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她,在均碼之外

      2019-09-04 20:57:54賈柯
      湖南文學 2019年8期
      關(guān)鍵詞:日記情感生活

      賈柯

      一直想讀一個女人的日記。

      并不知道她是誰。

      對她的身份,沒有任何預先的設(shè)想,她可以是一個傳奇,也可以淡得出奇,只是希望她具備:內(nèi)心的誠實。

      還希望,她生命與精神的邊界幅域遼闊,沒有被習俗與觀念定格,無論那些觀念來自龐大的男權(quán)世界,還是激越的女權(quán)世界,她對世界、對自己有獨特的認識,并且心懷勇氣。

      在個人的體驗、大腦、語言無法觸及更無法覆蓋的地方,世上的某一個地方,想確認,有某一種人,準確地說,某一種女人,在堅持創(chuàng)造一種活法。

      ——生命格局在均碼之外。

      讀完《阿娜伊斯·寧日記》(寫于1931—1947年)四冊,回想,讀她時,就感覺,我想讀的那種女人,那種日記,出現(xiàn)了。

      很早就想寫筆記,寫下好幾個開頭,又一行行抹去。

      我知道是為什么。

      是生活和精神邊界帶來的問題。

      人被一樁事物吸引,理由千奇百怪。

      有時,是因為在千萬人中識出你,同類相惜。

      有時,是因為異質(zhì)性,那人那物象征自己不曾到達的地方。

      阿娜伊斯·寧,對我就是后者。

      寧,區(qū)別于我經(jīng)驗世界中的任何一個女人。

      讀寧,激賞與陌生,同樣強烈。

      偏于單向度的人,面對那種沒有障礙的自由體時,時常招架不住。寧的百萬日記,讓我時常溺水,這源自我實在偏于單向度,有的觀念已經(jīng)定型,需要吃力地敞開,才可以產(chǎn)生出新的容量,去接納在我常識、經(jīng)驗、理解之外的人生。

      讀著讀著,開始拆掉自己先前的一些觀念之籬。

      放空部分自已。

      拉伸精神韌帶。

      接納異質(zhì)存在。

      讀完寧,感到這個女人給予我的,太多。

      越想寫她,越不知從何入手。

      一個碗,怎么能裝下一片海。

      自己就像一只端了好久的空碗,看著滿滿當當?shù)膶?,怔怔無言。

      一直難書。

      探索

      當下與回憶,一定是不一樣的。

      閱讀,也是如此。讀寧已經(jīng)是上一場冬事,春天過了才寫筆記,回翻在書中的鉛筆劃痕,每一道都是那時讀它的地標,精神激發(fā)像密布的雷,隨處都可能踩響?,F(xiàn)在,只能繞過大部分劃痕,依著緣分稍稍帶走幾條,否則,若一點一點的感想全部記下,這篇筆記將被無限延期。

      經(jīng)過時間,書籍的理解也會被重新鐫刻,像走出山外的山民,回過頭,遠看生息的大山,原來它霧散的棱脈是這樣。

      讀寧時,她的日記太詳盡,生活,藝術(shù),感情,遷移,交際,精神,思想,線索如此之多,文字表達精準入骨,正如她說一天的日記要是一本書,那么她十七年的日記,真是令人望洋興嘆。

      把那四本書放在一邊,慢慢地想寧的樣子。

      那千萬條線索似乎自己在整合歸流,所有時刻的她,所有不同的她,我喜愛的不解的相斥的她,都是一個她,是的,她繁復,多彩,無法以一概之,但,是一個整體。

      “一種適合萬事萬物的廣大無邊的意義根本不存在,我們每個人賦予生命的意義只有一個,是個人意義,個人情節(jié)……要找到一個統(tǒng)一的無所不包的意義是錯誤之舉……我不熱衷于任何政治運動,這些運動充斥著盲從和不公正,但在面對每一個個人時,我的表現(xiàn)是民主的、人性的?!?/p>

      “我自己就很確定,可界定嗎?我知道我自己的局限。有些經(jīng)驗我就避之唯恐不及。但我的好奇心、創(chuàng)造力又促使我跨越這些界限,跨越我的個性?!?/p>

      “沖突在女性的自我與創(chuàng)造性的自我之間發(fā)生。女性的自我想要活在男人統(tǒng)治的世界,與男人和諧相處;而創(chuàng)造性的自我則能創(chuàng)造一個自己的世界和節(jié)奏,無法找到共同分享的人。”

      “我渴望冒險、擴張、狂熱、幻想、狂妄?!?/p>

      “非斯(北非摩洛哥的第三城),是可遇不可求的都市,是我內(nèi)心的化身,我對它萬分著迷。非斯,戴著面紗,完完整整,無窮無盡,錯綜復雜,豐富無常,我迷失了自我,重新有了對神秘事物求知的激情,對極多不明事物的激情。”

