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鈐文
摘要:家庭是提高社會成員生存的核心單位,家庭備災能力決定了區(qū)域災害的脆弱程度及減災能力。我國的備災體系中,以家庭為“主體”的備災工作仍然處于缺位狀態(tài)。本文構建出一套符合中國災害管理的家庭備災能力評估體系,以期推動國內(nèi)家庭備災工作完善。
關鍵詞:家庭備災; 評估體系
相較于昂貴的救災成本,目前國際災害管理已將減災概念和方法從被動應急響應轉變?yōu)橹鲃臃罏?、減災和備災,這在2015年聯(lián)合國187名成員于日本仙臺通過的《仙臺2015-2030年減災框架》中有所體現(xiàn)。2005年聯(lián)合國關于《關于減少災害風險的后續(xù)十年協(xié)議》明確提出重視社區(qū)對于災害的準備,尤其是社區(qū)中家庭的準備工作。
我國災害管理起步晚,且基于中國災害的復雜性與多樣性,備災能力評估領域研究尚不成熟;同時研究者對備災行為的關注多集中于個人和社區(qū)層面,對家庭備災關注較少。致使國內(nèi)家庭層面?zhèn)錇牡膶嵺`及研究處于低水平狀態(tài),與國際標準脫軌。備災行為在家庭層面的斷層使得國內(nèi)的整體備災體系始終難以落到實處,更難以從根本上提升國民的應急備災能力。因此完善家庭備災工作的標準及評估體系對于我國國民家庭備災行動及整體災害管理工作具有重大意義。
1 家庭備災能力國內(nèi)外研究
家庭備災能力研究多采用定量研究;定性研究出現(xiàn)較少,其結果常被用來為定量數(shù)據(jù)趨勢的深度分析提供背景性資料。國際學術研究人員和應急專業(yè)人員的研究主要圍繞家庭備災框架展開,而基于災難性事件的區(qū)域多樣性及日趨復雜性,家庭備災框架體系也不斷發(fā)展,主要體現(xiàn)于兩個趨勢:不斷完善標準化備災能力比額量表以及參考政府規(guī)劃文件及公共教育材料中備災清單列表。
部分學者主要依據(jù)官方備災框架體系,從客觀備災行為層面設計家庭應急備災量表。Holi B.Bagwell[1]等人直接依據(jù)美國紅字會的家庭備災框架體系搭建家庭應急備災量表。
Kirschenbaum[2]將備災框架體系進一步細化,創(chuàng)建了包含四個廣泛適用的準備部分的家庭備災量表:家庭備災物資供應及供應水平、生存急救知識和技能水平、家庭應急撤離計劃和應急避難場所等。Rex則參考美國紅字會“家庭備災三步曲”標準,基于香港現(xiàn)實情況,根據(jù)李克特量表原則,從災害信息獲取、家庭應急聯(lián)系計劃、緊急撤離策略、急救知識掌握、應急標識識別、家庭財務彈性、應急避難包準備等七個維度設計家庭備災能力量表。
另有學者將客觀備災行為與主觀災害意識結合,構建家庭備災能力評估體系。如Alice Yuen Loke、Fung、Catherine J等人主要從家庭成員災害意識(包括易發(fā)災害感應、應災信心等)和備災物資儲備兩個維度綜合設計家庭備災能力量表。
也有學者融合多學科知識,在家庭備災框架體系基礎上,全面考察家庭備災能力。Cara J Human依據(jù)拓展并行過程模型構建包括災害易感性認知、災害嚴重性認知、反應效能(家庭恢復力和社會支持)以及自我效能(災害反應能力)等測量維度。
國內(nèi)關于家庭備災能力的探討較少,李新輝等從災害知識儲備、防災意識、家庭應急物資儲備等方面評估家庭備災能力;少量學者汲取國外研究經(jīng)驗,從災害知識掌握、防震減災技能、自救互救情況、災害宣傳演練、應急基礎設施、和震后信息傳播等層面考察居民或個人應急備災能力。
