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1998年以來黃河干流水資源量變化特征分析

      2019-09-10 19:23:16劉秀劉永和趙建民趙亞迪李建林
      人民黃河 2019年2期
      關(guān)鍵詞:變化特征水資源量黃河

      劉秀 劉永和 趙建民 趙亞迪 李建林

      摘要:采用Mann-Kendall法、距平累計法、變差系數(shù)法和Sen's斜率估測法分析了1998-2015年黃河流域水資源量變化趨勢,結(jié)果表明:1998-2015年,黃河水資源量整體上比20世紀(jì)末的干旱時期有所增大,且具有空間差異性;干流5個主要水文站中的年均天然河川徑流量和水資源總量除蘭州站小于1956-2000年的而大于1987-2000年的外,頭道拐站、龍門站、三門峽站、花園口站均小于1956-2000年的和1987-2000年的,但與1987-2000年的差異不顯著;1998年以來,5站天然徑流量、實測徑流量、水資源總量都呈現(xiàn)增大趨勢,且實測徑流量除龍門站外都通過了99%的顯著性檢驗。黃河流域與地表水不重復(fù)計算量的地下水資源量主要集中在中下游的河谷平原,1998-2015年呈現(xiàn)減小趨勢。河川徑流及水資源變化主要受降水、人類取用水活動和土地利用變化的影響。黃河流域取耗水量呈明顯增長趨勢,耗水強(qiáng)度最大的為蘭州站一頭道拐站和龍門站一三門峽站區(qū)間,5站控制流域平均降水量除蘭州站、頭道拐站外.均呈不顯著增大趨勢。1998-2015年黃河徑流量與水資源量增長的主要原因為降水量增大。

      關(guān)鍵詞:水資源量;變化特征;影響因素;黃河

      中圖分類號:TV213.4;TV882.1

      文獻(xiàn)標(biāo)志碼:A

      doi:10. 3969/j.issn. 1000- 1379.2019.02.015

      黃河是西北和華北地區(qū)的重要水源,支撐了全國12%的人口和9%的GDP [1-2]。徑流量年內(nèi)、年際變化大,汛期徑流量占全年的60%以上[3-4]。20世紀(jì)70年代以來,黃河徑流量顯著減小,特別是20世紀(jì)90年代斷流態(tài)勢尤為嚴(yán)重[5]。1952-2000年中游河口鎮(zhèn)至龍門區(qū)間的徑流量顯著減小6-7].1950-2005年下游年徑流量總體呈遞減趨勢[8-9]。20世紀(jì)80年代以來黃河流域年降水量呈不明顯下降趨勢.90年代年降水量最小,進(jìn)入21世紀(jì)后輕微增大[10-11].特別是黃河源區(qū)1990-2010年降水量明顯增大[12]。地表取水造成黃河徑流量顯著減小,花園口站以上地區(qū)地下水開發(fā)利用和水土保持措施攔蓄降水,也影響了河川徑流量[13]。雖然已有較多文獻(xiàn)研究了黃河水資源長期變化趨勢,但資料截至年限一般在21世紀(jì)最初10 a,對黃河水資源近期變化趨勢的研究相對較少。為此選取黃河干流5個主要水文站1998-2015年的資料,分析近期黃河水資源變化的時空特征,以期為黃河水資源規(guī)劃及流域治理提供參考。

      1 資料來源

      數(shù)據(jù)來自《黃河水資源公報》,包括1998-2015年黃河干流5個主要水文站(蘭州、頭道拐、龍門、三門峽、花園口)的天然河川徑流量、實測徑流量、地下水資源量,全流域(1998-2015年)及各區(qū)間的平均降水量(2005-2015年)、水資源總量(1998-2015年)以及取耗水量(2004-2015年)等數(shù)據(jù)。

      2 研究方法

      采用Mann - Kendall法、距平累計法、變差系數(shù)法[14-15]和Sen's斜率估測法[16]。Sen's法反映各變量的年變化量,距平累計法與Mann -Kendall法用以判斷各指標(biāo)的變化趨勢和突變點(diǎn),變差系數(shù)法判斷各變量的波動性。