      寧是一生關(guān)注自我精神生長的女人,愛生活愛藝術(shù)愛親人愛男人愛女人,每一樣她切膚地愛著并痛著,但她不被生活淹沒,她頑強而有意識地拒絕成為社會定制的標準女人,她迎接她的體驗,忘記概念,消化它,然后,再上路。

      動蕩不能淹沒她,同樣,安穩(wěn)也不能熄滅她。

      她創(chuàng)造,不模仿。

      對生活,對感情,對人性,對藝術(shù),對一切。

      她不是生活的模仿者,不是觀念的趨從者,不是藝術(shù)的附庸者,從生活方式到精神生長,雖然,她保持很大的敞開性,她與外界的互動一直都是活水流動,像舞步一樣沒停止過旋轉(zhuǎn),但她一直保持自己的重心,堅持做一個探索者。

      她建設(shè),不破壞。

      她行走在男權(quán)建構(gòu)的世界,小心攜帶著自身釀制的精神獨立性——也許,有人視之為小劑量的“毒”——與世界共處。

      她并不是女性主義者,相反,她與男人,對話,不對抗,相愛,不相恨,正是在這樣的回合中,她對自己、對世界的精神探索,趨于完整。

      她正視沖突的存在,外部的文化的性別的內(nèi)在的沖突,她從來不認為和諧就是一切,但她努力尋找與自己、與外界表達和相處的最佳方式,這方式是自我的,也是人性的、安寧的、溫暖的。

      不確定性,是她的信仰。

      寧的總體形象就是這樣,她信仰不確定性、相對性,而非絕對性,所有使人生定格的觀念,她不凝滯于此,她的精神格局不局限于生活本身,始終有某種不確定性的東西牽引著她,向著未知看不到終點的地方,出發(fā)。

      “我雖做不到四海為家,但知道必須往上攀爬,直到令人眩暈的高處?!?/p>

      寧,最讓人喜愛的部分,就在這里,她創(chuàng)造了女人在現(xiàn)代生活與精神向度中更多的可能性。

      她是生命的探索者。

      日記

      對寫日記的人懷有好奇和敬意。

      在這里所理解的日記,是一種寫作初衷非公開的個人文字,位于生活和心靈隱秘的個人角落。它最高的原則,是記錄真實,而不是別的,這也是日記體的最高價值所在。

      寫日記,敢把生命深處的劃痕留在紙上,是件勇敢的個人事。

      “內(nèi)心深處的個人生活,永遠超越自身的真相。”

      “日記是我唯一的摯友,唯一可使我忍受生活的原因?!?/p>

      “一天的日記應(yīng)該是一本書?!?/p>

      “我比較依賴時間。事后回憶有失真實。我渴望真實。真實,一定要在生活時,在記憶新鮮時,在沒因距離或時間變味前,立刻記錄下來?!?/p>

      “日記是我的毒品、麻醉劑、鴉片煙斗,是我的毒藥、我的罪惡……我須在夢中再活一次。夢是我唯一的生活。”

      日記是“一座孤島,待在里面就能在異國他鄉(xiāng)隱蔽起來,寫法語,梳理自己的思想,抓緊自己的靈魂,不讓它棄我而去”。

      因緣如水,自有來去,只有人漸漸閱世多了,從遇到相見到學習道別,一次一次的回合多了,才開始對生命中的變幻生出了相應(yīng)的順服心。

      寧是一個一生歷經(jīng)輾轉(zhuǎn)的人,日記開篇便用工筆一樣的細致手筆描寫她在法國巴黎郊外路維希安的房子,她身心寄托之處;到了第二冊日記,幾年之后,她不得不離開這里,拍賣舊家具,像告別故人,“每一件拍賣掉的東西都是我過去的碎片。”大悲大喜。

      再到情感,從父親,到長大后的男人,友誼,回頭看,都是階段性的,有過濃烈,有過疏淡,微笑告別,再到下一站。

      再到生活,從法國,到西班牙,再到美國,曾經(jīng)的歐洲故國在二戰(zhàn)之中不知不覺變成再也回不去的昨日的世界,而美國是簇新的陌生的斷裂的,寧半生寄居于此,直至終老。

      種種的階段性,在她的經(jīng)歷中是特別顯著的生命痕跡。這些,讓我理解了奉行不確定性和鐘愛自由的寧,為何單單對日記如此傾情,不是別的。

      寧后期曾為自己建造了一座船屋,整個創(chuàng)意來自于她做過的一個夢,船,也隱喻了她航海般的人生。也許,這部分得益于歐洲現(xiàn)代的藍色文明,再具體下來,得益于她西班牙的文化血統(tǒng),熱愛狂想、體驗、動蕩,各樣的輾轉(zhuǎn),像停不下來的紅舞鞋,活著就是不住起舞。