家庭備災能力的考察主要基于家庭備災能力標準量表進行定量分析,隨著災害現(xiàn)象日趨復雜,家庭備災框架體系也相應進步,不同學者對于家庭備災能力量表也有諸多不同觀點。
2 家庭備災能力評估體系
本文構建的家庭備災能力評估體系主要以家庭備災物資儲備、應急備災知識、應急備災技能以及應急備災意識等四個部分作為評估指標。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據(jù)等比原則在各指標體系設置相應數(shù)量題目,根據(jù)李克特量表原理對各題目賦分,根據(jù)答案和權重計算出相應的分值,以比較家庭備災能力。
2.1 家庭備災物資儲備
家庭備災物資儲備是家庭備災行為的核心組成部分,是家庭備災行為的基礎性要求。美國聯(lián)邦緊急事務管理局(FAME)要求每個家庭應該儲備至少三天的備災物資以滿足緊急服務到達災難現(xiàn)場的生存需要。家庭備災物資儲備標準可以采用國內(nèi)相關機構提出的備災物資清單,例如美國紅十字會設置的家庭備災基本用品包。但由于不同地區(qū)差異性的現(xiàn)實條件,在進行評估時,研究者應考慮到當?shù)氐膶嶋H情況而進行調(diào)整。
2.2 應急備災知識
多項研究表明具備更高水平的應急備災知識的人往往做出了更充分的家庭備災準備[6];對于居民而言,缺乏清晰的家庭備災知識的指導和信息是家庭備災工作的最大障礙之一。因此家庭成員應急備災知識掌握程度,尤其是家庭中成年人的應急備災知識水平,是整個家庭備災能力的關鍵性影響因素之一。應急備災知識的掌握應當包括:減災知識、備災知識、應災知識等。不同地區(qū)居民也應當了解當?shù)氐某R娡话l(fā)災害及應對措施,掌握社區(qū)備災計劃。研究者也應當根據(jù)災害多樣性及地區(qū)差異性在研究過程中進行調(diào)整。
2.3 應急備災技能
家庭成員應急備災技能水平同應急備災知識二者共同決定家庭面對災害時的反應效能。居民的應急備災技能指其在對面對災害時能夠運用自身掌握的應急備災知識、經(jīng)驗和技術而進行自救互救的素質(zhì)和能力,其主要來源于居民的后天學習實踐。應急備災技能應當包括:家庭成員使用減災裝備技能、接受及分辨災害信息技能、心理應急能力、急救及救援技能等。
2.4 應急備災意識
家庭成員災害意識是家庭應準備狀態(tài)的一個重要影響因素。在高水平的應急備災意識作用下,家庭傾向于擁有更為敏銳的災害易感性和災害嚴重性認知,從而整體提升家庭應急備災能力。家庭成員的應急備災意識應當包括:對災害的認識、對災害準備的看法以及應對災害的信心。
3 結語
家庭備災能力評估體系的建立,對我國現(xiàn)行的減災防災理論體系而言是一種新的啟迪和完善。
參考文獻:
[1] 任秋平,謝澤榮,魏克茂,等.老年人家庭備災問卷的編制及信效度測定[J].護理研究,2018,32(7).
[2] 張澤琳,倪翠萍,李斯儉.云南魯?shù)榈卣鸷笳淹ㄊ心翅t(yī)院護士備災能力及災害教育需求研究[J].中國急救復蘇與災害醫(yī)學雜志,2016,11(1):63-66.
[3] 沈青.加強基層備災能力建設[J].瞭望,2008(20):33-33.
[4] 朱建軍,朱興蓮,劉梅瑤,等.在校醫(yī)學生緊急醫(yī)療救援護理備災體系應具備知識技能認同度的分析[J].實用醫(yī)院臨床雜志,2013,10(6):170-172.
[5] 佚名.西安市四所高等院校大學生災難應對能力現(xiàn)狀調(diào)查及對策研究[D].第四軍醫(yī)大學,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