      3 結(jié)果分析

      3.1 地表水資源量的變化

      地表水資源量是指河流、湖泊、冰川等地表水體中由當(dāng)?shù)亟邓纬傻膭討B(tài)水量,一般用天然河川徑流量及實測徑流量表示。1998-2015年,5站天然徑流量均呈增大趨勢(見表1),各站天然徑流量只有三門峽站通過了顯著性水平為0.05的檢驗:Sen's斜率估測值(K)三門峽站最大,為7.795億m3/a,其次是蘭州站,最小的是龍門站,說明蘭州站以上和龍門站一三門峽站區(qū)間是黃河徑流增長的主要區(qū)域;變差系數(shù)(C)顯示,各站天然河川徑流量年際變化均較大,但蘭州站C( 0.148)最小,說明蘭州站以上流域天然來水量較穩(wěn)定。5站實測徑流量除龍門站外,均通過了顯著性水平為0.01的檢驗:三門峽站實測徑流量K值最大(為6.839億m/a),龍門站最?。?.9億m/a);實測徑流量增加明顯的區(qū)間為蘭州站以上、龍門站一三門峽站和三門峽站一花園口站;C顯示,蘭州站實測徑流量相對穩(wěn)定,年際波動較小,頭道拐站年際變化最大,主要原因可能是蘭州站以上流域大多為天然草地,用水少,水源涵養(yǎng)能力強(qiáng)[17],而河套灌區(qū)大量的農(nóng)業(yè)用水活動給頭道拐站徑流量帶來了強(qiáng)烈干擾。

      地表水還原水量為水庫蓄變量與地表水耗水量之和,即天然徑流量與實測徑流量之差。表1中各站控制流域中地表水還原水量均為非顯著變化,只有三門峽站以上流域為增加趨勢,但年增率只有0.143億m/a。蘭州站、頭道拐站以上流域2006年減少量較大。用水量增多情況下,還原水量減小,說明流域取水量的利用率提高。蘭州站C為1.348,年際波動顯著。

      各站1998-2015年天然徑流量與1956-2000均值相比,均呈現(xiàn)減小趨勢,與1987-2000年均值相比均呈現(xiàn)先減小再增大的趨勢(見圖1)。1998年以來,龍門站以上各站徑流量變化趨勢相似,2000-2004年、2014-2015年屬枯水期,龍門站2006-2011年屬枯水期,三門峽站1998-2004年、2006-2011年、2013-2015年屬枯水期,花園口站1998-2002年、2006-2010年、2013-2015年屬枯水期。整體上,下游豐枯轉(zhuǎn)變的時間要滯后于上游。

      實測徑流量是天然徑流量扣除地表取水量和水庫蓄變量外,通過水文站斷面的實際水量。黃河5站實測徑流量與天然河川徑流量的變化既有差別又有聯(lián)系。天然河川徑流量從上游到下游基本上逐漸增大,但實測徑流量則先增大后減小,在頭道拐站急劇減小,原因是蘭州站與頭道拐站之間的河套地區(qū)降水少而耗水量大。蘭州站實測和天然徑流量差異不大,多年平均實測徑流量占天然徑流量的90%左右,受上游水庫蓄洪補(bǔ)枯的影響而發(fā)生變動,個別年份水庫放水增加了徑流量,出現(xiàn)實測徑流量大于天然河川徑流量的現(xiàn)象。蘭州站以下4站實測徑流量則顯著小于天然徑流量(見圖2),4站實測徑流量占天然徑流量的比例規(guī)律與蘭州站較為相似,整體上波動增大,2003年達(dá)到最小值。

      3.2 地下水資源量和水資源總量變化

      地下水資源量是指降雨或地表水人滲補(bǔ)給地下含水層的水量,最終出流補(bǔ)給地表水或消耗于潛水蒸發(fā)或者人類的開采活動,包括與地表水重復(fù)計算量和不重復(fù)計算量兩部分。1998-2015年各站水資源總量和地下水資源量分析指標(biāo)值見表2,可以看出:各站控制流域的地下水資源量(與地表水不重復(fù)計算量)均為減小趨勢,蘭州站通過了0.01的顯著性檢驗,龍門站和三門峽站通過了0.05的顯著性檢驗,龍門站以上流域地下水資源量(與地表水不重復(fù)計算量)年減小率最大:蘭州站以上流域地下水資源量很不穩(wěn)定,年際變化較大,龍門站、三門峽站、花園口站控制流域年際變化較小;地下水資源量(與地表水不重復(fù)計算量)主要集中在中下游河谷盆地,減小原因可能是人類開采活動造成地下水位下降,包氣帶加厚,阻隔了大氣降水對地下水的補(bǔ)給。