      動蕩對這個西班牙女人不算什么。

      即使如此,她仍然想抓住某種可以有歸意的東西,她想找到某種存在,是她可以一想回就回得去的地方。

      這個唯一性,不是父親,父親游蕩了,不是某種具體的情感,無論男女,他(她)們,對她,都不知不覺成了階段性的同行者,有相送的站臺。

      日記,唯有日記,從她憂郁的十一歲開始,就與她同在,從沒有分離過。又想起那個關(guān)于樹洞的傳說,人總有什么叫“秘密”或不叫“秘密”的東西想說,可不是每個人都找得到聽的耳朵。

      找到樹洞的人,有福了。

      也有人,比如寧,沒想過把某個具體的人當作樹洞,她懂得什么叫全部的人生,什么叫具體的部分,她把情感、藝術(shù)、精力投給一個一個的人和她所愛的藝術(shù),這些都是飽滿的部分。她縱有離愁,也很少失望,她享受她與對象共生的階段成長。

      也許,每一雙不斷翻飛的翅膀,需要的不只是天空和云,它更需要落地時承載生命的重心,這是它起飛的前提。

      她唯一性的全部,給了日記。

      藝術(shù)

      “藝術(shù)是治療精神痛苦的良方,可減輕普通人生活中的恐懼和苦難?!?/p>

      “一個人、一本書、一首歌可喚醒他們,將他們從死亡中拯救出來?!?/p>

      “作家在精神上應(yīng)是一片原生態(tài)的汪洋,能奔向四面八方,能一路通吃,能如涓涓細流涌入每道溝壑,注滿每道洞穴?!?/p>

      寧,這個女人,是個天生的藝術(shù)家。

      她的一生,有過滋長藝術(shù)的外部環(huán)境,有過埋葬藝術(shù)的時代碎屑,藝術(shù),一直是她所熱愛的不棄的精神的白日夢。

      “我生活的世界,生活的每座城市,都是作家、畫家、音樂家、舞蹈家、表演藝術(shù)家的家園?!?/p>

      琴·寧,她的父親,是西班牙作曲家和鋼琴家,寧從小就曾陪伴父親做過歐洲巡回演出。即使后來父親游蕩在外,成為她成長抹不開的痛點,可父親那一部分關(guān)于藝術(shù)的基因,還是一滴不漏地順著血脈注入到她的體內(nèi)。欣賞藝術(shù)、創(chuàng)造藝術(shù)、成為藝術(shù),是她一生的事,流淌在她日記的每一個角落。

      關(guān)于寧,到目前為止,擺在我面前所有就是她的四本日記,而她的日記加起來共有十一部。此外,她著有《亨利和瓊》《玻璃鐘下》《內(nèi)心都市》《日光帆船》《一個女人的言說》等多部小說,還有文學批評專著《勞倫斯評傳》《文學的激情》,詩歌集《小鳥》等等。同時,她本人是西班牙國家舞蹈團的舞蹈家。寧后期曾從事過一段時間心理學研究工作。并且,還在美國參與過一些影視作品的創(chuàng)作與制作。

      以上這些,散記于寧的日記和學者評述,從一個側(cè)面提供了寧精神領(lǐng)域的豐富,可以看出,她鐘愛藝術(shù),關(guān)注靈魂。

      讀寧日記,在想,即使從沒有看過她任何一場舞蹈,沒有讀過她的小說、詩歌、評論,單單這一百萬字的部分日記,也可以充分感受她無處不在的藝術(shù)性。

      對生活事物的敏感,對人性領(lǐng)域的探索,對精神世界的攀巖,對創(chuàng)造作品的激情,等等,這些都會是一個藝術(shù)家的精神特質(zhì)。

      藝術(shù)家,是這樣有著兒童心和老靈魂的安慰人生的一類人。

      他們在世上,當然和所有人一樣,首先是體驗人生,他們還要觀察人生,記錄人生,甚至,還要創(chuàng)造人生,他們的精神需求往往遠遠大于物質(zhì)需求,他們相信,生活不只于此。

      在她的日記里穿行,讀她構(gòu)思小說,與作家對話,為作品寫評論,她生活和精神世界里,至少有一半,甚至一半以上,讀到她的心臟和大腦是在為精神的、靈性的藝術(shù)世界而舒展、而跳動。

