,做到條理分明。比如報道春節(jié)后一批重點項目集中開工儀式,可分解為《開門紅:12個項日集中開工》、《項目落戶龍巖工業(yè)同未來這里變化大》、《這些大項目為何青睞南川》等多條報道。通過壓縮報道篇幅,與往年同期相比,《南川新聞》每月增加了20多條新聞,增加了信息量。
政策性、主題性報道要從老百姓的關注點出發(fā),尋找新鮮素材,挖掘新聞亮點,從小處人手,以鮮活的人物和故事承載主題。記者通過“入基層、抓活魚”,發(fā)現并挖掘出更多帶著泥土芬芳、浸染時代氣息的精彩故事,這些事例就發(fā)生在百姓身邊,增強了親和力。比如《脫貧攻堅在行動》系列報道,采編人員走進全區(qū)40個貧困村,用兩年時間記錄貧困村的變化,對脫貧攻堅中的好經驗和人物典型進行報道。策劃推出了“返鄉(xiāng)創(chuàng)業(yè)南川人”“81890我們來幫您——金秋助學”等采訪活動,用身邊事感染人、教育人、啟發(fā)人。
隨著互聯網快速發(fā)展,不斷出現新的網絡用語,新聞報道可以恰當地使用這些語言,拉近與群眾之間的距離。改變以往官話、套話,把文件語言和學術概念轉換成接地氣的群眾語言,使新聞更加個性鮮明。《關注民牛實事》系列報道也不再局限于民生項目的建設進展,而是以“曬幸?!睘橹骶€,以群眾的切身感受來介紹民牛實事。策劃推出的《2018我家新事》系列報道,就以市民生活細節(jié)的變化,生動樸實的話語,以小見大,展示經濟社會發(fā)展取得的成效。
從單一采訪到多種手段報道,傳統(tǒng)媒體記者正在向全媒體記者轉型。南川臺融合南川手機臺、南川107廣播頻率、南川電視臺等多個媒體平臺資源,對新聞報道進行創(chuàng)新,形成“第一時間報道、遞進式推進、多手段播報”的模式,將權威準確的信息快速傳遞給受眾。如全國油菜多功能利用現場會在南川區(qū)舉行,南川臺精心策劃了直播活動,提前在手機臺、微信公眾號上發(fā)預告,活動當天以《全國大腕“打卡”三秀油菜基地》為主題,對油菜基地金浪繪春的美景和免耕直播技術進行現場直播,并編發(fā)多條推送,引起群眾廣泛關注。當晚的電視新聞中,則推出《油菜“渾身是寶”多功能利用促增收》專題報道,使新聞報道更具朝氣,達到良好的傳播效果,擴大了新聞影響力。
今后工作中,我臺將根據群眾需進行改革,讓群眾在新聞報道中唱主角,以“接地氣、說人話”的方式賦予新聞牛命力,用富于時代感和貼近生活的報道,反映政治經濟社會發(fā)展變遷,把更好的精神食糧奉獻給人民群眾。
參考文獻:
[1]畢瑋琳:《腳下有泥土,筆下有真情——如何寫好接地氣的新聞報道》,《青年記者》2017年第32期
[2]周小普、王沖:《改進政務活動報道增強大眾傳播效果——湖北電視臺新聞欄目改版紀實》,《新聞前哨》2003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