      水資源總量是指當(dāng)?shù)亟邓纬傻牡乇硭Y源量與地下水資源量之和扣除二者的重復(fù)計算量,不包括入境水量。表2中各站控制流域的水資源總量均為增大趨勢,但都沒有通過0.05的顯著性檢驗。三門峽站以上流域的K值最大,龍門站以上流域的最小,說明水資源增加主要集中在蘭州站以上流域和龍門站一三門峽站區(qū)間。蘭州站和頭道拐站C都在0.18以上,說明水資源總量具有一定的年際波動性。

      3.3 水資源量變化的影響因素

      地表取水量指直接從黃河干支流引(提)的水量,地下取水量指從地下含水層抽取的水量。在水資源規(guī)劃和使用的過程中,總是優(yōu)先開發(fā)地表水資源[18]。耗水量指分配給用水戶(包括輸水損失在內(nèi))的用水量,即不能回歸黃河干流的用水量。

      表3和圖3顯示.1998-2015年黃河流域的年平均降水量及取耗水量均為穩(wěn)定顯著增大,置信度超過99%,波動性不大,與胡士輝等[18]的研究結(jié)果一致。地表水取耗水量增速均大于取耗水總量和地下水取耗水量增速,說明黃河流域水資源開發(fā)利用率不斷提高,對地表水的壓力增大。

      2005-2015年各水文站降水量分析指標(biāo)值見表4,可以看出:黃河流域降水量變化不大,蘭州站、頭道拐站降水略有減小,龍門站、三門峽站、花園口站降水量呈增大趨勢。各區(qū)間平均徑流系數(shù)見表5 [19].可以看出:2005-2015年蘭州站以上、蘭州站一頭道拐站、頭道拐站一龍門站、龍門站一三門峽站、三門峽站一花園口站區(qū)間平均徑流系數(shù)分別為0,30、-0. 05、0.05、0.08、0.19,趨勢性增長不明顯;與多年平均水平相比,蘭州站以上和三門峽站一花園口站區(qū)間徑流系數(shù)變化不大,2005-2015年均值小于1956-2000年序列的,但大于1987-2000年序列的:蘭州站一頭道拐站、頭道拐站一龍門站、龍門站一三門峽站的徑流系數(shù)與1956-2000年序列的相比均顯著減小,龍門站一三門峽站、三門峽站一花園口站區(qū)間徑流系數(shù)與1987-2000年序列的差異不大,蘭州站一頭道拐站區(qū)間則顯著小于1987-2000年序列的。降水量增大對2005年以來黃河流域天然河川徑流量和水資源恢復(fù)性增長起到了促進(jìn)作用,而實測徑流量則受到降水和取耗水量增長的共同影響。

      3.4 天然河川徑流量與水資源總量均值和水資源利用率分析

      黃河干流年均天然河川徑流量和水資源總量見表6.可以看出:蘭州站以上1998-2015年年均天然河川徑流量和水資源總量大于1987-2000年的而小于1956-2000年的:蘭州站一頭道拐站和頭道拐站一龍門站區(qū)間.1998-2015年年均天然河川徑流量和水資源總量顯著小于1987-2000年和1956-2000年的平均值,蘭州站一頭道拐站區(qū)間黃河天然徑流量和水資源量減小幅度最大,在1998-2015年出現(xiàn)負(fù)值,即頭道拐站天然徑流量小于蘭州站的,說明受氣候干旱和人類用水活動影響,該河段出現(xiàn)了類似內(nèi)流河的凈耗水現(xiàn)象,其原因一方面是水土保持措施使地表徑流量減少,另一方面是農(nóng)業(yè)灌溉使大量黃河水消耗于蒸發(fā)和深層滲漏:龍門站一三門峽站區(qū)間,1998-2015年年均天然河川徑流量和水資源總量小于1987-2000年的和1956-2000年的,與1956-2000年的差異顯著,與1987-2000年的差異不顯著,其原因是與20世紀(jì)80年代以前相比黃土高原水土保持措施面積有了很大增加,減水減沙效果顯著,植被蒸發(fā)量增大,流人干流的水量減少[20]:三門峽站一花園口站區(qū)間1998-2015年年均天然河川徑流量和水資源總量均大于1987-2000年的和1956-2000年的。2005-2015年黃河降水和徑流變化具有一定的空間分異特征:黃河徑流主要來自蘭州站以上流域,蘭州站一頭道拐站降水稀少,頭道拐站一龍門站徑流增長不多,龍門站一花園口站區(qū)間是黃河流域第二個主要產(chǎn)流區(qū)間(見表4)。蘭州站以上流域降水呈非顯著降低趨勢,流域降水一徑流關(guān)系表現(xiàn)出一定的“蒸發(fā)悖論”,即隨著氣候變暖,陸地蒸發(fā)量減少,徑流系數(shù)增大,蘭州站以上流域水資源量增大反映了近年來退耕還林(草)、濕地保護(hù)等的積極成效。