      讀她的文字,我會驚嘆,為一個女人時時散發(fā)出的精神磁場所傾倒,她精當而深邃的精神世界可以如此廣闊。

      這不是說,她沒有活在真實生活中。不,她無時無刻不在生活的第一線,愛著,痛著,前行著。只是,在所有的場域,她從沒有一刻放下她的精神,她的夢,她的創(chuàng)造,正是借著對精神與藝術(shù)的狂熱,她打敗時間,打敗那些磨損生命的現(xiàn)實塵屑。因此,今天的我,作為一個閱讀者,可以通過她從不停止的日記寫作,了解、還原、復活她作為一個藝術(shù)家的樣子,并看到一個現(xiàn)代女性浩瀚的內(nèi)心與生活之旅。

      “如果,你有兩塊面包,請用一塊換水仙花?!?/p>

      寧,讓我相信先哲的啟示,世上真的有一種人,哪怕只有半片面包,也一定要留一半,去換水仙。

      童年

      “日記開始只是旅行日志,是替父親記錄途中的點點滴滴,是為父親寫的,打算以后寄給他,說白了就是一封信。”

      給父親寫信,是寧多次提及的日記初衷。

      在書中,有一幀她十一歲的照片,像森林童話中柔順的小女孩,身旁放著一個小籃子,里面就裝著她的日記。

      寧從十一歲開始寫日記,最初是想向她的父親傾訴。

      有人說,人一生走不出自己童年的小村莊。

      長大后美麗擅舞、氣質(zhì)藝術(shù)的寧,骨子里始終住著一個父愛缺失的怯生生的十一歲小女孩,那是她童年的原型。

      她的父親是音樂家,長期在外游蕩,她的母親嚴謹樸實,寂寞幽怨。所以,在父親不在的時期,她內(nèi)心奠定了某種不安感和自卑感,她希望通過寫信讓父親回家。

      這個初衷,喚起了我類似的記憶,有些辛酸。在閱讀中,遙遙地回到了自己的十幾歲,也曾經(jīng)一年兩年看不見父親,因為看不見父親走在街上眼淚橫飛,也曾經(jīng)給父親寫信,邊寫邊哭,但最后沒有寄出。這一切,父親并不知道。

      人倒底也好好地長大了,也許,要擁有一顆健全而結(jié)實的心,走的路,更漫長些。

      寧的日記,就是這樣,始于一種自發(fā)的情感,它的第一頁,來自于童年對喚回父愛的渴求。在日記的其他地方,像不經(jīng)意地落雨濕了地,寧會時不時地提到她的十一歲,她少年時的那個父親。

      讀到這些的時候,無形之中,會反觀一下,童年對人的影響真的那么重要嗎?人真的走不出童年的小村莊嗎?

      西方心理學家認為人格形成的關(guān)鍵時期在〇到十二歲,也就是說,人的童年生活將是他一生的土壤,人成年后很多思想、行為、性格,都可以追溯到他童年所在的原生家庭。

      一個女性一生中的第一位重要男性應(yīng)該是:父親。

      有沒有充分得到過父親的愛,會是一個女性對異性、對愛情、對婚姻的態(tài)度的基礎(chǔ)。這并不是說一個絕對的童年決定論,一個童年受過傷害的女人在成年之后依然可以擁有健全的人格,只是,就像克服風濕陰天發(fā)作一樣,她要克服自己曾經(jīng)的陰影,她可能比常人要走得更漫長。

      修復,是有些童年給人伴生成長的一項長期工作。

      寧日記中主要講到過兩個心理醫(yī)生,第一個是艾倫迪,第二個是蘭克。

      艾倫迪疏導她從缺失父愛的陰影中走出來,走向更廣闊的生活,對她恢復和建立女性的自信也有重要影響。她寫下過一個診所細節(jié),令我在閱讀中感到吃驚,寧有個動作在我看來完全是情緒失控。有一回,她在艾倫迪面前宣泄女性的自卑,突然掀開衣裳,把乳房暴露給醫(yī)生看,她沮喪地說,看它這么小。

      記得,艾倫迪看了一下,輕輕幫她把衣服拉好,嘆了一下氣,跟她說,她不知道,很多男人喜歡像女孩一樣沒有長大的女人。

      讀到這里,我感到這一刻的寧,心性上又縮回那個十一歲的小女孩,手足無措,毫無辦法。

      寧,這個從小就把生活和情感的不確定性帶在身心的女性,似乎注定以后要用漫長的人生去擁抱不限量的可能性。

      情感

      “只愛一個男人或一個女人是一種束縛?!?/p>

      “一直以來,我害怕成為只被一個男人統(tǒng)治的女人?!?/p>

      “她愛得過度?!?/p>

      這些,是寧關(guān)于情感的心聲。

      她曾設(shè)想自己的墓志銘,她用過度的愛來給自己作了自畫像。當然,這愛是廣義的,親情,愛情,友情,還有其他無數(shù)的生命之愛。

      有人說,女人一生只有一項事業(yè):感情。

      不知道,這出處是東方還是西方,或是全世界的普適性規(guī)律?

