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苗苗
教書是為了育人,它的最終目的就是要培養(yǎng)具有高度社會責任感的真誠、善良、美好的人,即發(fā)展人性中的真善美,抑制人性中的假惡丑。所以現(xiàn)代小學語文教學的育人特點就應該是陶冶式的,這是語文教學的魅力所在。而要實現(xiàn)語文教學的魅力及意義的豐富性,依賴于語文教學情境的積極創(chuàng)設,依賴于師生開放的胸襟、自主的理解、自主的表達、開闊、融洽的話語空間和交流情境,師生對教學過程積極主動的參與、創(chuàng)造、共享。這意味著小學語文的教學形式也是開放的、靈活多樣的,教師應結合小學生的心理發(fā)展特點,恰到好處的選擇教學策略和方法,不斷更新變換,保持其運用的新穎性和靈活性。
一、情感暗示法
語文教學的成功,調動學生的情感是非常重要的。而要想調動學生的情感,教師作為情感的直接驅動者,本人首先要被感染,然后才能成為學生情感的催化劑。例如在準備課文《狼牙山五壯士》時,我?guī)状伪晃闹兄︿秩镜奈鍓咽繝奚鼤r的悲壯氣氛所感染,深深欽佩五壯士為革命事業(yè)而不惜粉身碎骨的犧牲精神。我這種情感在講課中自然流露了出來,學生們也深又同感,有些學生還講述了他們了解的其他革命故事,大家都唏噓不已。我順勢引導學生體會文章中蘊含的革命精神,激發(fā)他們的愛國之情。當然,教師不僅需要投入情感開展教學活動,還需要挖掘文章中的情感成分去觸發(fā)學生情感。小學語文教學內容中,許多文章蘊含著蕩人心扉的激情,可以給人以情感的陶冶。教師應該善于“未成曲調先有情”,即教師先動之以情,潛移默化的開啟學生的心扉,激發(fā)學生的情感,引導學生入情入境,體會感受文中之情,在美與智的融合中形成健康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例如一位教師教學《十里長街送總理》一課時,引導學生從賞讀“天灰蒙蒙的,又陰又冷”的天氣描寫,“路是那樣長,人是那樣多”的場面描寫,“踮著腳望著望”等動作描寫,體會人民哀悼周總理,懷念周總理,留戀周總理的強烈情感。
二、生活引導法
陶行知曾說:“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沒有生活做中心的學校是死學校。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書本是死書本?!闭Z文來源于兒童生活與社會生活,生活的真實生動與豐富多彩賦予語文生命與靈魂。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建構充滿認同情趣的生活化課堂,由課堂走入生活,引導學生滿懷激情的體驗生活,感受生活,啟發(fā)學生通過回顧,聯(lián)想和想象,獲得逼真的感受,真切體驗和真知灼見。例如在《“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一課的教學中,當學生為父親的批評、鞭策和母親的贊揚、鼓勵何者是巴迪成功更重要的因素而產生思想交鋒時,教師即刻引導學生回顧自己的生活,說說自己類似于巴迪的生活體驗。通過這樣的回顧、體驗,學生調動自身的經驗和情感,與巴迪再次深度對話,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課文內容和諧共振,從而使學生的語言與精神同構共生。
三、生動趣味法
曾經問過孩子這樣一個問題:“你們喜歡什么樣的語文教師?或者說你們喜歡上什么樣的語文課?”孩子的回答基本一致是:“幽默的、有趣的?!笨磥硪惶糜猩恼Z文課是孩子所期待的,要賦予其生命,首先就要使其“活”,使其“動”。而對于童真智趣的孩子,一堂有活力的語文課,“游戲”是必不可少的。從某種意義上而言,小學語文陶冶性教學就是一種游戲。“游戲”是教師展開陶冶性教學的基本方法。因此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合理的運用“幽默的、有趣的”游戲式教學來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感覺輕松趣味的學習。
靈動化的語文教學,不僅要求優(yōu)化教學方法,另一方面還要有師生的互動和學生的自主,創(chuàng)新。在具體的語文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努力為學生提供主動參與的時間和空間,比如開展小型討論會、演講會、班隊活動、文娛活動等??梢宰寣W生互相提問回答,也可以讓學生圍繞一個話題或重點發(fā)表自己的看法,還可以讓學生在公開場合,就某一問題進行辯論,闡明道理,抒發(fā)感情等等,為學生提供自我表現(xiàn)的機會,還學生以學習的主動權,并通過豐富多彩的交往形式,有意識的培養(yǎng)學生傾聽、交流、協(xié)作,分享的合作意識和交往技能,做平等的交流者,組織學生開展自主的學習活動,營造民主和諧互動的課堂環(huán)境。同時,教師的教學要從實際出發(fā),從學生出發(fā),不能主觀化,形式化。對于“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的現(xiàn)象要給予關注,既要關注“個性”又要關注“共性” 。要尊重小學生對字、詞、句、段的獨特理解與個性體驗,善于發(fā)現(xiàn)學生新奇獨到的見解,允許他們別出心裁,標新立異。要因學定教,不過多的限制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鼓勵他們形成不唯書,不唯師,不唯上的判斷能力,肯定他們擁有自己的感受和獨創(chuàng)的表達。讓學生在主動積極地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健全的人格特性。
作者單位:安徽省淮南市鳳臺縣第二實驗小學(23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