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雨婧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爭取為祖國健康工作五十年”這一口號,成為清華大學學子奮進的目標,激勵著人們堅持體育鍛煉,塑造完整人格,實現報國夢想。在歷史的洪流中,它就像一顆明星,始終指引著學校體育的方向。
這一口號是在1957年出現的。時任清華大學校長蔣南翔在體育工作干部會上,指著面紅身健的馬約翰先生,呼吁同學們爭取畢業(yè)后工作50年。馬老是中國體育教育的奠基者之一,清華大學體育部主任。在1964年馬約翰先生為清華大學工作 50 年的慶祝會上,蔣南翔談道:“把身體鍛煉好,向馬約翰先生看齊,同馬約翰先生競賽,爭取至少為祖國健康地工作五十年!”從此,“爭取為祖國健康工作五十年”成為清華大學學生銘記的目標,對全國的高等學校乃至整個社會產生了廣泛而積極的影響。
口號的提出與清華大學優(yōu)良的體育傳統(tǒng)和濃郁的體育氛圍是分不開的。清華大學自建校初,就有每日4點后開展體育運動的硬性要求,作為留美預備大學,對體育抓得緊,曾經有體育不合格者不能留學的規(guī)定?,F任清華大學體育部主任劉波認為,這個口號是對清華大學體育傳統(tǒng)和精神的高度凝練和概括,它具有號召力,明確鍛煉身體的目的是為祖國健康工作,賦予學校體育更多的含義,有更明確的價值導向。
口號提出后,師生反響很積極。學校每天下午4點半后會開啟校園廣播,圖書館、宿舍、教室紛紛關門,鼓勵學生去操場鍛煉。體育代表隊起引領作用,帶動院系學生參加鍛煉或競賽,組織大家到市內觀賽。
在熱火朝天的校園體育浪潮下,清華大學踴躍出眾多德才兼?zhèn)涞膬?yōu)秀運動員。如中科院院士施一公曾是校競走隊員,創(chuàng)造過校紀錄。上海大學前校長錢偉長少年時期矮小瘦弱,通過體育鍛煉獲得了健全的體魄,在越野跑和跨欄項目中有所建樹。1960級學生張立華在校期間和畢業(yè)后,曾27次打破自行車全國紀錄。他們都在體育鍛煉中獲益,真正履行了為祖國健康工作的承諾。
體育究竟代表了什么?體育教育的意義是什么?清華大學用行動告訴人們,體育是激發(fā)愛國熱情和養(yǎng)成健全人格的重要手段。為祖國健康工作五十年,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劉波說,現在清華大學采取了很多措施來開展體育活動,如本科四年貫穿體育課,抓游泳和長跑兩個特色項目,課外進行陽光長跑,自主招生增加體質測試等。學校始終在實踐中探索體育的教育意義。
如何讓體育融入學生的生活,有意識有興趣地參與鍛煉,成為國家建設事業(yè)需要的“體魄與人格”并重的合格人才,清華大學當年的口號仍有重要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