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楊
卯時(5時至7時),日出,指太陽剛剛露臉,冉冉初升的那段時間。
卯時正值朝暝東升,這個時候在北京天安門廣場上,有一面五星紅旗會迎著清晨第一縷陽光徐徐升起。天安門廣場升旗儀式從1982年12月28日,武警天安門國旗班正式擔(dān)負(fù)天安門廣場升降國旗和國旗哨位守衛(wèi)任務(wù)開始,一天不曾間斷。
138步,是國旗護衛(wèi)隊從金水橋走到國旗桿下的步數(shù)。112步,是升降旗方隊正步穿過長安街時,每分鐘的步速。接下來,接旗、轉(zhuǎn)體、安旗、解旗、按鈕、展旗、立正、敬禮……八個動作在15秒內(nèi)全部完成。升旗手右臂猛地一揚,鮮艷的五星紅旗舒展在天空中,伴隨著雄壯的《義勇軍進(jìn)行曲》迎風(fēng)飛揚。
2分07秒,是國旗升起的時間,和太陽滑出地平線的時間不差分秒。國旗會精準(zhǔn)地定格在28.3米這個高度。1949年10月新中國成立,1921年7月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之間相差28年3個月。國旗升到28.3米的高度,不僅有深刻的內(nèi)涵,而且高度也恰到好處,使得旗桿豎立在天安門前非常奪目。自新中國成立以來,天安門廣場升降國旗儀式經(jīng)過多次調(diào)整。最近一次是2017年12月28日,天安門國旗班成立35周年紀(jì)念日。在這個特殊的日子里,武警天安門國旗護衛(wèi)隊完成歷史使命,轉(zhuǎn)隸中國人民解放軍三軍儀仗隊。而在2018年1月1號國旗護衛(wèi)隊和解放軍也在萬眾矚目下完成了交接儀式。
不變的是,一年365天,無論寒冷、炎熱、刮風(fēng)、下雨,天安門廣場上每天一定有一面五星紅旗和太陽一同升起。
辰時(7時至9時),食時,古人“朝食”之時也就是吃早飯時間。
如今生活在北京的人們,早飯大都是油條、包子搭配上粥或是豆?jié){,簡單而快捷。古人則將第一頓飯叫“朝食”,稱為“饔”;把一天中的第二頓飯亦即最后一頓飯叫“鋪食”,稱為“飧”。這就是朱熹《集注》中所說的“朝日饔,夕日飧”。辰時也是古人“朝食”的時間,申時(15時到17時)則是古人“鋪食”的時間。在“兩餐制”時期,古人都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所以非常重視“朝食”,必須吃飽吃好,才有力氣下地干活,而“鋪食”則要求簡單。
最早的先民“饑則求食,飽則棄余”,沒有“定時吃飯”的概念。中國最晚在商代逐漸形成了“定時吃飯”的習(xí)慣。到先秦時期,尋常百姓家恪守的習(xí)慣是早晚“兩餐制”。春秋時期,在階級分明的封建社會,“三餐制”出現(xiàn),其產(chǎn)生之初是貴族們的特權(quán),尋常百姓人家每天還是兩頓飯。漢代以后,“三餐制”逐漸流行。
唐朝以后,乃至清朝時期,有的地方一天吃三頓飯,有的地方一天吃兩頓飯。清朝著名文學(xué)家在《清稗類鈔·飲食類》記載了清朝各地的飲食風(fēng)俗,其中存在“南方普通日三次,北方普通日二次”的說法。
離我們最近的清皇宮則為“兩餐制”,因為滿族傳統(tǒng)的飲食習(xí)慣是一日兩餐,入主中原后也將其帶進(jìn)了皇宮。就是所謂的“早膳”和“晚膳”,此時的“兩餐制”與秦漢時的“兩餐制”在時間安排上有較大差別,早膳一般在卯正以后(早晨6時、7時后),晚膳多在午、未兩個時辰(中午12時至午后14時)。
巳時(9時至11時),隅中,又名日禺等。
“朝九晚五”指的是早上9點上班,下午5點下班,一天8小時工作時間。如今北京絕大多數(shù)的單位都實行這個工作時間,所以巳時便是每天上班的時間。實際上,即便是這八小時,也是前人經(jīng)過艱苦卓絕的斗爭才爭取來的。
“八小時工作制”1886年以后陸續(xù)在美國確立,而中國的資本主義起步晚、發(fā)展緩、規(guī)模小,工人階級直到二十世紀(jì)初,“五四運動”爆發(fā)以后,才開始作為一支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歷史舞臺。大約也就是這段時間前后,“八小時工作制”被引入中國。
建國后,《共同綱領(lǐng)》最先確定了“八小時工作制”的雛形。1994年,八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八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勞動法不但將新工時制度上升為國家的法律制度,同時強調(diào)兩個“不超過”的工時制度。即規(guī)定,“國家實行勞動者每日工作時間不超過8小時,平均每周工作時間不超過40小時的工時制度。”1995年5月1日,中國正式成為世界上第145個實行五天八小時工作制的國家。
