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沅沅
據統計,近年來我國肥胖與糖尿病患病人數有所上升,肥胖人口達9000萬,“糖友”人數高達1.14億。
干預肥胖,在一定程度上等同于“治未病”。
要多關注“看不見的脂肪”
有些人常說“我不胖,只是骨架子大了點”。嗯,大家差點就信了。其實,正確認識肥胖是非常重要的。
從健康的角度來看,肥胖除了造成身材走形,還會帶來諸多健康危害。超重和肥胖與許多慢性病,如糖尿病、高血壓、血脂代謝異常、脂肪肝等并發(fā)癥密切相關,肥胖是冠心病和缺血型腦卒中的獨立危險因素。
看到這里,您是不是開始認真端詳自己的身材了呢?那些身材尚可,看起來不胖的小伙伴們,是不是就可以高枕無憂了呢?
對此,河南省人民醫(yī)院內分泌科主任袁慧娟教授提醒,只關注這些“看得見的脂肪”是遠遠不夠的,更應該注意那些“看不見的脂肪”。
“看不見的脂肪”是指除了皮下脂肪以外,藏在身體里,包裹在內臟外面起保護作用的脂肪。
有的人看上去不胖,只有腹部略微凸起。這樣的人也許覺得自己根本不存在體重問題,其實不然。肥胖也許從外表看并不明顯,但是脂肪卻有可能已經深藏在身體內部。
臨床研究證實,與皮下脂肪相比,內臟脂肪型肥胖才是導致人體胰島素抵抗,出現心血管疾病以及代謝綜合征的關鍵因素。
MRI、CT是檢查內臟脂肪是否超標的金標準,除此以外,也可以通過簡單的方法估算內臟脂肪。
滿足以下兩點的人,就需要警惕內臟脂肪超標了。
1.腰圍大、蘋果型身材
看起來是四肢瘦、肚子胖的蘋果形身材,男性的腰圍大于90厘米,女性腰圍大于80厘米。
2.腰臀比例超標
女性的腰圍/臀圍比值高于0.8,男性的腰圍/臀圍比值高于0.9。
這種脂肪看不見、摸不到,卻最危險,容易導致很多疾病。
內臟脂肪過多有哪些危害
患2型糖尿病
最新文獻顯示,腹型肥胖尤其是內臟脂肪與2型糖尿病關系密切。內臟脂肪過多,容易引起胰島素抵抗,誘發(fā)糖尿病。
患冠心病
內臟脂肪過多,人的血脂容易升高,膽固醇沉積在心腦血管壁上,增加冠心病風險。同時內臟脂肪過多,還會釋放炎癥因子,破壞血管,造成動脈粥樣硬化。
不孕不育
內臟脂肪過多,對于男性來說,可能會使局部溫度升高,導致精子失活。對于女性來說,有可能帶來內分泌紊亂,激素代謝異常,在一定程度上容易造成不孕。
可能增加患癌機率
英國癌癥研究中心的研究報告顯示,內臟脂肪超標的人,結腸癌等癌癥發(fā)病率高于正常人25%,而肝癌、胰腺癌等發(fā)生率會更高。
此外,內臟脂肪超標,還會導致高血壓、痛風、便秘、抑郁等10多種疾病。
內臟脂肪過多怎么辦
1.按時吃早餐
不吃或不按時吃早餐容易造成內臟脂肪堆積。人體存在自我保護調節(jié)機制,如果不吃早飯,中午很容易攝入過量食物,熱量超過身體所需,易出現內臟脂肪堆積現象。
2.晚飯少吃油膩食物
結束一天辛苦的工作后,不少人喜歡大吃一頓犒勞自己。殊不知肥肉、油膩食物等高脂高熱量食物,很容易造成熱量超標,晚上攝入后更容易造成內臟脂肪儲存,建議每天攝入的烹飪油最好不超過25g。
3.控制主食、多運動
每頓飯七八分飽即可。主食吃得過多,最易導致脂肪堆積。一周最好運動3天,每天做30分鐘~40分鐘有氧運動,燃燒脂肪。工作時如需上個廁所等起身走動時,盡量有意識地提醒自己走走樓梯,增加走動。
“糖友”減肥要避免這些誤區(qū)
生活中,許多糖友合并有肥胖或超重,為了減肥也在嘗試各種努力,其中有些誤區(qū)一定要注意:
誤區(qū)一:減肥就是減體重
減肥并非只是減輕體重。對于伴有肥胖或者出現超重的糖友來說,把身體里多余的脂肪減掉比減輕體重更為重要。
不要只關注體重計上的數字。如果減少了脂肪,體重卻沒減少,說明是肌肉增加了,這是好事。而有時短時期減體重成功,只是減少了肌肉和水分,很容易反彈,且會帶來更多的脂肪。
誤區(qū)二:無糖食品能減肥
市場上的無糖食品,雖不含蔗糖,但諸如無糖餅干、無糖糕點等,其本身是由淀粉等成分制作而成,且對油脂并沒有過多限制,故將其當作減肥食品是不科學的。
劃重點!這些才是“減肥良方”
1.控制總熱量的攝入
結合自身的情況,循序漸進地對飲食進行調整,速度不宜過快。
2.均衡日常飲食
改變不良的飲食習慣,不暴飲暴食,三餐的食材要科學搭配,使食物多樣化。
多吃含膳食纖維的食物,膳食纖維進入體內后,吸收水分可發(fā)生膨脹,使人產生飽腹感,對于每餐食量的控制有積極作用。
3.多運動
運動鍛煉,是最經濟、最安全的降低血糖、減輕體重的方法。這樣不僅可以提高胰島素的敏感性,對控制病情也十分有利,而且可以將體內多余的熱量消耗掉,是維持理想體重的重要砝碼。
(大眾健康 2019年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