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衍 盧巧萍
摘? 要:湘江貫穿湖南全省,在長沙境內(nèi)匯流了多個支流。長沙作為古代水運發(fā)達的歷史名城,具有江河縱橫、支流繁多的地理特點,自古以來就水運繁榮,因此津渡碼頭成了古時人們運輸貨物、陸行過水的主要交通樞紐。從津渡及津渡文化的基本概念出發(fā),闡述湘江流域長沙段古津渡的位置、分類與經(jīng)營管理情況,對清代以來湘江流域長沙段古津渡歷史文化進行分析梳理,對清代以來湘江流域長沙段古津渡文化進行詳細論述,對研究長沙的歷史、文化、經(jīng)濟、政治各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湘江流域;古津渡;清代;長沙
基金項目:本文系湖南省教育廳資助科研項目“湘江津渡文化研究——以長株潭地區(qū)為例”(16C0657)研究成果。
湘江又稱湘水,是湖南省最大的河流,也是長江的一條主要支流,流經(jīng)湖南省永州市、衡陽市、株洲市、湘潭市、長沙市、岳陽市,貫穿省境南北。其干支流大部分都可以通航,古時是兩湖與兩廣的重要交通運輸線路。長沙作為古代水運發(fā)達的歷史名城,具有江河縱橫、支流繁多的地理特點,自古以來就水運繁榮,因此津渡碼頭成了古時人們運輸貨物、陸行過水的主要交通樞紐。
一、津渡及津渡文化的基本概念
(一)津渡及津渡文化的基本概念
“津渡”(ferry)又稱為渡口,是地方民眾或地方政府為了克服江河(湖泊)阻礙而普遍設置的交通設施,是陸行過水的必經(jīng)之所和便民設施[1]。津渡文化是指與津渡有關的文化綜合體,它包括津渡、運輸船只等有形的物質(zhì),以及人們在利用津渡過程中產(chǎn)生的行為、記憶及其他的表現(xiàn)物[2]。古津渡文化的時間節(jié)點可以追溯到新中國建國(1949年)之前。
(二)湘江流域長沙段古津渡的位置、分類與經(jīng)營管理
清代以來,湘江流域長沙段古津渡的地理位置一般都設在聯(lián)通長沙的水陸交接的交通要道上,并選在水勢比較平穩(wěn),無礁石風濤之險的地方,易于停泊船只。湘江長沙段屬順直型河段,江面寬闊。津渡的作用主要是幫助人們克服江河(湖泊)阻礙,進行物資、人員、文化的交流;此外津渡也往往承擔了一定的救生功能,比如在清代義渡記載中就有湖南義渡幫助救生的事件。古津渡渡口分為三類:官渡、義渡、私渡。其中官渡一般都是由官府設立,其修建以及管理維護經(jīng)費都是由政府負責,渡口來往的旅客不用向渡夫支付費用;義渡多是由地方紳耆以及官員、生員、女性等身份不同的階層來募款捐資設置[3];私渡則是私人運營及維護的渡口,通常是由官渡或者義渡轉(zhuǎn)變而來。渡口的規(guī)模會因為地理條件以及資金經(jīng)費的差異而有所不同。據(jù)地方縣志等資料顯示,清代長沙古津渡大多設兩只渡船,其原因在于兩只船可以輪流渡河,大大節(jié)省了渡河等待的時間。津渡的組成部分除了渡船、渡夫、泊岸、碼頭之外,通常還包括旅客休憩的涼亭(如義渡亭)、貯藏渡船的房屋、渡口的桅桿、夜晚照明的燈籠等。津渡的維護與運營是需要資金和社會力量的支持,津渡的運營經(jīng)費主要是建造津渡的費用以及每年的維修費用。其中官渡的運營經(jīng)費都是由政府負責的,中央及地方政府為對津渡進行有效的管理,采取了一些措施,頒布了相關法令,主要包括:限定渡船載客、載物的數(shù)量及重量,嚴禁超載;嚴禁霸占渡口,勒索財物;禁止私自添設名目收稅;嚴禁擾亂渡口秩序及惡劣天氣下擺渡。而義渡運營的經(jīng)濟支撐則是依靠田產(chǎn),義渡管理者的主要職責包括經(jīng)營相應的田產(chǎn),管理津渡的經(jīng)費支出,維護津渡的設施以及對渡夫進行監(jiān)督管理,比如有些地方就專設義渡糧冊,其目的就是對田產(chǎn)租金進行監(jiān)管。