      東方女性,知道得稍稍多些,大多數(shù)一生的情感核心不出三種關(guān)系,一與親人,一與愛人,一與孩子?!霸傅靡恍娜?,白首不相離。”“執(zhí)子之手,與子偕老?!边@大約是東方女性的傳統(tǒng)觀念與情感方式,它落實在生活當中,就是一個女人與一個男人相伴終老,達到情感和生活兩個層面的雙重圓滿。

      普適律之側(cè),一定還有例外。

      寧對艾倫迪醫(yī)生明確地說了她對情感狀態(tài)的害怕,并且,也清楚地說了為什么害怕。核心原因,是害怕成為她母親那樣的女人。

      寧的母親,純樸忠貞,而這些并不能成為一個女人被愛的理由,寧的父親愛形形色色的女人,唯獨冷落自己的妻子。

      母親,是寧最初關(guān)于女人的原型,這個女人形象是個怨婦,她愛拋棄自己的丈夫,她恨拋棄自己的丈夫,她唯獨在精神上離不開這個男人,并且,寧愿執(zhí)恨而活,也不愿意再愛。

      寧的母親,讓我忘了她是大洋彼岸的西方女人,在經(jīng)驗與記憶里,我見到太多這樣的女人,從書里,生活里,還有,從聽說里,以一個男人為天為地為命,那個男人在,天地命都在,那個男人身或心不在,自己就整個枯萎了。

      只愛一個男人是女人的懸崖!

      這不是寧的原話,是我從她文字中讀到的潛臺詞,一種來自她原生家庭和成年之后的情感邏輯,帶有某種似是而非的蠱惑,散發(fā)著會讓倫常秩序傾斜的不知叫不叫“毒性”的暗物質(zhì)。

      從寧日記中,讀出她沒有從原生家庭當中看到一個男人與一個女人的恩愛模式,她的四本日記里,從沒有流露過對愛情有安穩(wěn)和長久的渴求,她從沒寫要和任何一個男人終老,這成為寧之為寧的區(qū)分度。

      寧,區(qū)別于我經(jīng)驗所知的所有女人,就是在情感上,她把唯一性和長久性都排除在外。

      從原因探究上看,心理學家還是會歸于寧的原生家庭帶給她的影響,父親沒有給母親安全感,因此,她也匱乏對男人、對愛情的安全感,這么說,她一生不愿以一個男人為中心,寧愿愛得過度,變得有出處可以解釋。

      還想到別的,與情感有關(guān),一是容量,一是倫理。

      在這里,想以寧為窗口,探討另一種情感現(xiàn)象,不管制度賦不賦予它合法性,不管倫理認不認同它的存在,正視某種邊際情感的存在,它們與主流情感的樣式不同,但也是真實的存在。如果,只以倫理一個緯度來看待,那么就失去了探討的必要,因為,它們將是被定罪的情感。如果,更客觀、更中性、更抽離地去看待,也許可以看到更多的人性本身。

      曾經(jīng)買過一套由人類學家列維·斯特勞斯主編、幾十位歐洲人類學家經(jīng)過長期實地考察撰寫的《家庭史》(三部)。從中看到自古以來,男女的情感生活方式都是在社會、文化、習俗、個體等因素中合力而成,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和族別地域,有時,差異是巨大的。

      人與人的情感容量和倫理精神都并不相同。

      有的人,一生只想、只愿、只能愛一人,傳統(tǒng)的東方女性主觀意識上多這么想,生是某人的人,死是某人的鬼,與一個具體的男人建立牢不可破的情感與生活聯(lián)系,是大多數(shù)東方女性畢生捍衛(wèi)的人生領(lǐng)地。

      呼吁忠誠,在愛與道德的訴求之外,傳統(tǒng)女性只怕更多地在渴求那種可以給生命帶來恒定的:安全感。

      有的人,很早洞悉了唯一性的訴求,根本應(yīng)付不了變幻當中的人性,于是,他(她)早早地讓自己的觀念突圍,放棄情感中的唯一性,并不拿婚姻制度當作法寶來制約愛情,知道制約有時候很徒勞。

      當一個人不要求從唯一性中獲得安全感時,對情感的態(tài)度就會變得敞開而自由,不要求對方,也不要求自己。這樣的情感狀態(tài),必須得清除來自倫理的籬,開放自己的容量。