      由表7、表8可以看出:2004-2015年黃河流域水資源供需不平衡。蘭州站一頭道拐站區(qū)間是黃河流域最主要的耗水區(qū),2004-2015年均水資源消耗量為125.63億m.為當(dāng)?shù)厮Y源量的187.5倍,其中地表水消耗量為105.51億m:龍門站一三門峽站區(qū)間以年均78.77億m的水資源消耗量和66.77%的水資源消耗率位居第二:三門峽站一花園口站的水資源消耗率也超過了40%。由于農(nóng)業(yè)灌溉用水量很小,因此頭道拐站一龍門站區(qū)間的水資源消耗量最小,蘭州站以上的水資源消耗率最低,尚有一定的水資源開發(fā)潛力。

      4 討論

      綜合近年來關(guān)于黃河流域水資源變化的研究成果:近百年來黃河上中游降水量沒有顯著性變化,降水量在20世紀(jì)90年代最小,進(jìn)入21世紀(jì)有增加趨勢,而上游和中游徑流量均呈減小趨勢,在1985年左右發(fā)生突變[1]:21世紀(jì)初黃河上中游年水資源量較多年平均值有較大變化[21-22];唐乃亥站、頭道拐站、龍門站、花園口站、利津站徑流量在2000年左右出現(xiàn)轉(zhuǎn)折[23-26]:降水因素是黃河上游徑流量增加的主要因素[27-28];GM(1,1)模型預(yù)測黃河下游2013-2017年降水量和徑流量均增加[29]:水庫的聯(lián)合運(yùn)用以及人類取水活動對年徑流量的突變有直接影響[1]。上述結(jié)論與本文的研究結(jié)果基本一致。

      黃河流域水資源具有水資源形成和消耗時空分離的“二元結(jié)構(gòu)”,蘭州站以上黃河主要水源區(qū)的地位進(jìn)一步加強(qiáng)。黃河中下游有進(jìn)一步水資源開發(fā)潛力的區(qū)域主要是頭道拐站一龍門站區(qū)間的黃土丘陵和三門峽站一花園口站區(qū)間的山區(qū)與黃土臺塬,但頭道拐站一龍門站區(qū)間水土流失嚴(yán)重,有限的水資源主要是高含沙洪水。

      受氣候變化、下墊面、人類活動等影響[8,25,30],黃河水資源變化相當(dāng)復(fù)雜,未來水資源變化的可逆性及其對流域環(huán)境演變的響應(yīng)規(guī)律等,都有待進(jìn)一步研究。劉昌明等[31]認(rèn)為,隨著大規(guī)模的退耕還林生態(tài)環(huán)境建設(shè),黃河流域植被已經(jīng)接近相對穩(wěn)定狀態(tài),土地利用覆蓋變化對水資源的影響不大,未來水資源變化主要取決于氣候變化與人類活動。隨著黃河流域用水強(qiáng)度不斷增大,應(yīng)該不斷加強(qiáng)水源工程建設(shè),加強(qiáng)對南水北調(diào)西線工程、“引漢濟(jì)渭”工程、“東水西調(diào)”工程等的研究。

