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剛
一、典型的新民族主義建筑
1934年12月7日,南京市政府工務局核發(fā)了建造國民政府文書局大樓的建筑執(zhí)照。執(zhí)照上寫有“南京市政府工務局為發(fā)給執(zhí)事茲據承建人魯創(chuàng)報請建筑,業(yè)經本局查核,尚無不合情事,合行發(fā)給執(zhí)照,準予興工建筑此照”,建造地址欄寫“本市第一局國府內”,業(yè)主欄是“國民政府文書局”,承建人魯創(chuàng)營造廠地址是“中山路一六八號門牌”,“工程撮要建樓房一座,準搭臨時作場二十間”,“應遵事項電梯地腳及機器間,應于動工前補樣來局核準后再做,鋼梁應用統(tǒng)長者一根,不準二根相接”,“工程約價一○六九五二銀元”等等。
1935年1月27日,工務局進行了復勘并形成報告,全宗號1001,目錄號3,案卷號5833。其“建筑工程說明”一欄有毛筆寫字:“建筑辦公處一座,高六層,完全用鋼骨水泥構造,門窗鐵制,長一百尺、寬六十尺,內隔辦公室及一切設備布置如附呈圖樣,共二套,每套計”;建筑費用是106952元,期限為“250晴天”。
文書局大樓設計者是虞炳烈,字偉成,江蘇無錫人,中國著名的建筑師,畢業(yè)于法國里昂建筑專科學校,1930年獲得“法國國授建筑師學位”。歷任中央大學、中山大學建筑系教授、系主任。1941年創(chuàng)辦國際建筑師事務所,抗戰(zhàn)時期在大后方從事“抗戰(zhàn)建筑”設計。
文書局大樓由南京魯創(chuàng)營造廠承建,1934年開工,至1935年底完工,1936年初啟用。國民政府主席林森曾在此樓辦公。抗戰(zhàn)勝利后,國民政府還都南京,為了紀念在重慶逝世的林森(字子超),將文書局樓改名為“子超樓”。
當時南京出現了許多新民族主義風格的建筑。新民族主義風格建筑在造型上講究對稱簡潔,一般采用現代屋架的雙坡屋頂,或鋼筋混凝土澆筑的平面屋頂,在入口、墻面、檐口、門窗部分以及室內設施等方面,采用中國傳統(tǒng)建筑裝飾和圖案。子超樓建筑正是出于這種理念,坐北朝南,正面主體六層,中間高、兩邊低,左右對稱,混凝土澆筑。樓形似漢字的“凸”,又像是“森”,而樓前林森親手栽種的兩棵印度雪松,恰好又合成一個“林”字,表達了對于建筑的人文訴求和使用者的審美情趣。
整幢建筑的四個外立面,在裝飾上多有不同。南立面從頂上到一樓有10條凸出的方形柱飾,從左到右等距排列,凸柱上貼有淺褐色耐火磚片。凸柱與凸柱之間為寬大明亮的鋼窗,上下樓層鋼窗之間是水泥澆出的回紋和豎線條紋的組合圖案。整個立面看上去細致而典雅。北、東、西三個立面,雖然也有凸出的方柱形式,卻是全用水刷石粉面,色調和諧,莊重沉穩(wěn)。
子超樓一至四樓邊長相同,都是寬30米、進深19米。四樓頂上是平臺屋面,從空中看,平臺是一個漢字的“凹”,缺口面為向南的正面。設計師在一樓、二樓、三樓凹進去的空間,設計了敞開式門廳和露臺,把凹進去的部分橫向連接起來,將封閉的行政辦公樓和外部空間做了交融。
四層頂上中間有一層建筑,是為第五層。此層建筑外廓墻線像一個平躺著的“凸”字,突出的部分南向咬合著四層平臺內凹的部位。
在第五層頂上,又有一間房子,南北走向,與第五層“凸”的中間部分相對應,是為第六層,也是子超樓的制高點。四、五、六三層樓正面在同一立面上,其它三面,五、六兩層是向內退層的。從結構上來看,子超樓由許多“凹凸”咬合在一起,稱之為“凹凸樓”也不為過。
盡管子超樓采用了西式建筑中的材料和技術,摒棄了大屋頂形式,但從整體上來看,傳統(tǒng)理念得到很好的運用。如坐落在全府的中軸線上,中間高兩邊低,左右對稱,向來為府衙尊崇的形式和布局。而“天人合一”“陰陽互補”等觀念,在建筑的“凹凸”形式中都得到充分體現。此外還有兩邊廊門大紅的顏色和門上的花格裝飾等等,都堅持了新民族主義的風格和元素。
二、經濟的內部構造和功能
國民政府時期的政務建筑大都是結構縝密、功能經濟,空間“緊緊巴巴”。
最受關注的主席(總統(tǒng))辦公室,位于子超樓三層的東南角,一套三間,中間一間日常辦公,西邊一間是會客室,東邊一間是休息室,加在一起面積才79平米。中間辦公室南北長8米,東西寬3.50米,除有從走廊進入辦公室的北門外,另有三門:東墻一門與東邊的休息室連通;西墻兩門,一門入西邊的會客室,一門出陽臺。南墻上有一扇大窗,窗下一組生鐵水暖管,西墻上有壁櫥,其余墻面飾木質墻裙,墻裙高2.14米,墻裙往上0.76米為交圈的掛鏡線,掛鏡線再往上0.90米為白色天花板,四周又有裝飾線條。由實木地板到天花板總高3.80米。天花板上有兩座法式玻璃吊燈,兩燈之間是吊扇,燈和吊扇南北一字排開。
