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永剛
1972年的9月30日,長沙湘江大橋(現(xiàn)改名為橘子洲大橋)建成, 10月1日出版的《湖南日報》描述了湘江大橋開通的盛況:“省、市黨、政、軍負責同志,同群眾一道,舉行了慶祝游行,游行隊伍以三輛彩車為前導,近百輛滿載工農(nóng)兵代表的汽車,徐徐通過大橋?!?/p>
從1971年9月6日開始施工建設(shè),短短一年時間,一座橫跨湘江的大橋,就奇跡般地騰空而起。
? 曾任湘江大橋建設(shè)指揮部副指揮長的王蔚深老人回憶說,1965年,時任中共中央中南局第一書記的陶鑄到長沙視察工作,他看到了長沙人乘輪渡過河排起了長龍,做出了一個決定——“你們應(yīng)該修一座橋?!彼€當場表態(tài):“修橋的錢,你們出一半,中南局出一半?!?/p>
? “當時國內(nèi)最著名的橋是武漢和南京的長江大橋。1971年,大橋建設(shè)指揮部在考察后,決定搞‘雙曲拱橋’(橋身的主拱圈在縱、橫兩個方向都呈拱形)。我們開始的設(shè)計也是有橋頭堡的。廣東的一名工程師認為橋頭堡不好看,建議搞旋梯式,指揮部采用了他的建議?!?/p>
1971年9月,鐵道部大橋局第五橋梁工程處在擔負枝柳線5座大橋施工任務(wù)的同時,抽調(diào)一、二、三工程隊及修配廠、運輸隊部分人員擔任長沙湘江大橋下部工程施工任務(wù)。400多人的隊伍,乘坐38輛解放牌大卡車,浩浩蕩蕩開進長沙城。湘江大橋的建設(shè)采用明挖、沉井和鋼板樁進行基礎(chǔ)施工。除了專業(yè)的修橋隊伍,長沙動員了80萬人次的機關(guān)干部、廠礦工人、大中學生參加義務(wù)勞動。
當時的《長沙快報》描述了這樣的場景:“當那一個個墩位圍水以后,千百人上陣,人挑鋤挖,眾人撼山,很快就把沉井打到巖層”,“有的基坑中淤泥齊腰深,參加湘江大橋建設(shè)的民兵們就帶上提桶面盆,下到冰冷的淤泥中,排成一條長龍,頂著凜冽的寒風,盆端桶舀,把淤泥傳遞出坑,淤泥清理干凈后,即開始清基鑿巖,鑿掉風化巖,把坑底的巖石洗刷干凈。有的同志為把巖石隙縫中的沙石清除掉,沒有合適的工具,就用手指摳”。
長沙市民王麗霞稱當時的修橋工程是“人海戰(zhàn)”。強烈的修橋愿望極大鼓舞了群眾的戰(zhàn)斗力,憑借最簡單的工具和肩挑手提,長沙人硬是在一年內(nèi)架起了這座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