      5 結(jié)語

      (1)受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的影響,黃河干流5個主要水文站(蘭州、頭道拐、龍門、三門峽、花園口)1998-2015年天然河川徑流量、水資源量都顯著小于1956-2000年的,且略小于1987—2000年的(蘭州站除外)。

      (2) 1998年以來黃河流域降水量、地表水資源量、取耗水量均呈先減小后增大趨勢,2004年后水資源情勢好轉(zhuǎn)。河川徑流量和水資源量增加最顯著的區(qū)間為蘭州站以上和龍門站一花園口站。

      (3)黃河流域地下水資源量(與地表水不重復(fù)計算量)主要集中在中下游河谷盆地,1998-2015年呈減小趨勢。地表水耗水為黃河流域耗水的主要部分,耗水量(地表水)的年變化率大于取水量(地表水)的年變化率。

      (4)黃河實測徑流量與天然徑流量的變化主要受氣候、降水量及人類活動的影響。人類取用水活動對實測徑流量的影響是負(fù)面的,河川徑流量與水資源量的恢復(fù)性增長主要是氣候變化帶來的降水增加,且在蘭州站以上區(qū)間出現(xiàn)了“蒸發(fā)悖論”,需要進(jìn)一步深入研究。

      參考文獻(xiàn):

      [1] 李二輝,穆興民,趙廣舉.1919-2010年黃河上中游區(qū)徑流量變化分析[J].水科學(xué)進(jìn)展,2014,25(2):155-163.

      [2]HE B,MIAO C,SHI W.Trend, Abrupt Change and Perio-dicity of Streamflow in the Mainstream of Yellow River[J].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and Assessment, 2013, 185(7):6187-6199,

      [3] 王懷柏,趙淑饒,張家軍,等.1950-2010年黃河徑流情勢變化特點(diǎn)[J].人民黃河,2011,33( 12):16-18.

      [4] 於凡,張光輝,柳玉梅,全球氣候變化對黃河流域水資源影響分析[J].水文,2008,28(5):52-56.

      [5] 陳霽巍,穆興民,黃河斷流的態(tài)勢、成因與科學(xué)對策[J].自然資源學(xué)報,2000,15 (1):31-35.

      [6] 穆興民,巴桑赤烈,ZHANG Lu,等,黃河河口鎮(zhèn)至龍門區(qū)間來水來沙變化及其對水利水保措施的響應(yīng)[J].泥沙研究,2007(2):36-41.

      [7] 張國勝,李林,時興合,等,黃河上游地區(qū)氣候變化及其對黃河水資源的影響[J].水科學(xué)進(jìn)展,2000,11(3):277-283.

      [8] 張建云,王國慶,賀瑞敏,等,黃河中游水文變化趨勢及其對氣候變化的響應(yīng)[J].水科學(xué)進(jìn)展,2009,20(2):153-158.

      [9] 任國玉,姜彤,李維京,等,氣候變化對中國水資源情勢影響綜合分析[J].水科學(xué)進(jìn)展,2008,19(6):772-779.

      [10] 趙蘭蘭,劉志雨,王金星,氣候變化下的黃河流域極端水文現(xiàn)象特征分析[J].水文,2015,35(5):78-81.

      [11] 史紅玲,胡春宏,王延貴,等,黃河流域水沙變化趨勢分析及原因探討[J].人民黃河,2014,36(4):1-5.

      [12] 白路遙,榮艷淑,氣候變化對長江、黃河源區(qū)水資源的影響[J].水資源保護(hù),2012,28(1):46-50.

      [13]潘啟民,常曉輝,蔣秀華,等,黃河花園口以上地下水利用對河川徑流的影響[J].人民黃河,2014,36(12):55-57.

      [14] 王嵐,劉志輝,姚俊強(qiáng),等.197 8-2011年呼圖壁河徑流的變化趨勢[J].水土保持通報,2015,35(3):62-67.

      [15]曹建廷,秦大河,羅勇,等,長江源區(qū)1956-2000年徑流量變化分析[J].水科學(xué)進(jìn)展,2007,18(1):29-33.

      [16] 楊林山,李常斌,王帥兵,等,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對洮河流域植被動態(tài)的影響研究[J].資源科學(xué),2014,36(9):1941-1948.