西邊的會客室,除有門和中間的辦公室相連外,也有從走廊而入的北門。因此間南墻向內凹2.50米,讓出室外一條陽臺,此間南北長5.5米,寬4.2米。南墻有一大一小兩扇窗,大窗下有水暖管。頂上兩燈,一架吊扇。西墻為壁櫥,北墻是博古架,因是背著北門的方向,從北門外看不到此博古架。林森喜歡收藏古玩,此博古架是整個樓里唯一具有私人意味的“奢侈品”。
東邊休息室與中間辦公室總面積相同,但隔成南北兩個部分。南邊的稍大,南北長5米,東西寬3.90米。南墻一窗,東墻一窗,可以看見樓外的噴水池。有墻裙、木線條,無壁櫥。頂上兩燈,無吊扇。北邊的稍小,南北長2.67米,東墻一窗,因西墻為壁櫥,東西寬為3.67米。內設抽水馬桶、洗手盆、浴盆、墻鏡。頂上一燈。
雖然子超樓看上去中間高、兩邊低,左右對稱,但因其內部空間分配有不同,在結構上形成左右不對稱。一層樓,從前面看是在半地下,房間為職員活動和貯藏物品之用。東西兩頭有對稱的雙門和上樓的樓梯。但在后面的北墻上,只有偏東部位開有一個小門,這是因為原先子超樓后還有一座平房鍋爐間,供應子超樓的暖氣和熱水,所以相應開門。
二層樓中間通道是子超樓的主入口,通過10級漢白玉臺階進入樓內。左右房間空間、位置基本相同、對稱,為文書局辦公室。但是因為東北角辟有一架上下樓的電梯,占據了一定的空間,形成二層樓內走廊北邊房間的不對稱。
三層樓是主官辦公室所在。除了前面說到的東南角總統(tǒng)辦公室外,隔著中間的穿堂,西南一大一小兩個房間,為文書局長及秘書辦公室。北邊一排房間為副總統(tǒng)、秘書長辦公室。從西頭樓梯上三樓,對著樓梯口即有進入秘書辦公室的門。但從東頭樓梯上三樓后,對著樓梯口的位置并沒有設門,而是一整面墻,因為墻里是總統(tǒng)休息室,既是從安全考慮,也是因為盥洗間的功能要求。
子超樓四層頂上東北角和西北角,各矗立有一個類似“煙筒”的東西,是一樓至四樓角區(qū)盥洗室的通風孔。而三樓總統(tǒng)辦公室的盥洗間離之甚遠,它的落水管道是隱藏在東墻壁內部的,樓下有窨井覆蓋。
四層樓正中為長方形國務會議廳,北面有兩扇高大的窗戶,南面有門通向寬大的露臺,是全樓僅有的南北通透的空間,也是單間面積最大的。因為電梯只升至四樓,會議廳東邊建有水泥樓梯旋轉而上,電梯門和樓梯基本占用了東北空間,因而會議廳東面的國務委員辦公室面積較小。而國務會議廳的西邊,因為沒有電梯和向上的樓梯占用空間,此處的委員會議休息室相對東邊的委員辦公室較大。正中的國務會議廳和兩邊的辦公室之間,有貫通南北的走道相隔,從風格上來看似乎是用線條與外立面的柱飾做呼應;從功能上看形成緩沖空間;而從結構上看增加了支撐,保證了大跨度頂臺的牢固。
五層樓即是平躺著的“凸”字部分,是為電訊室。從正面樓下抬頭向上看,可見前面“凸”起的部分有三扇窗戶,對應著內里的三間房間?!巴埂弊趾竺孑^大的空間,分作五個部分;北向中間位置開一門,通四樓樓頂平臺。在“凸”字的兩邊內折彎處也分別有門可通四樓樓頂平臺。在“凸”字北墻上,有一架帶扶手的鑄鐵懸梯,可以上到六層。
六層是最頂上一間,正面一窗,東西兩面各三窗,為瞭望室。北面墻上有簡易扶梯可上六層頂上。頂上原先還有小木屋一間,1990年代尚存,之后拆除。
三、扇形的周邊拱衛(wèi)和隸屬
總統(tǒng)府建筑像是一盤棋,星羅棋布,層層推進,而其中最重要的“棋子”便是子超樓。所有的建筑房屋,盡管位置、大小不同,卻都以不同的方式和途徑,直接或間接地與子超樓發(fā)生著拱衛(wèi)和隸屬關系。
以子超樓為核心劃圓,從左到右扇形分布著花房、車庫、地下室、文官處宿舍、政務局樓、印鑄局樓、文官處圖書館樓、文官處檔案室、文官處食堂等建筑九連環(huán)。
現子超樓東北方向仍為花房所在。從《民國二十五年三月二十日國民政府文官處地產登記審查用圖》上可以看出,當時在相同的位置,標出“玻璃房”一座,而到了1945年《國民政府地形圖》時,同一地點已標為“花房”。
子超樓東邊為車庫。1936年文官處地產審查圖上,已在東邊車庫位置標出“樓房”,圖標為東西走向長方形,西頭大東頭小,與現在保留下來的二層樓車庫完全相同。車庫共有7個車位。從西往東兩個門洞較高,適合停放較大車輛。第三個門洞是樓梯口,可上二樓工友宿舍。再往東4個門洞要小一些,應是停放小汽車。最東邊一個門洞更小,或許是停放摩托車或是工具間。在1936年和1945年地圖上,車庫西頭都標注有“廁所”,現在廁所仍在使用.
