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舜慶
一、碩學通儒 氣節(jié)凌霜
王伯沆先生家學淵源,先輩數(shù)代業(yè)儒。其父名杰,字鶴臞,是飽讀詩書的博雅之士,“喜屬文”。其母陳氏知書達理,尤“喜讀明史”。先生幼承庭訓,耳濡目染,受到良好的啟蒙教育。他聰慧好學,讀書過目成誦。他6歲叩見南京詞人端木埰,18歲入泮,19歲為廩生。其曾隨金陵名宿端木埰、高子安研讀《說文解字》及詩、古文辭。后其就讀鐘山書院,每試皆名列前茅,為書院山長黃翔云(黃侃之父)器重。
以文章氣節(jié)照映海內(nèi)的詩壇盟主陳三立從詩友處見王瀣詩作,深為敬佩,約見晤談,甚為相契,遂延聘其為西席,寅恪、隆恪、方恪等均執(zhí)經(jīng)問難,受其培育。1908年至1937年,他先后執(zhí)教于兩江師范、南京高等師范、東南大學、中央大學近30年,先生“視佳弟子為拱璧”,“以育天下英才為己任”,春風桃李,潤物無聲。柳詒徵贈詩曰:“業(yè)廣迪群彥?!钡茏颖椴己?nèi)外,先生被譽為“教授的教授”。先生以學術成就與柳詒徵并稱“南雍雙柱”。弟子中,王駕吾、陳寅恪、潘重規(guī)、陳訓慈、束世瀓、張其昀、唐圭璋、酈承銓、胡士瑩、常任俠、周法高、盧冀野、胡煥庸等均為學界巨子。
抗戰(zhàn)爆發(fā),伯沆中風未愈,病軀難以長途跋涉,只得聽從醫(yī)生勸阻未隨“中大”西遷。他蟄居城南老屋,“杜門謝客,自期一死”,被迫在難民區(qū)度日時,“救國無門,遁世無所”。
鑒于王伯沆是碩學通儒,東南人望,敵偽亟欲引以為重,派高官多次游說,企望先生出山講學。面對卑辭厚禮敦請,先生說:“余以行將就木之人,可以舍我矣。實不敢見張邦昌、劉豫喪權辱國之舉!”遂稱病高臥,拒不接待,并作《詠柳》一絕明志:“金粉飄零玉露殘,城南柳老不吹綿。也曾種植靈和里,莫作倡條冶葉看?!薄爸写蟆蔽鬟w后,薪金收入斷絕,先生平素為人慷慨,親友、學生有困難,常解囊相助,故積蓄有限,家中琴書外別無長物。舊書估素知先生藏書頗豐,遂乘機慫恿賣書度日,先生迫于生計默然許之,以解燃眉之急。后得知他們“高價”購書,是受漢奸陳群之托,他義正詞嚴地說:“我書只賣讀者,絕不賣給漢奸!”遂收回原書。偽立法院長陳公博為籠絡人心,派人送國府參事聘書及月薪,并聲明僅簽個名,可不上班,仍被先生嚴拒。家人擔心惹禍,先生雖已風燭殘年,卻不怕脅迫,堅決地說:“我已老矣,頭何足貴?豈能與民族敗類同流合污!”敵偽見“禮”不行,繼之以“兵”。一天,一日寇軍官闖入家中,見先生端坐不動,視若無睹,不禁大怒,拔刀欲行兇。千鈞一發(fā)之際,相濡以沫的王夫人周育卿趕緊上前托住日寇執(zhí)刀之手說:“他是病人,你是武士,要殺就殺我吧!”日寇見狀只得悻悻離去。
伯沆先生畢生肆力學問,學識淵博,《南京社會科學志》稱為其 “近代江蘇文化代表人物”。他對諸子經(jīng)史、詩詞百家莫不刻求精詣。書畫篆刻雖為余事,但多精妙。他治學凡三變,弱冠師端木埰、高子安,致力詩及古文辭,壯歲兼治經(jīng)世之學。鄰居王德楷(木齋)學廣氣豪,家富藏書,伯沆常與借書論學(圖1)。木齋師友多海內(nèi)名流,如文廷式、陳散原、俞恪士、李瑞清等。他們見伯沆詩詞大為驚喜,折節(jié)下之。伯沆40歲以后淹通四部,融貫佛老,歸于宋明理學,觸類旁通,躬行實踐,終成一代國學大師。
