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題]
根據(jù)以下材料,選取角度,自擬題目,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詩歌外,文體自選。
物各有性,水至淡,鹽得味。水加水還是水,鹽加鹽還是鹽。酸甜苦辣咸,五味調(diào)和,共存相生,百味紛呈。物如此,事猶是,人亦然。
[題意解讀]
今年高考江蘇卷作文材料中的“味”看似是材料表述的原點,但究其本質(zhì),它只是作為喻體存在。也就是說,材料的真正內(nèi)涵,蘊含于“味”之下,需要考生深入挖掘和揭示。
材料由四句話組成,句間關(guān)系顯示出嚴密的層次性和邏輯性,需要考生仔細推敲。
首句“物各有性,水至淡,鹽得味”是材料的引子,以“物各有性”領(lǐng)起,緊接著以水和鹽這兩種生活中常見物品的鮮明特性為例,形象地對“物各有性”進行詮釋。也就是說,第一句話承認了事物各有其特性,暗示事物之間具有差異性,世間萬物總體而言具有多元性。
第二句話“水加水還是水,鹽加鹽還是鹽”,考生應(yīng)該抓住.“還是”二字中的情感與態(tài)度傾向。也就是說,同類事物的簡單疊加不會帶來質(zhì)變,簡單的重復(fù)只會導(dǎo)致單調(diào)。考生可以聯(lián)系個體,也可以從群體、國家、文明與文化等角度展開聯(lián)想,豐富這句話的內(nèi)涵,為立意拓展空間。
第三句“酸甜苦辣咸,五味調(diào)和,共存相生,百味紛呈”是材料的核心,也與上文形成對比?!罢{(diào)和”是關(guān)鍵詞語,可引申為合作、交流、融合,是一種手段,而且對象是“五味”。與前面的“水加水”“鹽加鹽”對照著看,不難把握命題者的意義指向。“共存相生,百味紛呈”是五味調(diào)和的結(jié)果。材料的啟示正是在肯定“物各有性”的基礎(chǔ)上,強調(diào)事物內(nèi)部或事物之間的“調(diào)和”,如此方能碰撞出豐富多彩的“百味”,方能突破狹隘與單調(diào)。
材料的最后一句由“物”及“事”至“人”,強調(diào)了這一道理存在的普遍性和原則性,在審題立意和選材構(gòu)思上進一步拓展了考生的思維空間。
綜合起來看,材料肯定的是人、事、物的多樣性的價值和意義,提倡包容甚至是相容的文化態(tài)度。當然,這里面也有個“度”的問題,就是不能不管什么樣的人、事、物,都一味地去欣賞和包容。
[優(yōu)秀作文展評]
[記敘文]
老楊小胡面店
江蘇一考生
清晨,老楊面店剛開門,一陣清香便從店里飄了出來,這是胡師傅又在“訓(xùn)練”了。
胡師傅自然姓胡,“師傅”之稱卻透著客氣:一個連油鹽醬醋都調(diào)不好味的人,怎么能稱得上師傅?大概是他這未來接班人的地位誰也動搖不了,故也勉強算得,上是“師傅”。
今天來吃面的客人挺多。
“快快快!”老楊忙得四腳朝天,小胡便在一旁給他打下手。
“喂喂,油多了!”“這湯咸死了,你放了多少鹽!”老楊的責(zé)怪聲響徹廚房,小胡也只得在一旁任憑老楊數(shù)落。有老楊這個“老面匠”在,生意雖然不成問題,但徒弟終究成不了氣候。老楊有些著急。
這一天,顧客不如往常那么多。燒好了水,洗好了鍋,老楊正準備給徒弟“上上課”,卻瞥見小胡在一旁剪起紙來。老楊窩著一肚子火:“干嗎呢?還不快來搟面,你這個樣子,邊都沒摸到!”小胡頗有些郁悶,對著老楊撇撇嘴,似乎想說什么,但終究咽了下去。
