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明
張季鸞是《大公報》創(chuàng)辦人之一,也是該報社論總主筆,其社論常以針砭時弊、文筆犀利而被傳誦,在當時頗有影響,就連國民政府也不敢小覷。
不過,就算針砭時弊是為了國家,但如此“直來直去”的社論在二十世紀初的復雜局面下,終究還是顯得有些“不合時宜”。雖然民眾愿意看,每次報紙出來都要先睹為快,拍手叫好。可時間一長,國民政府就頭疼了,無時無刻不在想辦法對付。
在一次國民黨中常會秘密小組會議上,宣傳部長葉楚傖就國內(nèi)外報刊言論作陳述時,多次提到《大公報》,與會者也認為《大公報》是最具影響力的報紙,其犀利的文筆、大膽的言論常常使政府尷尬異常卻又無可奈何。
陳述結(jié)束后,會議當即討論決定要用重金收買張季鸞。國民政府真是不含糊,在當時并不十分寬裕的條件下,竟然開出了十五萬元的天價。要知道,當時一元就可購買大約三十市斤大米,按照現(xiàn)在的米價折算,十五萬元大約相當于七百萬元。對于一位新聞人、社論作者來說,這筆金額的手筆未免過于大了。
不久后的一天,《大公報》總務(wù)主任來到張季鸞辦公室,遞上了一張交通銀行面值為十五萬元的即期匯票,匯款人是國民政府文官處。接過匯票,張季鸞稍稍看了一眼,微微一笑,隨即讓總務(wù)主任把《大公報》還沒下班的工作人員全部請進總編室。
走進總編室,張季鸞搖晃著匯票給工作人員看,一邊看一邊義正詞嚴地說:“文人就是不能發(fā)財,發(fā)了財,文章就寫不出,寫不好。十五萬元,國民政府還真看得起我張季鸞。不過,別說十五萬元,就算是一百五十萬元、一千五百萬元,也買不了我張季鸞,更買不了《大公報》不黨、不賣、不私、不盲的‘四不辦報方針!”最后,張季鸞當著眾人的面讓總務(wù)主任把匯票退回。
1941年,張季鸞不幸病逝,國共兩黨均發(fā)來唁電,以表哀悼之意。不僅如此,雖然張季鸞沒有擔任政府職務(wù),但國民政府還是以國葬待遇給張季鸞舉行了“公葬”,葬禮當天盛況空前。
國民黨元老于右任曾評價張季鸞道:“恬淡文人,窮光記者,嘔出肝膽?!比绱思毤氁幌耄芍^真切至極。
【原載《聯(lián)誼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