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彬
前兩天,我在朋友圈看到一篇文章《夏天到了,你的抑郁癥好了嗎》。在普通人看來,這可能只是一句調侃,但對于正在服用抗抑郁藥的我,卻是直戳內心。
幾個月前,正值倒春寒。隔三岔五的陰雨天,讓我的心情越發(fā)煩躁,再加上那段時間工作壓力很大,不久后,我開始嚴重失眠,情緒也越來越不穩(wěn)定。我瞞著家人偷偷去看了心理醫(yī)生,在心理診所,遇到了不少和我有著同樣困擾的人,如此看來,春天還真是個讓人抑郁的季節(jié)。
聶宏斌? 心理咨詢師:
說得沒錯!環(huán)境惡化、氣候異常,不僅影響我們的身體健康,對我們的心理健康也是一種自然干擾。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MIT Media Lab)的科學研究員在一項研究中發(fā)現(xiàn):美國人心理疾病患病率的上升,與炎熱的氣溫、頻繁的颶風以及反常的降雨量等有密切關聯(lián)。研究人員還發(fā)現(xiàn)了一個有意思的現(xiàn)象——正常情況下,夜間的溫度會越來越低,可偶而出現(xiàn)的夜間氣溫升高,就會讓不少人產生睡眠障礙。
2018年,發(fā)表在《自然氣候變化》雜志上的一篇實驗報告,再一次將氣候變化對于人心理影響的話題,拉回大眾視線。報告中有一條結論:在美國和墨西哥,氣溫升高與自殺率升高成正比。
之所以氣候異常變化會引發(fā)抑郁、焦慮等一系列心理問題,主要源于個體本身的認知失調。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利昂·費斯廷格,在1957年提出了影響深遠的認知失調理論,闡釋了人態(tài)度的變化過程。所謂認知失調,是個體認識到自己的態(tài)度與行為之間存在著矛盾。在費斯廷格看來,所謂的認知失調是由于做了一項與態(tài)度不一致的行為,而引發(fā)的不適感。正如你原本想助人為樂,最后發(fā)現(xiàn)竟是幫了倒忙。
氣候異常會打破人的認知習慣。比如說原本想象中的春天,鳥語花香、生機盎然,是踏青、欣賞自然風光的美好時節(jié),但不如意的倒春寒和陰雨天打破了幻想,認知的突發(fā)變化,必然會連帶著心情的急轉直下。
加拿大紐芬蘭紀念大學的健康研究員Ashlee Cunsolo,關于氣候變化與加拿大原住民、澳大利亞農民心理健康的調查顯示:盡管社會文化背景不同,但兩國農民在遭受氣候變化時,自殺率和自殺意念的增長趨勢是一樣的,并且濫用藥物和酗酒的案例也相應增多。
此外,對于像加拿大這些北美國家而言,寒冷的冬天本該是縱情于雪上王國的季節(jié),但突發(fā)的極度氣候變暖,不但扼殺了民眾對降雪的期待,還常常因為異常的高溫,導致森林火災。這些自然環(huán)境的變化會讓人產生認知失調,最終增加心理健康問題的患病幾率。
對于氣候異常而引發(fā)的心理問題,可以通過適當的心理學治療方法,來減輕認知失調上的焦慮與不安。
以“正念”為核心的心理療法是目前國際上最為廣泛且流行的療法。“正念”這個概念最初源于佛教禪修,是從坐禪、冥想、參悟等發(fā)展而來,是一種自我調節(jié)的方法。用于心理治療,正念訓練,使訓練者“面對”而不是“逃避”,其核心技術是集中注意力;覺察自己的身體與情緒狀態(tài);順其自然,不做評判。
用于本文,即每天花費固定的時間,只刻意關注氣候變化這一個感受,一旦覺察不適,便暗示自己任何氣候變化,都是符合自然界規(guī)律的,都是合理的。如此持續(xù)一段時間后,焦慮情緒一定會有所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