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50年代,著名女作家張愛玲到美國定居,數年后,她經朋友介紹到柏克萊大學中國研究中心就職,柏克萊大學安排臺灣學者陳少聰給張愛玲當助手,兩個人同在一個辦公室辦公,中間只隔著一層薄板。陳少聰在外間,張愛玲在里間。
? 通過觀察,陳少聰發(fā)現(xiàn),也許是經歷了太多的滄桑,張愛玲性格上有著嚴重的自閉成分,極不喜歡與人交往,刻意躲避著人群。
了解了張愛玲的這種心理,陳少聰便刻意減少和張愛玲接觸的機會,“我盡量識相地按捺住自己,不去騷擾她的清靜……除非她主動叫我做什么,否則我絕不進去打攪她?!庇谑?,陳少聰總是把需要給張愛玲的資料卡片整理好,用橡皮筋箍好,隔一段時間,趁張愛玲不在的時候,放在她的辦公桌上,把需要說明的事宜寫在一張紙條上,也一并放在張愛玲的辦公桌上,以此種方式來減少和張愛玲的接觸。
因為張愛玲的辦公室在里間屋,陳少聰的辦公室在外間屋,所以,張愛玲每天來上班的時候,不可避免地要和陳少聰打個照面,不得不微笑一下,或點頭致意,但陳少聰發(fā)現(xiàn),即使這種場面上的微笑和點頭,張愛玲也極不情愿,于是,陳少聰又采取了一個措施:“為了體恤她的心意,我又采取了一個新的對策:每天接近她到達之時刻,我便索性避開一下,暫時溜到圖書室里去找別人閑聊,直到確定她已經平安穩(wěn)妥地進入她的孤獨王國之后,我才回到自己的座位上來。這樣做完全是為了讓她能夠省掉應酬我的力氣?!?/p>
應該說,陳少聰很關懷張愛玲這位著名女作家,而且在了解了張愛玲的心理后,她用別樣的方式表達了自己對張愛玲的關懷,就是:不打擾。不打擾不僅是一種別樣的關懷,也是一種發(fā)自內心的關懷。(摘自《演講與口才》 唐寶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