二、清代以來湘江流域長沙段古津渡文化
(一)清代以來湘江流域長沙段古津渡歷史文化溯源
湘江貫穿湖南全省,在長沙境內(nèi)匯流了靳江河、瀏陽河、撈刀河、八曲河、溈水等大小支流,這個河段水量豐富、水流平緩,因此自古以來就水運繁榮(如圖1)。而長沙作為古代水運發(fā)達的歷史名城,具有江河縱橫、支流繁多的地理特點,津渡碼頭成了古時人們運輸貨物、陸行過水的主要交通樞紐,特別是在橘子洲附近的湘江兩岸,津渡碼頭尤其眾多。長沙的津渡碼頭自古以來都以木舟載客或運輸貨物,直到清朝光緒年間(1904年),由于長沙開埠導致外國資本主義勢力進入,輪渡開始逐漸替代木舟載客渡江。隨著1972年的橘子洲大橋建成通車,湘江兩岸的主要交通形式由水上津渡變?yōu)闃蛄?,長沙湘江兩岸的津渡逐漸消失。20世紀90年代之后,隨著越來越多連接湘江兩岸的大橋、隧道等過江通道的建成,輪渡也正式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
(二)清代以來湘江流域長沙段古津渡文化詳述
根據(jù)清代康熙《長沙府志》、乾隆《長沙府志》記載,長沙府在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渡口數(shù)為56個,乾隆十二年(1747年)渡口數(shù)為140個[4],光緒十一年(1885年)渡口數(shù)為230個。比如,根據(jù)清嘉慶《長沙縣志》、同治《長沙縣志》、光緒《善化縣志》所載,長沙的義渡主要有湖跡義渡、榔梨義渡、洋石潭義渡、徐家橋義渡、清潭灣義渡、趙家橋嚴氏義渡、琵琶潭義渡、萬家壩義渡、陳家渡、澇塘河二渡、復興渡、驛步門(大西門)外義渡、湖跡車渡、長塘灣義渡、橫坑河義渡、太陽灘義渡、馬園義渡、迎龍坑義渡、赤石河義渡、岐陽市(又名崩墈)義渡、竹筒港義渡、樟樹灘義渡、水渡河義渡、尋龍河義渡、臺田塅義渡、鲇魚渡、金母渡、仙人潭義渡、兩渡湖義渡、下泥港(今名霞凝港)義渡、喬江義渡、金沙渡、燕坡三節(jié)渡、團山義渡、喬口義渡、城河溁灣義渡、溁灣港渡、竹山口渡、朱張渡、漁灣義渡、南湖港渡、鄢家河渡、桐溪港渡、團頭河渡等。至1949年,長沙市區(qū)湘江渡口共有木劃船405只,劃業(yè)人員691人。雖然這些渡口僅指方志中記載的部分官渡和義渡,且因為方志記載的各種局限性,津渡數(shù)目的精確性尚有待考證。筆者以其中幾個具有代表性且有較詳細的資料記載的津渡進行詳細論述。
現(xiàn)在,長沙最著名的津渡當屬現(xiàn)位于湖南省長沙市湖南第一師范老校區(qū)旁邊、六鋪街江畔的朱張渡,朱張渡名字的由來是南宋時期著名的理學大師朱熹和張栻的會講,史稱“朱張會講”。公元117年(南宋乾道三年),朱熹來潭州造訪張栻,在長沙逗留的兩個月期間,兩人對理學中的一些問題分別在岳麓書院和城南書院輪流進行了深入探討,著名的“朱張會講”由此展開。由于岳麓書院與城南書院分別位于湘江兩岸,朱張二人時常同舟往返于湘江之中,“朱張渡”由此得名。從那之后,朱張渡一直成為岳麓書院學子往返湘江的主要渡口(如圖2)。清嘉慶年間,修建了朱張渡亭;成豐年間重修渡口,并且以“文津”“道岸”命名兩個渡口,都是“朱張會講”時朱、張二人取的名字。