二、蒼厚勁拔筆如健鶻
伯沆先生“ 繪畫篆刻并精妙, 尤工書法”,歷來學顏僅得皮相者居多,清代錢南園、何紹基、翁同龢學顏各有成就。伯沆先生書法筑基于顏體,早年于《顏勤禮碑》《麻姑仙壇記》《爭座位稿》等無不悉心揣摩,歷來書家認為篆分是書法之源,伯沆于篆書、隸書名跡也常心摹手追。他現(xiàn)存最早的墨跡,光緒辛丑年(1901)伯沆時年30歲,書贈酈述周(酈承銓之父)《臨鐘鼎文手卷》(圖2、圖3),用金粉在瓷青紙上,摹寫鉤銘、日利千金鼎銘、拍盤銘、姬鋋母鬲銘、大吉昌洗銘、鄭羌伯鬲銘、吉羊洗銘、漢承安宮鼎銘八件器物銘文,并在銘文旁以楷書略加考釋。摹寫銘文或蒼勁渾古,或精巧清潤,或細勁瘦挺,多用圓筆中鋒,布局參差錯落,疏落奇肆,線條圓潤凝練,無不惟妙惟肖??梢娝缒甏笞压αΣ环病c懳呐钥坚屛淖?,以端正小楷書就,有王羲之《黃庭經(jīng)》意韻,結(jié)字疏朗,寓古樸于精細中。伯沆隸書筆者僅見其早年書楹聯(lián):“歌大風思猛士,飲醇酒近婦人?!保▓D4)此為應經(jīng)商的姻兄之請而“偶書”。上聯(lián)出自劉邦《大風歌》,下聯(lián)用信陵君醇酒婦人故事,調(diào)侃中寓規(guī)諫意。所書有漢隸遺規(guī),點畫秀麗飄逸,筆法較稚嫩,可能不常作隸書。
1936年為紀念老友陳師曾,伯沆出所藏師曾所贈印存鈐拓本與南京襄社商定出版《染倉室印存》,于扉頁以小篆書“槐堂爪痕”(圖5)。伯沆篆書早年臨習過《嶧山碑》,后來受清代王澍、孫星衍、洪北江影響,研習漢《袁安碑》及漢篆碑額,上述三家篆書有程式化傾向,伯沆小篆簡化篆書盤繞用筆,其書圓勁雋秀,清雅茂美,線條有提按變化,用筆圓轉(zhuǎn)勻凈,剛?cè)岵?,無程式化之弊。他喜以小篆為書籍題簽,如《王氏族譜》、王賓魯《梅庵琴譜》題簽。他在《樊文匯錄》扉頁以小篆題記“初以為失去矣,次年六月從故紙中檢得狂喜”,記錄他對自己手抄珍本失而復得的喜悅心情。
他早年行書初效翁方綱,后直追何紹基,上溯“二王”?,F(xiàn)存較早行書作品朱祖謀《卜算子》詞:“翠羽盡情啼,茜袖何人妒,浮動黃昏暗暗香……”其字與何紹基形神俱似,惜筆力弱耳。有些字有董其昌影響,整幅字稍顯松散。
52歲,先生書張宛丘詩(行書):“平生一樽酒,風月不可無。謫官將十年,一醉未易圖。市豈無旗亭,官亦有酒壚。……”(圖6)此期書法,先生用何紹基法,把篆隸及北碑筆意融入行書,用筆轉(zhuǎn)折盤紆,跌宕多姿,錯落有致。他的行書融入篆隸古雅樸厚的筆意,勁秀多姿,點畫堅實沉著,已形成個人面目。其氣息之高古,筆墨之渾厚,一般書家難以企及。
他與友朋信札,有學術上探求商榷、生活上關照,也交流對時政的看法,從中可見他人生軌跡和學術經(jīng)歷。他與鐘泰(號鐘山)、王宗炎(雷夏)信札頗有學術價值。這些信札隨意而書,自然流動,古雅悅目。
伯沆先生于書法、治印,皆視為治學之余事,但數(shù)十年日親筆硯,手不停揮,所書墨跡片楮零縑,已為當世所重。先生甘于淡泊,從不鬻書畫,更不肯書商店招牌,凡書多應友朋及弟子之請。書法形式有立軸、條屏、對聯(lián)、手卷、信札,存世更多的是典籍上的批注。對難得一見的孤本如《倪文貞詩集》,善本如《詠懷堂詩集》,難讀之書如《樊文匯錄》,先生多濡墨隨手抄錄,并朱筆批校,每愛奇書手自抄,樂而忘倦。經(jīng)他批校的經(jīng)史子集竟有235部之多,書上朱墨燦然,眉批或題注存其研讀心得。
