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良
冰山漂浮在海面上的時候,我們只能看到它露出水面的一小部分,可是在水下,卻潛藏著巨大的山體。中國是歷史悠久并注重修史的國度,流傳下來的史料浩如煙海,但具體到某個人或某個事件,往往只有片言只語。文化學(xué)者劉緒義認(rèn)為,官修史書中一切歷史都只露了半邊臉,那些民間的方志、族譜、筆記,呈現(xiàn)出來的是歷史的另半邊臉。
劉緒義是學(xué)哲學(xué)出身的,他說自己對歷史的興趣純?nèi)皇浅鲇诤猛婕婧闷??!盁o心插柳柳成蔭”,但正是因?yàn)樯詈竦恼軐W(xué)修養(yǎng),使得他善用哲學(xué)方法觀察與思考,不會被表象所迷惑,也不會落入前人的窠臼。他所著的《歷史只露半邊臉》一書對一些重大歷史事件重新進(jìn)行考察與分析,解開破譯真相的密碼,不僅讓歷史隱藏的半邊臉顯露出來,還提出了令人信服的見解。
例如,腐敗是一個沉重的話題,歷史上幾乎一直存在這一問題。在《西漢開國腐敗的制度原因》一文中,劉緒義找出了問題的癥結(jié):歷代王朝之所以屢陷腐敗泥潭無法自拔,主要是沒有信仰追求,即便深知腐敗對于政權(quán)的危害,并采取各種控制措施,其目標(biāo)也只是保住自家的皇權(quán)。
唐太宗將歷史喻為一面鏡子,稱其可以照見歷代興替。但是,歷史只露半邊臉,直觀地感知并不能獲得正解。歷史具有雙重性,有必然性,也有偶然性。不少學(xué)人迷信權(quán)威,注重必然性,而忽視偶然性。劉緒義則關(guān)照歷史的雙重性,對偶然性有獨(dú)到的見解。比如,他指出漢武帝“獨(dú)尊儒術(shù)”并非歷史的必然,有時候決定歷史命運(yùn)的恰恰就在于它的偶然性,或者只是在于某些人的一念之差。在《歷史上那些“任性”的改革者》里,劉緒義從另外角度審視吳起、商鞅、王莽、王安石、張居正等改革者,指出他們改革失敗有一個共同原因——都以強(qiáng)力的個人意志推行改革,往往使改革走向另一面。
讀《歷史只露半邊臉》的過程中,不時為劉緒義的精湛分析與深刻見解所折服,同時也在思想上產(chǎn)生強(qiáng)烈的共鳴。正如文中所說的“我們無法去改變歷史,但是我們可以改變對歷史的看法?!?/p>
編輯 鐘健 1249768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