然而,沒來由地,店里的顧客漸漸不如以前多了。老楊疑心是徒弟的表現(xiàn)壞了大事。他拉住客人,問:“面不好吃嗎?”“沒有,但吃起來總覺得怪怪的,有點不舒服?!笨腿嘶卮鸬馈!澳睦锊皇娣俊崩蠗钫啥蜕忻恢^腦。小胡在一旁偷笑:“這條街改造了,最近煥然一新,只有我們店鋪還是老樣子。屋子漆成灰色,桌椅又那么擠,這么壓抑,肯定不舒服呀!多增點色彩就行了?!彼贿呎f,一邊把自己剪的紙花貼在墻上,“還有廚房的窗戶,正對著桌椅,煙氣都沖到臉上來了,客人不嗆著才怪?!崩蠗羁粗『掷锞赖募艏垼倏纯磸N房的調(diào)料罐和大鍋,若有所思:“行!就按你說的辦吧。”
樸素的老面,配上了青花瓷的碗,素凈又優(yōu)雅;店里的桌子減了三四張,為的是不擁擠又便于清掃;廚房換上了整面的玻璃墻,食客可以看到食材和做工。真別說,這屋子經(jīng)小胡一改造,立馬有模有樣了。這還不夠。這天早上,老楊和面的時候冷不丁發(fā)現(xiàn)旁邊多了一臺攝像機,小胡說要把視頻發(fā)到網(wǎng)上去。沒過多久,老楊發(fā)現(xiàn)來店里的小年輕多了,他們說是來“打卡”網(wǎng)紅店的,吃完都說這小店其貌不揚卻不負盛名。
老楊對小胡簡直佩服得不行。這天,他對小胡說:“我原以為只要面做得好吃,客人就會喜歡。我還以為你小子整天不務(wù)正業(yè)??磥?,我這個老腦筋急性子的老楊需要你來調(diào)和調(diào)和了?!?/p>
“我也要你這個高標準嚴要求的師傅來改造改造呀!”小胡摸摸頭,也笑了。
“從今天起,這是一家全新的店鋪了,老楊小胡面店?!崩蠗钷哿宿酆?,“得了!趕緊再燒盆水去!”
[評析]文章以小見大,從一家小面店入手,逐層拓展“調(diào)和”豐厚的內(nèi)涵。一是表層的“調(diào)和”。在經(jīng)營用具上有面質(zhì)與餐具的調(diào)和,在經(jīng)營環(huán)境上有底色與裝飾的調(diào)和,在經(jīng)營空間上有客容量與舒適度的調(diào)和,在經(jīng)營場所上有通與透的調(diào)和,在經(jīng)營模式上有線下與線,上的調(diào)和。二是深層的“調(diào)和”。在經(jīng)營思想上有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調(diào)和,在經(jīng)營思路上有守成(舊)與創(chuàng)新的調(diào)和,在經(jīng)營理念上有“以面為本”與“以人(食客)為本”的調(diào)和、“吃得可口(好吃)”與“吃得舒服(吃好)”的調(diào)和、“物質(zhì)上的滿足”與“精神上的享受”的調(diào)和。文章何以能如此絲絲入扣?皆因作者不僅能“入乎’題’中”,吃透.材料,深思主旨,而且能“出乎’題’外”,洞明世事,練達人情。
[議論文]
享參差多態(tài),強文化自信
江蘇一考生
魯迅先生的《看鏡有感》,我讀過一遍,便再難忘懷。先生在文中寫道:“遙想漢人多少閎放,新來的動植物,即毫不拘忌,來充裝飾的花紋。唐人也還不算弱,例如漢人的墓前石獸,多是羊,虎,天祿,辟邪:而長安的昭陵上,卻刻著帶箭的駿馬,還有一匹駝鳥,則辦法簡直前無古人?!逼溲瞿匠缟兄椋缬谘员?。
漢唐氣勢恢宏的文化氣象,固然與其開放的社會風(fēng)氣不無關(guān)系,而這社會風(fēng)氣既來自時人對文化差異的認知,更來自他們文化的底氣,也就是文化自信。清朝自稱“天朝上國”,卻一邊閉關(guān)鎖國,一邊又津津樂道于西洋進貢的各種稀奇物什。究其原因,也正是因為骨子里虛弱,文化自信便少了。