子超樓東邊的防空洞,在國府地圖上標注為“地下室”。分上下兩層,10多米深,用鋼筋混凝土澆筑而成,內部還有飲水機、發(fā)電機和寬敞的房間。地下室離子超樓不遠,主官可以乘電梯從子超樓三樓下到一樓,就近通過走廊進入地下室。其實,地下室還有另一個出口,緊靠北面相鄰的車庫,可以根據情況選擇暫避或是離開。
小黃樓在子超樓的東南,為文官處宿舍。上下兩層,磚混結構,周有圍墻。從小黃樓二樓窗外可以清楚地看見子超樓正面出入的情況,這樣即可隨時保持聽候,又不影響主官的視聽。
子超樓正南面是政務局樓。主體兩層,頂上有架空式閣樓,房頂為不標準的歇山式,紅瓦。兩層樓前后均有走廊,廊外側為拱券門裝飾。一層共9個拱券門,大小一樣,一字排開在整個外側面上;二層亦為9個拱券門,但門洞的高度略低。此樓是馮國璋建于1917年5月,南京國民政府成立以后,才稱之為政務局樓,主要負責機要文件之撰擬,機要案件之查簽、傳遞,調查材料之研究等。
西側是大黃樓和印鑄局。前者為西式建筑,三層,紅瓦歇山頂,前后有女兒墻,特別是門扇上的花格圖案和半圓形玻璃門頭,與1917年馮國璋所建的政務局樓幾乎一樣。有關資料顯示大黃樓建于1930年,為國民政府圖書館和人事處、會計處。后者是與東邊小黃樓在位置和體量上幾乎對稱的一座建筑,但受地形影響,比之小黃樓略向前移了10米,功能上主要是掌理縣以上機關印信、官防、官章之鑄造、登記、制發(fā),公報編印等,《國民政府公報》出于此。
位于子超樓西北是檔案室和食堂。檔案室建筑形為一長節(jié)列車車廂,內部南邊是一條走道,所有房間向南開門,與走道相通。而食堂建筑呈“L”形狀,是因為后墻在此折彎。民國時期地圖上標注食堂曾經燒毀、重建。一般人對現在食堂開有三個門并不在意,而一個空間三個門是沒有道理的,原因是民國時期食堂內部隔成三個部分,一個大兩個小,各自有門。
可以看出地下室、車庫和文官處衛(wèi)士宿舍等形成一個安保組合,文書局、政務局和印鑄局等結成一個行政鏈式,而西邊食堂、東邊廁所、花廳、食堂等提供生活服務,對子超樓形成扇形拱衛(wèi),隨時聽從主官調度,發(fā)布和運作各項政令。
子超樓作為主官辦公樓,自是國府建筑的重中之重。1948年5月21日《中央日報》以“總統(tǒng)府昨冠蓋云集,文武官員集體賀”為題,報道了選舉總統(tǒng)情況和在子超樓前臺階上眾多政要合影的照片??墒鞘獠恢?,同治年間曾國藩重修督署時,從大門往后,一直到子超樓前,是一個長方形、漸漸起高的地勢,這是所謂“舊基”“官界”。但是這塊地基再往后,便是一個1.75米高的垂直落差。國民政府機構增加,原有舊基官界已不夠用,只得向外擴展,建在這垂直落差外2.3米距離,以至子超樓一樓被擋在了地下。而進出子超樓必須通過正面的10級漢白玉臺階,因為臺階較寬,加之兩邊側廊與子超樓相連處也特意筑墻隔擋,很難看出進出子超樓的臺階其實是一座懸空的“橋”,是在一個下陷的“虛空”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