      [17] 姚玉璧,王潤元,鄧振鏞,等,黃河上游主要產(chǎn)流區(qū)氣候變化及其對水資源的影響:以甘南高原為例[J].中國沙漠,2007,27(5):903-909.

      [18] 胡士輝,陳巧紅,張桂花,等,黃河流域水資源利用趨勢分析[J].水資源與水工程學(xué)報,2012,23(2):112-115.

      [19] 張學(xué)成,王玲,高貴成,等,黃河流域降雨徑流關(guān)系動態(tài)分析[J].水利水電技術(shù),2001,32(8):1-5.

      [20] 冉大川,姚文藝,張攀,等,黃河頭道拐站水沙來源空間分布及其影響因素[J].泥沙研究,2015(1):42-48.

      [21]潘啟民,仝春蓮,黃河上中游近年水資源量變化特點(diǎn)分析[J].人民黃河,2013,35(9):53-54.

      [22] 陳亞寧,李稚,范煜婷,等,西北干旱區(qū)氣候變化對水文水資源影響研究進(jìn)展[J].地理學(xué)報,2014,69(9):1295-1304.

      [23] 白夏,王義民,戚曉明,等,黃河上游徑流統(tǒng)計特征及演變規(guī)律分析[J].人民黃河,2016,38(9):4-7.

      [24] 孫永壽,段水強(qiáng),劉希勝,等,近年來青海省黃河流域泥沙變化趨勢及成因分析[J].水資源與水工程學(xué)報,2015,26(3):169-174.

      [25] 趙廣舉,穆興民,田鵬,等,近60年黃河中游水沙變化趨勢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資源科學(xué),2012,34(6):1070-1078.

      [26] 任惠茹,李國勝,崔林林,等,近60年來黃河人海水沙通量變化的階段性與多尺度特征[J].地理學(xué)報,2014,69(5):619-631.

      [27] ZHANG Yongyong, ZHANC Shifeng, ZHAI Xiaoyan, eta1. Runoff Variation and Its Response to Climate Change inthe Three Rivers Source Region[J]. Joumal ofGeographical Sciences, 2012, 22(5):781-794.

      [28] 黃榮輝,周德剛,氣候變化對黃河徑流以及源區(qū)生態(tài)和凍土環(huán)境的影響[J].自然雜志,2012,34(1):1-9.

      [29]潘彬,韓美,倪娟,黃河下游近50年徑流量變化特征及影響因素[J].水土保持研究,2017,24(1):122-127.

      [30] 宋曉猛,張建云,占車生,等,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對水文循環(huán)影響研究進(jìn)展[J].水利學(xué)報,2013,44(7):779-790.

      [31] 劉昌明,李艷忠,劉小莽,等,黃河中游植被變化對水量轉(zhuǎn)化的影響分析[J].人民黃河,2016,38( 10):7-12.

      猜你喜歡
      變化特征水資源量黃河
      基于SWAT模型分析嘉陵江流域藍(lán)、綠水資源量的時空變化特征
      多彩黃河
      金橋(2020年11期)2020-12-14 07:52:46
      黃河寧,天下平
      金橋(2020年11期)2020-12-14 07:52:42
      『黃河』
      黃河知道我愛誰
      浙江省近期各分區(qū)水資源演變情勢分析
      務(wù)川縣氣候變化特征
      伊寧市旅游客流時空變化特征研究及旅游發(fā)展對策
      中國市場(2017年2期)2017-02-28 20:12:05
      桉樹人工林胸徑變化特征與環(huán)境因子的關(guān)系研究
      中國市場(2016年36期)2016-10-19 05:25:57
      區(qū)域地下水資源量計算與分析
      曲沃县| 关岭| 姜堰市| 沅江市| 东丽区| 清丰县| 云梦县| 东海县| 江门市| 山阴县| 慈溪市| 分宜县| 金川县| 巴中市| 朝阳区| 杭锦后旗| 延吉市| 冀州市| 城口县| 涟源市| 山阳县| 方正县| 永靖县| 田阳县| 陆河县| 伊通| 富源县| 中方县| 青海省| 武城县| 永登县| 简阳市| 吉林市| 奈曼旗| 高平市| 吴忠市| 广汉市| 平潭县| 玛曲县| 黑山县| 肃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