      讀寧,我從未感到她有來自于倫理的困惑,婚姻愛情和性,在她都是跟著感覺走,她的內(nèi)心從不為倫理沖突。她愛生活,愛愛情,愛男人,愛性,可她的愛沒有只局限于一個男人。

      寧情感的自由、自如、坦然,會給閱讀者尤其是流著傳統(tǒng)血液的東方女性帶來情感體認上的沖擊,像一簇簇冰水打在發(fā)燙的臉上,有點震人,又有點不知所措。讓人看到在世界的某個別處,有女人是這樣愛的。

      無論如何,一個男人與一個女人,符合創(chuàng)世記,到今天也還是最符合人類倫理秩序和情感心理的一種情感樣式。

      在任何時代,彼此專注的愛,都應(yīng)當?shù)玫阶8!?/p>

      不過,在主流和普適模式之外,也應(yīng)當看到情感還有其他的樣式存在,它們是有人類以來的人性真實,似乎制度與倫理也不能阻止。

      我無法評說寧日記中的情感。

      大約,我慢慢感到人性覆蓋的地方,很難有一種統(tǒng)一律。

      還有,我慢慢感到簡單地以對錯來衡量人的情感,本身是一件無知的事。

      誰的情感都活在制度與倫理之內(nèi)。

      誰的情感也不在人性之外。

      沖突

      現(xiàn)代,是人類歷史進程中的一種悖論。

      一方面,文明程度一路高歌猛進,一方面,現(xiàn)代性的困境幾乎襲卷了世界的都市與村莊。沖突,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人與自我,無處不在。

      在讀茨威格《昨日的世界》,作為一個奧地利的猶太作家,他在二十世紀三十至四十年代體會到整個歐洲格局的毀滅與顛覆。這個時間段恰恰是寧作為一個歐洲現(xiàn)代女性也身臨其境的,而她的女性身份,使她在個體感受上更趨邊緣、獨立、敏感,她的四本日記,真實地記錄了種種沖突的地帶。

      性別之間,沖突會以不同的方式出現(xiàn)。

      社會的、制度的、習俗的慣性思維,是性別沖突的土壤。

      生活的、具體的、共處的個別方式,也是性別沖突的土壤。

      男人,以類別來說,是那樣一種社會動物,擅長理性精神,但他們看起來的客觀之后,往往又有著隱藏的非理性,他們有英雄主義,渴望戰(zhàn)斗,但體內(nèi)又常常住著一個未成年的孩子,對具體的生活缺乏耐心。

      男人,是父親,兄弟,兒子,幾者的結(jié)合體。

      寧看男人的眼,明晰清醒,從來沒有盲目地崇拜,更不會去惡意攻擊世界的另一半,她看到他們的全部,大與小,宏偉與片面。

      她走進作家亨利·米勒的生活,看到他作為男人對存在的全盤接受,那種沒有審美心的生活方式與觀念,生機勃勃,有火山一樣的爆發(fā)力,藝術(shù)創(chuàng)造變成一顆炸彈。參照之下,寧懂得自己選擇過一種審美的生活,在關(guān)系中渴望和諧,在藝術(shù)創(chuàng)造中渴望奇跡。

      她走進革命家岡薩羅的生活,看到他作為男人的英雄主義,對政治與制度的變革激情,斥責藝術(shù)與詩性在動蕩的時代為無用之物。參照之下,寧認識到自已還是拒絕一切政治與運動的蠱惑,因為,其中充滿了利益集團的爭斗與不公正,她寧愿相信來自個體的人性與民主。

      寧在與男性相處中體察沖突,發(fā)現(xiàn)男性,更發(fā)現(xiàn)女性。

      “我逐漸理解了昨天的女性和今天的女性。昨天的女性是無聲的、沉默的,躲在無言的直覺后茍活;今天的女性敢說敢為,簡直就是男人的翻版;而我介于兩者之間……”

      “女人的創(chuàng)造與男人大相徑庭,如她用血液生養(yǎng)后代,用子宮孕育生命,用乳汁喂養(yǎng)兒女。這是造人,造血肉!定與男人的抽象創(chuàng)造截然不同。”

      “女人……把這些抽象概念轉(zhuǎn)換為具有人性或具有人格的東西,而一旦這些概念在人身上得以具體化,女人對這些抽象概念的領(lǐng)會可能比男人更深刻?!?/p>

      “在爭取話語權(quán)的問題上,女性要比男性花上更多的時間,因為在男性語言時代,女性想說的話說不出來?!?/p>

      寧看到現(xiàn)代女性所沿襲的傳統(tǒng)女性在時代中的沖突與困境,她沒有認為哪一種性別更優(yōu)或更劣,鑒于自己的性別經(jīng)驗,她對女性經(jīng)驗有著深刻的親歷與思考,她發(fā)現(xiàn)女性生存與價值實現(xiàn)的難度,也發(fā)現(xiàn)女性特質(zhì)中的光亮點,女性區(qū)別于男性的創(chuàng)造精神。