一方面,文化自信表現(xiàn)在人們對自身文化的信心。所謂物各有性,有的人看到別人的文化與自身文化的不同,會立即躲去角落里,生怕叫別人恥笑了去。實際上,差異只是客觀存在,如果因差異而分好壞,又很自覺地將自己歸到末等里去,那他是絕對算不上有文化自信的。這方面,我非常佩服印度文藝創(chuàng)作者的底氣。從《三傻大鬧寶萊塢》到《地球上的星星》,雖然“一言不合就載歌載舞”的狀況為觀影人所詬病,但是這不能讓印度人放棄這種表現(xiàn)方法,因為這是他們文化的一部分,所以在《神秘巨星》《小蘿莉的猴神大叔》等一系列后來上映的電影里,我們依然能看到這些熱情歌舞的痕跡,這就是底氣的表征。而對于觀影人來說,正因為有了這些差異的存在,他們才可以在電影藝術(shù)的天地里看到法國人的浪漫、美國人的奮進、日本人的細膩……如果失去了差異,大家都步調(diào)一致,文化的意趣也就大打折扣了。
而文化自信的另外一方面還表現(xiàn)在人們對外來文化大膽接受和欣賞。費孝通老先生所:言“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其深意正在于此。喜歡吃中餐的人吃不慣漢堡,自然無可厚非;但是如果他因此斷然否定漢堡的價值,尤其是在不愿親嘗的情況下就斷然否定,我只能把這種現(xiàn)象定義為“文化傲慢”而非“文化自信”。勇于肯定他人,這既是一種胸襟與氣度,更是一種能力。一種文化只有具備這種海納百川的包容力,才能存續(xù)和發(fā)展。當然,還有一種人是原本就被漢堡的香味吸引,卻因為漢堡是舶來品而捂住了鼻子,死活不肯嘗試,只在背地里做口水直流的丑態(tài),那也算不得文化自信,頂多算是“嘴巴硬”罷了。還有一種人,他垂涎漢堡的美味,不但將它一把搶過來囫圇吞棗,還硬要說漢堡原本就是本國出產(chǎn)的,并大張旗鼓地.宣傳出來,這種“自信”的實質(zhì)只能冠以“恬不知恥”。近年來一些韓國人常常熱衷此道,樂此不疲,臉皮也不可謂不厚了。
“文化自信”固然重要,“文化他信”也必不可少,“自信”與“他信”相結(jié)合,就能造就參差多態(tài)的繁榮局面。不管是中國古代的百家爭鳴,還是歐洲近代的文藝復(fù)興,都是這種自信與包容的心態(tài)造就的。
自然,文化是變化的、發(fā)展的,今天的文化樣態(tài)實際上也不可避免地由過往的多種文化融合而成,雖然有時候這種融合是經(jīng)過長時間的潛移默化完成的。當然,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也要遵循客觀規(guī)律和主觀意愿,如果一味地亂融合、瞎疊加,那究竟能否促進文化發(fā)展,恐怕也要打上問號了。
[評析]這是一篇實力派議論文,其力有三:一是提煉能力。作者從魯迅先生的《看鏡有感》入手,在對漢、唐、清文化氣象的觀照中,提煉出了“文化自信”這一形成中心論點的核心概念。二是論證能力。作者用“文化自信,一方面表現(xiàn)在人們對自身文化的信心”和“另外一方面表現(xiàn)在人們對外來文化大膽接受和欣賞”這兩個分論點展開全文的論述。在論述中不僅舉了印度電影這一典型而又大氣的例子,而且嫻熟地運用了類比、仿詞等手法,頗有魯迅雜文之風(fēng)。三是思辨能力。文中對“文化自信”與“文化他信”關(guān)系的梳理,對文化交流和融合的必要前提“遵循客觀規(guī)律和主觀意愿”的闡釋,都顯示出作者深厚的思辨能力。三力并發(fā),自成妙文。
[議論文]
“江南七怪”的組合魅力
江蘇一考生
新版《射雕英雄傳》電視劇熱播,作為一個鐵桿“金迷”,我也借機重溫了這部名作。看著看著,我開始思考一個問題:武功平平的“江南七怪”,何以能在偌大的江湖中占有一席之地?