而今天所說的“上班”,實際上是古代“上班房”的簡稱。古代有“三班六房”,“三班”指:皂班、壯班、快班三個部門,專司提刑、押解、緝捕等職務(wù),類似于警察機構(gòu);“六房”則是指吏房、戶房、禮房、兵房、工房、刑房,屬于中央六部的下設(shè)機構(gòu),由掌管相關(guān)賬冊、文書的胥吏供職。
因為古代不是家家都有鐘表(日晷)的,所以上班時間一般就以雞叫(卯時)為準(zhǔn),從秦漢到清末,基本上延續(xù)了卯時上班的習(xí)慣,俗稱“點卯”,也就是我們今天說的打卡。
戌時(19時至21時),黃昏此時太陽已經(jīng)落山,天地昏黃,萬物朦朧,故稱黃昏。
古人說時間,有“晨鐘暮鼓”之說,白天說“鐘”,黑夜說“更”或“鼓”。古時城鎮(zhèn)多設(shè)鐘鼓樓,晨起(辰時)撞鐘報時,所以白天說“幾點鐘”;暮起(酉時)擊鼓報時,故夜晚又說是幾鼓天。夜晚說時間又有用“更”的,這是由于巡夜人,邊巡行邊打擊梆子,以點數(shù)報時。全夜分五個更,第三更是子時,所以又有“三更半夜”之說。
《長安十二時辰》故事發(fā)生的背景,是天子當(dāng)時詔令長安城暫停宵禁,舉辦元宵節(jié)燈會,以便百姓自由來往。
宵禁,就是禁止夜間活動。宵禁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商周時期,在《周禮·秋官司寇》中記載有“司寤氏”一職,專門負(fù)責(zé)夜禁。官員巡夜時遇到夜行者會進(jìn)行盤查,行跡可疑就會抓捕,這就是“犯夜”。宵禁制度在后世多個朝代中得到了延續(xù)。
早年北京城實行宵禁,元朝、明朝與清朝都尤為嚴(yán)厲。同樣也只有元宵節(jié)放燈的時候,才開放宵禁三五天。
元朝法律規(guī)定:“一更(戌初一刻)三點,鐘聲絕,禁人行;五更(寅正四刻)三點,鐘聲動,聽人行?!币菇麜r間從“一更三點”(大約晚上8點10分)開始;犯夜之人,“笞二十七”。忽必烈時代,朝廷還一度取締了元宵放夜的慣例。
明承元制,清又承明制?!洞竺髀伞芬约皟?nèi)容相沿的《大清律》把這一條改為“夜禁”,規(guī)定也更加細(xì)化:“凡京城夜禁,一更三點,鐘聲已靜之后,五更三點,鐘聲未動之前,犯者笞三十。二更、三更、四更,犯者笞五十。外郡城鎮(zhèn)各減一等,其公務(wù)急速、疾病、生產(chǎn)、死喪不在禁限?!倍际菑摹啊c”開始禁夜行,而且對二更至四更時段的犯夜,懲罰更重。
利瑪竇在《利瑪竇中國札記》里這樣描述明代宵禁:“各個城市都有千百名更夫在街上巡夜,按規(guī)定的間隔敲鑼。盡管如此,而且街道都有鐵柵并且上鎖,宅院被夜賊搶劫一空的事還常常發(fā)生。這或許因為更夫本人就是盜賊,或者是和盜賊合伙。經(jīng)常失盜的結(jié)果是再要用人來監(jiān)視更夫……”由此可知,青樓妓院的經(jīng)營在宵禁制度下也就不是難事了。
到了清代,夜里只要鐘樓敲了定更(晚上19時)以后,手打梆子或搖著鈴的打更人就出來了,九門提督衙門的巡更人出來巡街,宵禁就算開始了。那時前門外大街有幾條重要街巷,如珠寶市、大柵欄這時候關(guān)閉柵欄,開始由自己的商團團丁巡更,把守柵欄?!熬用窕枰褂猩a(chǎn)急病、請穩(wěn)延醫(yī)者”,也允許夜行,但需要先向保甲長申領(lǐng)一塊夜行牌。
1924年9月,九門提督衙門巡更取消。1935年,珠寶市、大柵欄的關(guān)閉柵欄、巡更等宵禁活動也逐漸取消。隨后北京城實行了臨時宵禁,每天晚上19點準(zhǔn)時關(guān)城門,遇有戰(zhàn)事還提前關(guān)城或不開城門。那時北京的夜冷冷清清。
當(dāng)年西方機械鐘表傳人中國后,人們將中西時點,分別稱為“大時(十二時辰)”和“小時(二十四小時)”。隨著鐘表的普及,人們將“大時”忘淡,而“小時”沿用至今。隨著時代的進(jìn)步,人們也終究擺脫了以前壓抑的枷錮,可以自由自在地享受現(xiàn)在豐富多彩的夜生活。
子時,夜半,又名子夜、中夜。時間為23時至1時。
丑時,雞鳴,又名荒雞。時間為1時至3時。
寅時,平旦,又稱黎明、早晨、日旦。是夜與日交替之際。時間為3時至5時。
卯時,日出,又名日始、破曉、旭日。時間為5時至7時。
辰時,食時,又名早食。時間為7時至9時。
巳時,隅中,又名日禺。臨近中午的時候稱為隅中。時間為9時至11時。
午時,日中,又名日正、中午。時間為11時至13時。
未時,日呋,又名日跌、日央。太陽偏西為日跌。時間為13時至15時。
申時,哺時,又名日鋪、夕食。時間為15時至17時。
酉時,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時間為17時至19時。
戌時,黃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時間為19時至21時。
亥時,人定,又名定昏。人們停止活動,安歇睡眠了。時間為21時至23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