靈官渡位于今長沙市天心區(qū)勞動西路至湘江路口。因為靈官渡所在位置對應的湘江段有橘子洲,所以即使風大,江面上浪濤也不大,渡口便于船只的停泊。靈官渡渡口的老街上原來有一個靈仙祠(如圖3),靈仙即靈官(道教的護法天神),祠里供奉的靈官菩薩,人們大概以為靈官可以保佑平安,便稱這個渡口為靈官渡。1896年,長沙湘裕煉銻廠在靈官渡附近創(chuàng)辦,再加上1908創(chuàng)辦的華昌煉銻公司,靈官渡因此成為湖南省最大的礦產(chǎn)品轉(zhuǎn)運碼頭,靈官渡的銻礦價格一度成為中國銻礦行情的晴雨表??上КF(xiàn)在靈官渡和靈仙祠都已經(jīng)不復存在。
驛步門(大西門)渡位于今天五一大道湘江大橋的東端,是清代長沙城第一大渡,其特點是有較寬闊的石階碼頭。驛步門,是長沙城“老九門”之一。驛步門渡原先是官渡,后來因種種原因轉(zhuǎn)變成義渡。大西門渡的兩岸和橘子洲建有江神廟和石階碼頭,橘子洲上建有義渡亭,可以給過渡的行人提供一個休息及遮風避雨的場所,里面的石碑記錄了各家各戶的集資捐贈等情況(如圖4)。
東屯渡在古代是長沙通往東鄉(xiāng)的主要渡口,位于今天瀏陽河與八一東路的交匯處,是瀏陽河的一個渡口。“東屯”名字來源于,該處原來是東吳軍隊屯田、興修水利、以農(nóng)養(yǎng)兵的地方。根據(jù)可考證的資料,“東屯渡”的地名最早在南宋張栻的詩作中。
湖跡渡古時又稱為湖磧渡或回西渡。瀏陽河在這段形成了一個“U”字形的河道,有驛道通岳州府平江縣。古時候,人們要從長沙城東北方向過瀏陽河,須從湖跡渡渡河。湖跡渡原為官渡,后來轉(zhuǎn)變成為義渡。1930年,彭徳懷率紅三軍團從湖跡渡渡河攻進長沙。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遂將湖跡渡改名“紅軍渡”。“大躍進”時期,因為興修京廣鐵路復線,切斷湖跡渡這段U形河道,瀏陽河改道,湖跡渡成為烈士公園里面的一個湖泊。如今,湖跡渡成為烈士公園里面湖南民俗文化村的一部分,并建有“瀟湘閣”等仿古建筑。
三、結(jié)語
長沙位于湘江邊,又是古時重要的津渡碼頭城市,研究長沙古津渡文化,對研究長沙的歷史、文化、經(jīng)濟、政治各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義。由于戰(zhàn)爭破壞、政治運動以及城市化、全球化等原因,長沙城市越來越失去自身的特色,趨向于“千城一面”的樣貌,傳統(tǒng)的文化資源也越來越缺乏。因此,如何在對長沙旅游資源進行深度挖掘的基礎上,保留長沙古津渡的文化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參考文獻:
[1]楊文華.嘉陵江流域津渡景觀的保護與利用[J].新重慶,2014(5):40-41.
[2]孔艷.明清時期湘江長沙段歷史地理問題探討[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11.
[3]吳水田,陳韻,陳平平.以廣州天字碼頭為例探究津渡文化資源及其旅游開發(fā)[J].珠江水運,2013(19):60-62.
[4]張雄圖.長沙府志[M].臺北:臺北成文出版社,乾隆十二年刻本,32.
作者簡介:樊衍,碩士,湖南科技大學建筑與藝術設計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環(huán)境設計、室內(nèi)設計。
盧巧萍,碩士,長沙衛(wèi)生職業(yè)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