很多人也許會不假思索地
說,因為“孤舉者難起,眾行者易趨”。這種說法顯然是有道理的,試想七怪中的任何一個,如果沒有了七怪的名頭,獨自闖蕩江湖,想必很難闖出一個名堂。個體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團結(jié)一致,才能發(fā)揮合力。當代社會呼吁“打撈群體中的個人”,警示“個人最容易消失在人群里”。實際上,又有多少人的功業(yè)是僅憑一己之力成就的呢?一滴海水,還是要到大海里,才能經(jīng)得起折騰。人是社會性的動物,離開了群體,可能連生存都會成問題,更不要談自我發(fā)展了。
當然,團隊的合力不是簡單的團隊成員的疊加,而在于相互融合之后,煥發(fā)全新的面貌。“江南七怪”性格互補,比如柯鎮(zhèn)惡性情剛烈急躁,朱聰油滑放肆卻又疾惡如仇,韓小瑩溫柔慈愛,南希仁性格木訥。一開始柯鎮(zhèn)惡和朱聰都有點嫌棄郭靖愚鈍,而南希仁以一句“孩子不錯,我小時候也很笨”力排眾議;柯鎮(zhèn)惡脾氣暴躁沖動,后來看到郭靖竟有內(nèi)功就胡亂猜疑他與梅超風(fēng)勾結(jié),性情溫柔的韓小瑩及時阻止,避免了錯殺郭靖的悲劇。這種性格的互補和調(diào)和,使得團隊能夠及時自我糾錯,不至于剛愎自用。
當然,七怪的組合之所以能存續(xù)、能和諧,其根源還在于他們有著相同的俠肝義膽。為了一句諾言,七怪遠赴絕域,風(fēng)霜雨雪,不辭勞苦,不管年華蹉跎。七人雖然秉性各異,卻具有“心心相印”的精神基礎(chǔ),這是七怪默契十足、渾然一人的根本原因。
一個人對于一個團隊的歸屬感無疑也是建立在和團隊成員有共同的價值觀的基礎(chǔ)上的,所以我們談共生也好,談融合也罷,都需要理性先行,那種生拉硬拽的“拉郎配”絕對不是所謂的團隊融合。
其實,當今社會講究團隊協(xié)作,推崇文明融合,都是秉承尊重的原則,期待著效能最大化。真正的團隊協(xié)作,雖然意味著不同程度的權(quán)力讓渡和妥協(xié)——比如“江南七怪”就唯柯鎮(zhèn)惡之馬首是贍,但并不意味著要泯滅團隊成員的個性。相反,一個好的團隊應(yīng)該是人人各司其職、各有其“性”的,團隊中的每一個人都有其亮點,也有其位置,并能收獲相應(yīng)的成就。在這方面,“江南七怪”也為我們做出了表率。
想到這里,我不由得為自己是“金迷”而自豪起來——偌大江湖的小小配角金老也能寫出百般滋味。文學(xué)的世界如此浩瀚,融合了各類作品,如果能仔細咀嚼,肯定滋味無窮吧。
[評析]這是一篇舉重若輕之作,妙處有二:一是說事選猛料。本文找到了一個絕妙的由頭——金庸《射雕英雄傳》中的“江南七怪”,它可讀性極強,一下子吊起了讀者的胃口。二是論理用文火。在行文過程中,作者以一句“武功平平的’江南七怪’,何以在偌大的江湖中占有一席之地”引起下文的探究,此之謂“緣事生理”。在探究過程中,作者從“江南七怪”的組合魅力論及團隊協(xié)作、文明融合,此之謂“從特殊到一般”。在論述過程中,作者逐層深入,步步為營,將事理一一道出,“團隊魅力→團隊合力→團隊成員能融合、共生→團隊成員能求同(有共同的價值觀)存異(尊重彼此個性)”,此之謂“不疾不徐”。有底氣者方能撰力作如烹小鮮,此文得之。(姜有榮)
[雜文]
把香蕉掰直的人
江蘇一考生
柏林墻倒塌的時候,據(jù)說正在柏林訪問的赫希曼做了一次手術(shù)。從麻醉中蘇醒過來的他,跟醫(yī)生開起了玩笑:“香蕉為什么是彎的?”醫(yī)生不知道如何回答,赫希曼給出了答案:“因為沒人去叢林里干涉它,把它掰直?!?/p>
很多人可能會把這個問答看成一個冷笑話,但我更愿意把它理解成一個隱喻:香蕉之所以能自由地成長為彎的,是因為“沒人去叢林里干涉它”。人便是一種熱衷于干涉外物的生物。
物各有性,水并不會因為自身的淡而去責(zé)怪鹽的咸;但人卻難免從自我出發(fā),以自我的標準為尺度去衡量和評價他人,以自我的喜好為標桿去要求他人。把香蕉掰直這件事情在他們看來,是很有成就感的功業(yè)。比如那些一心要讓孩子“長大后就成為自己”的熱心的家長,比如用千人一面的模板去塑造孩童的教育者,他們都不過是在叢林中掰直香蕉的無聊之人罷了。雖然他們中的很多人,根本沒有意識到,或者說會斷然拒絕承認這一點。
既然無聊,為何生活中卻有如此多的人熱衷此道呢?