      文化沖突,是寧日記中時代烙印極為顯著的一種外部沖突。

      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歐洲成了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的主戰(zhàn)場之一,寧不得不告別法國,遷居美國,整個生活方式和精神方式都遭遇到了重大的反差。

      美國“這里有一種排外主義的氣息,外國人就是局外人。我力圖融入美國式的生活,但是,這里的生活給我的感覺是疑惑、不信任,是冷漠”。

      美國“排斥一切歐洲的影響,就像孩子排斥父母的影響一樣”。

      “他們只對思想、政治、科學感興趣,對藝術(shù)、審美和生活不感興趣。”

      “藝術(shù)家在歐洲文化中的作用一目了然。而在美國,藝術(shù)家地位低人一等,因為他沒顯而易見的、直接的用途,他的作用無法衡量,藝術(shù)家無法直接服務(wù)于社會?!?/p>

      “我無法理解偏見與敵意,我無法理解出版商所謂的沒人會去讀發(fā)生在歐洲的故事。這里充滿隔離主義的氣氛,外國人成了局外人?!?/p>

      與文化悠久的歐洲相比,二十世紀四十年代的美國強調(diào)實用主義,斥藝術(shù)與詩性為生活的多余,美國人的美國夢充滿原始積累期的功利味道,權(quán)錢至上,由此可以了解寧的種種文化與生活失去重心的巨大失落。

      每一個告別離鄉(xiāng)背井者,都會有自己文化沖撞的痛苦往事,讀寧這一部分,很自然地聯(lián)想到中國三十年來國人的南下與北上,和向海外移居的浪潮,偏見與敵意,又何止于寧所在上世紀二戰(zhàn)時期的歐洲與美國。

      被動離開自己生活土壤的人,或多或少,像一只被斬斷一半的蚯蚓,命也還在,但有一半深植于故里,在新的地方,舊的部分還會存留著連著血肉的模糊疼痛,在各樣的情境下,會像痛風一樣發(fā)作。

      關(guān)于舊身份的失去,關(guān)于存在感的困惑,關(guān)于無以安慰的飄浮感,種種,種種,像隔著玻璃呼吁一份結(jié)實的擁抱,在任何時代,都有難度。

      最近,剛看美國電影《綠皮書》,覺得也可以叫另一個名字:傲慢與偏見。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的美國,一個黑人,即使是一個精英式的黑人,仍然在社會生活中遭遇種種來自膚色種族的歧視,歧視又在社會中造成大大小小的沖突。也許,上天可以造天設(shè)地,卻難以改變存在于人類腦回路中的凝固部分。

      融掉冰封只須一個春天,消除偏見怕不止一個世紀。

      沖突,無處不在。

      建立

      莫名的焦灼,讀著讀著,被這種感受所籠罩著。

      急切地想知道,寧的不確定,后面是什么?

      準確地說,想了解寧在種種有形無形的時代的、社會的、個體的沖突中,如何建立起自己的地平線。

      閱讀當中,亂云飛渡,有隱隱的直感。

      回過頭來,做一些梳理,感到寧作為一個現(xiàn)代女性,她一路不息的自覺的探索和建構(gòu),大約在兩個層面:一是尋求與外部世界的理想關(guān)系,一是對內(nèi)部自我的價值建立。

      寧的世界有男人也有女人,不分伯仲。

      她的日記里,有很多的地方記載自己與女人之間的友誼,其中包含的不僅是共性的理解,也有異質(zhì)的欣賞。

      “女人之間的愛是一種庇護所,可躲避斗爭沖突,可取得和諧,可公然自戀。兩個女人不費猜測,便可結(jié)成一個聯(lián)盟。從某種方式而言,這是一種自愛?!?/p>

      曾一遍遍讀這句話,醍醐灌頂。

      我認同寧這句話。

      我自己也是一個女性,對同性情意的信任與看重主要歸結(jié)于自身性格與成長環(huán)境,很少把同性之愛想成一個棲息的港灣,更沒想過這其實有可能就是另一種方式的自愛。

      關(guān)于男女愛情的常識,雖然天長地久給出了人類最美好的樣子,但事實上,男女之情似乎也是人類最薄脆易變的感情。不要說,少年時的初戀,風一場雨一場就散了,多少世上夫妻,也這樣那樣的原因敵不過時間,向東的東,向南的南。不到生命的終點,誰能自負斷定可以跟一個人共老?

