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昌建
但凡有湖的城市,地理上也都是有湖濱的,但它是不是構成一個特殊的地名,是不是蘊含豐富的歷史信息,或成為一個城市的地標乃至文化符號,這就要看具體情況了,我在這里講另一個湖濱,即紙上的湖濱。
杭州日報的前身《當代日報》的副刊,從1950年的4月1日開始,它就叫“湖濱”了,這一天《當代日報》在第三版發(fā)了一則“編者”的話:本報副刊從今日起更名“湖濱”?!昂I”是綜合性的刊物。過去的“五月”,由于讀者的愛護、作者的協(xié)助,有了一定的成績,獲得一定讀者的愛好;但是,它的接觸面還不夠廣。今后的“湖濱”,打算多登民族形式的各種文藝作品及時事雜文、軼聞故事、讀書隨筆、書評、影評、科學小品等類文字。希望做到:大眾化而不流于庸俗,多樣化而不失于什亂,既生動活潑,又不輕浮油滑。
因為今天的“湖濱”,不是文人雅士欣賞湖光山色、吟風詠月的園地,而是廣大人民“精神”散步的場所!
要達到這樣的境地,編者個人的努力當然是微末不足道的,主要的,得依靠讀作者們經(jīng)常的協(xié)助;多多供給稿件,嚴格的批評,更所歡迎!
說得很明白了,什么叫“湖濱”,那就是廣大人民“精神”散步的地方,這個說法還是比較新鮮的,而且定義也很明確,它是“散步”,不是勞動和斗爭,而且要多登民族形式的。那什么是“民族形式”呢?這“湖濱”開篇的第一篇算是一篇雜文吧,字數(shù)不到六百字,題目是要嚇人一跳的,叫《武俠小說應淘汰》,作者說“曾有一位寫武俠小說的人,坦白地說他寫作的經(jīng)過,說‘我之寫這個,完全是為了迎合讀者的胃口,這是個寶塔式的。頭一個英雄出來,可以打倒四個人,第二個就得打倒八個人,不能再打了,只好把飛劍放出來,于是,下一個就得找他的師傅,于是什么黎山老母、張三豐、鬼谷子,全上來了。武俠小說就這么不科學,完全是無稽之談?!?/p>
領教了吧,今天我們會說這武俠小說恰恰是民族形式的,但在1950年,這個寫文章的人卻說要淘汰了,估計編輯也默認這個想法,好在也就是說說而已,至少武俠小說當時在海外還是受歡迎的,所以后來產(chǎn)生了金庸、梁羽生和古龍這樣的一代大家,不過細讀這一段文字,倒也悟出了一點武俠小說寫作的小秘訣。
在4月30日的“湖濱”,我還看到一篇寫梅妻鶴子林和靖的文章,最后的結論是說林處士“外表清高”“骨子里污濁”。好在當時的“湖濱”也不全是這樣的文字,比如有一首叫《茶娘十唱》的詩還是頗有特色,它先寫舊社會,再寫新社會,通過藝術的對比來表現(xiàn)茶娘的命運,有些句子還是蠻傳神的,如:
朝采茶,
暮采茶,
采罷頭茶采二茶;
山高路險原走慣,
最恨東風細雨斜。
頭茶鮮,
二茶濃,
采采掐掐指頭紅;
指頭腫疼如火燒,
萬千委屈只為窮。
品雀舌,
論毛尖,
口頰生香如神仙;
神仙哪知采茶苦,
風風雨雨受熬煎。
朝也忙,
暮也忙,
少柴無米襤衣裳;
還了舊債沒得吃,
拆了東墻補西墻。
映山紅,
野杜鵑,
熱熱鬧鬧開滿山。
寫得多好啊,神仙哪知采茶苦!要知道杭州是龍井茶區(qū),我們在今天往往只關心茶葉的質量和價格,很少問及茶娘的生活,問也是想問的,但總是有點不得法,比如我曾經(jīng)問過一些茶娘,但她們也實在懶得理你,對于講普通話的人,她們是保持一點警惕的,我覺得這樣的警惕還是挺有必要的。
注意,《當代晚報》是小報形式,而《當代日報》則跟今天《杭州日報》的版面相似了,但“湖濱”副刊只占專版面的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一,所以其實又回到了“晚報”的短文時代,但它還是用了連載的形式,先有馮玉祥的《我所認識的蔣介石》,后來又有《金日成將軍》等。不過這“湖濱”也有別于其他的做法,有時它也有整版的,但這個時候的欄目則叫“湖濱擴大版”,且不算在“湖濱”的期數(shù)中的,這好比我們在湖濱散步,已經(jīng)走到了老底子昭慶寺這里,這手機上的步數(shù)就多了。
不過這只是“湖濱”的形式,而它的內(nèi)容,的確是想在時代性和民族性上面下功夫的,比如在1950年12月6日的“湖濱”,就有《送志愿軍:仿越劇十八相送》這樣的文章,且此欄就叫“吳地”。還有在春節(jié)期間發(fā)的內(nèi)容有春聯(lián)、新蓮花落、小演唱等。1951年一開年,副刊就開出了一個叫“湖濱走筆”的專欄,作者叫夏初時,一共發(fā)了十幾篇文章,這個專欄講國際講時事,也講高爾基和讀書,由此可見湖濱的天地也很寬。
同時我注意到湖濱擴大版不只是副刊的概念,用今天的理解來看,它有時又是一個??驅0娴捏w量,比如1950年12月30日的湖濱擴大版,就是專門介紹一部新上映的紀錄片《解放了的中國》,所以頭條是周恩來總理在“攝成”大會上的講話,這可見規(guī)格之高,這個“攝成”,我理解為首映式。今天的我們已經(jīng)無緣看到此片,但從片名和攝成時間來看,肯定是講新中國的成立的。在這個專版上,還同時發(fā)表了沈雁冰、顧仲彝、洪深和陳白塵的文章,這些都是文學和戲劇界的大家,而且我相信這也是通稿一類的。同時還刊發(fā)了《解放了的中國》的“故事梗概”,開頭一段是這樣的:
我們的祖國多么遼闊廣大:東面是波濤萬里的海洋,西面是群山起伏的山脈,西北是草原和沙漠。東北在嚴冬,溫度是零下40度,而在南國,卻是四季常青。黃河、長江灌溉著我們的肥沃土地……我們中國是世界上最大國家之一。
從這個語言風格上來講,這是解說詞,所以對此片的定義,有說是“五彩藝術紀錄影片”,而在同一個版面上又稱它為“五彩文獻片”,它是之前《中國人民勝利了》后的又一巨制,反正今天的理解就是紀錄片,但可能偏重于介紹一類的。在廣告欄中,杭州的太平洋、西湖、新華和二七影院(即后來城站的鐵路文化宮)同時上映該片,并稱是光榮獻映,當然該片必然涉及美國,當時稱美帝。
而杭州城市地理上的湖濱,也的確是人們的所愛。記得電影《無問西東》中王力宏飾演的那位空軍戰(zhàn)士,據(jù)考證是有原型的,他的原型就是杭州筧橋的中央航校三期生沈崇誨,他們這期學員在去筧橋正式訓練之前,先要在梅東高橋的新生入伍營訓練半年。半年之后新生們出了一個紀念冊,紀念這段訓練生活,其中有一項是調(diào)查問卷,問新生們假日里最喜歡去杭州的什么地方,有六和塔啦,黃龍塔啦,岳廟啦,結果穩(wěn)穩(wěn)排在第一的還是:湖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