約翰·多恩曾寫道:“任何人的死亡都是我的損失,因為我是人類的一員?!比耸巧鐣缘膭游?,必定生活在一定的群體中。而正是這種群體性讓一些個體誤以為可以將自我意志凌駕于他人之上,可以肆意剝奪他人的自主權(quán),甚至塑造他人。但其言之鑿鑿的支撐力,無外乎權(quán)勢、聲名,甚至輩分、年齡等客觀存在。他們無視其他人的自主性和生存空間,往往以一種強烈的優(yōu)越感睥睨眾生,手握生殺大權(quán),排除那些人群中不安分的異味,于是自以為周圍的空氣一片清新。而且,這些野心勃勃的掰直香蕉者,往往還打著“為你好”的口號,用溫言軟語撫平“香蕉”委屈的內(nèi)心,換來臣服,其實不過是暴露了掌控的野心。殊不知,這種充斥著自我味道的空間不過最終讓“水加水還是水,鹽加鹽還是鹽”的無趣局面維持下去罷了,毫無生機,毫無活力。
事實上,人雖然具有群體性和社會性,卻不必是全然相同的。所謂物各有性,尊重人與人之間的聯(lián)系,并不意味著要抹殺個性,要消滅差異?!叭魏稳说乃劳龆际俏业膿p失,都是我的一部分在死去。”我想,多恩的初衷正在于提醒人們:他人與自我的分量是等同的。
如果深諳這一點,在生活中懷揣同理心和悲憫心,人與人之間的相處就會多一些玫瑰色。而類似于希特勒那樣的迫害異端的狂徒,乃至于毀滅性的世界大戰(zhàn),便未必會發(fā)生吧。
沒有人愿意做被掰直的香蕉,但在生活中想把香蕉掰直的人卻比比皆是。我們不愿意成為犧牲品,就更要警惕成為加害者。正如好像在說著冷笑話的經(jīng)濟學(xué)家赫希曼,終生不斷游走在書齋和現(xiàn)實世界之間,不斷產(chǎn)生新想法而甚少故步自封。他畢生的努力化為一句話,也不過就是提醒人們“別去叢林里干涉它”而已。
[評析]這是一篇犀利的雜文,矛頭直指那些一心想著“把香蕉掰直”的人(即以自己的意志強行改變他人意志的人)。文章開篇借一個饒有意趣的故事豎起靶子,繼而以第六段開頭的“事實,上”為分界,進行先“破"后“立”的論述。在“破”這一部分,作者先陳其“以己(意志)施人”行狀,再揭其“凌駕”“掌控”心思,后指其“毫無生機,毫無活力”之后果,可謂一針見血,直刺痛處。在“立”這一部分,作者先澄清認識,說明必須正視差異,尊重個性;再矯正心態(tài),“懷揣同理心和悲憫心”;后發(fā)出警示,“警惕成為加害者”??芍^平和溫潤,令人信服?!捌啤庇欣蔽叮傲ⅰ庇袦囟?,進退得體,啟人心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