他中年書王闿運《圓明園詞》扇面,自“宜春苑中螢火飛,建章長樂柳十圍”,至“相如徒有上林頌,不遇良時空自嗟”止。凡24句,868字,一筆不茍的蠅頭小行楷。這首懷古之作,觸動了他的心弦,他把這首“模范唐賢,踵武梅村”“宗尚庾鮑,上窺建安,華藻麗密,詞氣蒼勁”,“可媲美杜甫《曲江行》、白居易《長恨歌》、元稹《連昌宮詞》”的王壬秋長詩代表作一氣呵成地書在扇面上,寄托了他對家國命運的憂思。蘇軾謂“小字難于寬綽而有余”。此扇行楷茂密遒美,筆勢精妙,承接“二王”一路,清勁秀雅,緊密中見疏朗,嚴謹中見流麗。
他從明馮夢龍輯散曲《太霞新奏》中選書《八聲甘州·訓妓》(圖7)。此詞字字血淚,生動傳神,是淪落風塵的妓女生活剪影,寫老鴇入木三分,如聞其聲,褒貶之意自在其中。
他的大量典籍題跋“無意于佳乃佳”。如《染倉室印存》跋語(圖8、圖9)以及戴子高?!豆茏印钒项}記等題跋小行書以顏真卿為本,轉(zhuǎn)益多師,以黃庭堅風神上溯“二王”,融會貫通,神而化之,古雅勁秀,形成個人的獨特風貌。他在戴子高?!豆茏印钒项}記中說:“子高所為小行楷,以篆文作今體絕古雅。此書每日校記亦各體俱備,雖工整不逮,猶想見揮毫自得之狀,彌足珍矣?!奔仁亲h論戴氏書法,也是伯沆夫子自道。
伯沆遺存楹聯(lián)不少,鐘泰以為伯沆“所集聯(lián)語精渾之至”。這些聯(lián)語中有集古人詩詞者,更多為自撰。一味寫帖未在碑上下過功夫的書家,如寫徑尺大字,便覺捉襟見肘,寫擘窠大字更覺無從措手。蘇東坡云“大字難于結(jié)密無間”。先生楷書聯(lián)《瓊窗金帶七言聯(lián)》(圖10)以顏字寬博、沉厚為體,兼取篆隸、北碑精華,取精用宏,融而化之。
伯沆所書楹聯(lián)有集蘇東坡《望湖樓醉書》句成聯(lián):“水枕能令山俯仰,風船解與月徘徊?!毕壬巧钪O《說文解字》的學者型書家,“船”“徘徊”均作古體。他常不自覺地寫出古體字、通假字,似意在避俗,可見其抗心希古之心。他為“明水詞人清玩”書“鳳臆龍鬐未易識,石黛碧玉相因依”,有顏體縱橫剛直之氣。他撰書挽黃季剛聯(lián)“情深文跌宕,氣邁酒波瀾,白眼看天,世有斯人容不得;生感雀張羅,死拼蠅入吊,青人歸遠,我來思舊黯相呼”,沉郁傷痛,文情并茂。書法藏鋒不露,如綿裹鐵,沉厚有力,對故友之深情溢于字里行間。
他晚年身陷淪陷區(qū),貧病纏身,但正氣猶存,悲憤中以大篆書就《大般若波羅蜜多經(jīng)》語“無愿”(圖11)。雖“兩腕湛弱”,但奮筆疾書,“書為心畫”,氣勢驚人,用書法來“達其情性,形其哀樂”。東南大學校園梅庵右側(cè)有德風亭,匾額為伯沆先生手寫。他的書法是高尚人品與淵深學養(yǎng)的結(jié)晶。
伯沆先生未見書論傳世,遺詩中《天發(fā)神讖碑歌》《攝山觀二徐篆刻題名因拓之》流露出他的書法觀。
劉熙載《藝概》云:“書者,如也,如其學,如其才,如其志,總之曰:如其人而已?!辈煜壬毦咭桓竦臅ㄊ窃娙酥畷瑢W者之書,書卷氣盎然,在近代書法史上應有一席之地。詩人胡先骕(字步曾)《論詩絕句·懷冬飲翁》:“口若懸河瀉百川,筆如健鶻出霜天。說詩夜午茶鐺冷,如此生涯莫記年?!薄肮P如健鶻出霜天”,此句可引為其詩文及書法的高度概括與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