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期,《中華新報》在張季鸞的主持下,以其“言論真實”的辦報方針,深受讀者喜愛。
有一次,張季鸞出差外地,恰逢北京發(fā)生一起軍警傷人事故,《中華新報》記者趙楚九為搶頭條,連夜寫了一篇報道,發(fā)在《中華新報》的頭版頭條。然而,報道發(fā)出后,就遭到傷者家屬的聲討,原因就在于趙楚九沒有完全核實事件的真相,報道中有歪曲事實的言辭。一時間,《中華新報》成為眾矢之的,讀者紛紛要求趙楚九在報紙上刊登致歉信。
得知這一情況后,張季鸞馬上結(jié)束出差,從外地緊急趕回來,召開報社記者會議。因為趙楚九搶功,這次會議成了眾人申討趙楚九的謾罵會。輪到張季鸞發(fā)言時,他對身邊的一位同事說:“你先說,我再想想?!?/p>
這位同事說了大概三分鐘左右,等他說完,張季鸞這才站起來:“同仁們,剛才大家的發(fā)言不無道理。但是,我看到的是,你們都將矛頭指向了小趙。我剛才思考了三分鐘,這三分鐘的時間里,我在檢查自己,作為報社的主編,對這起事件,我負有責任?!睆埣钧[的開場白,出乎意料,會場里頓時安靜下來。“今天開這個會,是查找問題,不是批評批斗,”張季鸞接著說,“我希望從今天開始,在遇到問題之前,大家都要留三分鐘的時間,檢查自己,只要每個人都能審視自己的不足,才能互相激勵,互相提高,我們的報社才有立足生存的希望?!?/p>
第二天,讀者們在《中華新報》上,看到了兩篇致歉信,一篇是趙楚九的,另一篇,則是主編張季鸞的。張季鸞沒有回避,敢于為記者擔責,讓讀者們看到了一位報人的擔當,輿論風波因此平息。
(摘自《演講與口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