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宜強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不論時代發(fā)生多大變化,不論生活格局發(fā)生多大變化,我們都要重視家庭建設,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緊密結合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發(fā)揚光大中華民族傳統(tǒng)家庭美德,促進家庭和睦,促進親人相親相愛,促進下一代健康成長,促進老年人老有所養(yǎng),使千千萬萬個家庭成為國家發(fā)展、民族進步、社會和諧的重要基點”。
家風又稱門風,是一個家庭或家族世代相傳的風氣、風格和風尚,是體現家族成員精神風貌、道德品質、審美格調和整體氣質的家族文化風格。家風對家庭成員的影響具有奠基性和終身性。它具有深厚的歷史淵源。我國古代社會,雖然百姓家庭也存在顯性或隱性的家風,但囿于文化程度和經濟狀況等局限,他們往往無法對自己的家風進行理論的概括和藝術的呈現。而名門望族、權貴階層則通過家書、家訓、詩賦、書法等文化載體形式對其家風進行提煉和傳承,這種“兼具修身養(yǎng)性之樂與教育子孫之功”的家風文化,既是當時“上流社會”一種文化時尚,也對普通家庭的家風熏染起到了傳導、示范作用。
只有當千千萬萬普通百姓主動要求建設良好家風,也只有當這些普通百姓的“家風”真正立起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和踐行才有最廣泛的主體和最厚實的土壤,“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才能與千萬家庭的“家庭夢想”和普通百姓的“個人夢想”緊密相連。可以說,只有當“家風文化”建設真正走進尋常百姓人家時,“家風文化”的文化內涵和教育意義才能具體呈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才能落地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