      相對女性而言,生理、思維、經(jīng)驗的共性更多,可以分享可以體會的東西也更多,從這個角度上講,同性天生是相惜的。當女人在愛惜著某個同性時,同時也或多或少喚起了類似對母親、對姐妹、對女兒、對自己的情感。而且,更重要的是,這種情感,雖然從身體上達不到男女之情的親密程度,但往往精神性更強,而精神性,比肉身的保質(zhì)期,要久。

      寧愛男人,她尋求平等共生的男女關(guān)系。

      “兩種世界彼此對立,相互補充?!?/p>

      “我在男人軀體中探究幼童的軟骨,在成熟男人的骨骼中探究不成熟?!?/p>

      “我愛弟弟,有時這種姐弟之愛讓我覺得男人就像弟弟,所以無意傷害任何男人?!?/p>

      “總有一天會理解一切,因為我們的陽性思維及陰性思維正嘗試著集合,而非沖撞?!?/p>

      在日記中,她一再自覺自己的女性性別,表示自己不會模仿男人,不會把自己變成男人,她將自己定位在男權(quán)與女權(quán)之外。

      她對男人,并不含她母親一樣舊式女性的妥協(xié),也不是激越地抗擊與奪權(quán),這些觀念,來自她天生的母性和溫和的質(zhì)地,而非性別低姿態(tài)的取悅。

      她贊美男人有自己所沒有的力量,不遺余力,那是她真心愛男人的基礎(chǔ),她指出男人種種的不成熟,荒誕的短處,像個母親,她沒想要打倒男人,取代男人,不,誰會去打倒自己的父親、愛人、兄弟、兒子呢?

      和諧,是寧所喜歡的狀態(tài)。

      當這個語詞意味著某種遮蔽,和諧是虛假的,不如正視沖突。

      寧所說的和諧,我也喜歡,人與人沒有傾軋與爭斗的相互狀態(tài),愛多于不愛,雖然,可能只是一種現(xiàn)實中難以為繼的理想,可有理想總比沒理想好。

      愛,總比恨好,就是這樣。

      我真正關(guān)注的,是寧在一個整個都傾斜的時代,如何建立起一個內(nèi)在完整的自我世界。

      “我須繼續(xù)寫日記,這是女性化的活動,是個人的人性化創(chuàng)作,與男性力量相反。我要待在未變形、未轉(zhuǎn)化、未變姿勢的平面上?!?/p>

      “世界變得越糟糕,我就越要創(chuàng)造一種內(nèi)心深處親密的世界,用以保護某些所具有的品質(zhì)?!?/p>

      “未知的才是我的世界,未知的才是我的百科全書,不知名的才是我研究和進步的方向?!?/p>

      想一想,寧的建立,并非在某一個時間點忽而一下就質(zhì)變,一蹴而就。雖然,讀到一九四二年寧在紐約麥克道街一間閣樓成立了自己的出版社。類似這樣的大事記,都是在生活與生活之間脈脈成山的。她的建立不在一朝一夕,包含了抵達自由之前,意識在混沌中的突圍,從模糊到清晰。

      在各樣的生活關(guān)系中,她建立她的人性觀,其中有男性觀,也有女性觀。在對藝術(shù)的狂熱中,她在現(xiàn)實之外創(chuàng)造了另一種生活,那種叫做藝術(shù)的生活,她堅定不移地相信,她寫故她在。寫,成為她生命中與愛同行的一種建立。

      通往未知和不確定,走著走著,就像天從黑到亮,她在自己想去的路上,愛著愛著,想著想著,寫著寫著,她建立了自己。

      人類已經(jīng)登上月球,“而人類內(nèi)心之旅則遙遠得多”。

      是的,寫在那里,就是一種抵達永恒。

      猜你喜歡
      日記情感生活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長,保持獨立
      失落的情感
      北極光(2019年12期)2020-01-18 06:22:10
      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長,保持獨立
      漫生活?閱快樂
      生活感悟
      特別文摘(2016年19期)2016-10-24 18:38:15
      成長日記
      里約日記
      新體育(2016年9期)2016-09-07 10:11:42
      成長日記
      無厘頭生活
      37°女人(2016年5期)2016-05-06 19:44:06
      苍溪县| 宝丰县| 渭南市| 广灵县| 米林县| 会东县| 道真| 宁津县| SHOW| 乌兰察布市| 长乐市| 邹城市| 贵德县| 长乐市| 于田县| 丹东市| 嘉义县| 罗定市| 密云县| 洱源县| 云龙县| 上高县| 西畴县| 桦甸市| 曲阳县| 江陵县| 万源市| 扶风县| 无锡市| 达日县| 裕民县| 麻江县| 基隆市| 钟山县| 永平县| 蚌埠市| 田阳县| 黑龙江省| 汝州市| 海城市| 麻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