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立行
在群體生活中,當個人與多數(shù)人的意見和行為方式不一致時,個人往往會放棄自己的意見和行為,表現(xiàn)出與群體中多數(shù)人相一致的意見和行為方式,這種現(xiàn)象就是我們常說的“從眾效應(yīng)”。
孩子似乎天生就有一種從眾心理,仔細留意一個班的學生,我們便會發(fā)現(xiàn)幾個要好的男生可能都擁有一套顏色或款式相同的運動衫,而幾個要好的女生則擁有一樣的發(fā)式或是近似的飾品,這種驚人的相似現(xiàn)象就是從眾效應(yīng)。難道跟在別人屁股后面跑就那么有趣嗎?在培養(yǎng)孩子的過程中,又該如何利用好這種從眾心理呢?
一次手工課上,老師叫同學們折小房子。老師先把她折好的房子拿出來讓同學們看,這時從教室后面?zhèn)鞒鲆宦暎骸巴?!好漂亮??!?/p>
老師聽了,笑著問同學們:“你們愿意跟老師學嗎?”孩子們很有自信地說:“愿意。”
老師先做了個示范,并分步驟教孩子們折房子的方法。最后,等孩子們認真觀看了一遍后,老師準備讓他們自己動手折,這時有幾個孩子大聲喊:“老師,我不會折?!崩蠋焺傋叩揭粋€前排孩子身邊,旁邊的孩子趕快走過來,把紙往老師手里塞,想讓老師幫自己折。
要是以前,老師會馬上幫孩子們,但是今天,她想探個究竟。于是,老師沒有急于幫忙,而是耐心地說:“別急,老師會幫助你的。不過,你要自己動手試一試。不試,怎么知道自己會不會呢?”孩子聽老師這么一說,只好自己動手了。
在這期間,這位老師只幫助了一個學生,而旁邊的孩子看著,到最后,就連之前那些大喊“我不會”的學生,居然都折得挺不錯的。
看到眼前這一幕,這位老師當即表揚了這幾個孩子,孩子們聽了,一個個都自豪地笑了。
為什么孩子總想和別人一樣呢?這是因為每個人都有對安全的渴求,都需要歸屬感。對于年幼的孩子來說,和小朋友們在一起的時候,他們就能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價值。而當自己的表現(xiàn)和別人不一樣時,往往會被當作“異類”,不受別的小朋友歡迎。因此,孩子會為了得到朋友們的認可而表現(xiàn)得和別人一樣。與此同時,孩子們由于生活經(jīng)驗有限,對于很多問題還不能做出把握十足的判斷,于是,他們會格外相信那些“小領(lǐng)導(dǎo)們”。這些“小領(lǐng)導(dǎo)們”就是孩子的偶像,就是孩子模仿的對象。此外,孩子的從眾心理也與家庭教養(yǎng)方式的影響有關(guān)。如果父母習慣用命令的方式要求孩子做事,那么當這些孩子遇到問題時,往往傾向于受能力強、經(jīng)常受表揚的同伴的暗示,而放棄自己的主張。不過值得慶幸的是,故事中的孩子們有一位富有智慧的老師,她沒有無視孩子的從眾心理,而是借此機會,更好地鍛煉了孩子們的創(chuàng)造力、動手能力,從而沒有讓孩子的思想成為別人的復(fù)制品。
對于孩子而言,從眾是一個普遍現(xiàn)象,雖說它意味著要犧牲自己的獨立見解,不過在與他人融洽相處方面,還是非常重要的。孩子有從眾心理說明他們已經(jīng)意識到集體接納的重要性,并且愿意犧牲個人意志來達到集體要求,這無疑有利于孩子社會交往的順利進行。
但是,過度的從眾心理反倒會抹殺掉孩子的自信心與獨立性。有的孩子為了獲得他人的認同,遇事容易缺乏主見;也有的孩子為了和同伴保持一致,得到團體的認可,容易產(chǎn)生攀比和屈從心理。因此,父母教育子女時要著重提高孩子的自信心、培養(yǎng)孩子分辨是非的能力。
培養(yǎng)自信心。父母要以肯定的語言評價孩子的表現(xiàn),而不是以懷疑或否定的語言對孩子說話,比如,“你看小剛做得多好”“你看小云穿的衣服多干凈”等等,這樣很容易使孩子懷疑自己的力量,對自己失去信心,從而導(dǎo)致孩子要向別人看齊,加重孩子的從眾心理。
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孩子年齡小,道德觀念不夠成熟,是非判斷標準還很模糊,再加上他們模仿力強,控制力差,往往不分好壞,看別人怎樣自己就跟著學,難免會有些不當?shù)难孕?。對此,父母不能忽視也不可羞辱懲罰,而是要耐心地正面誘導(dǎo)、糾正,使孩子逐步認識到自己行為的是與非,從而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
總之,孩子有了自信心,有了明辨是非的能力,做事就會有自己的見解,不會盲目地隨從別人。
(責編 楊 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