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晗
去參加“非暴力溝通”工作坊,有一個環(huán)節(jié)是:老師收集了一些大家不喜歡聽的話。比如,當聽到“你怎么這么胖”時,大家都會有哪些回應方式呢?
第一種是反擊模式,立即進入戰(zhàn)斗狀態(tài):胖怎么啦,吃你家大米了?說我胖,我看你更胖!第二種是自責模式:唉,我就是很胖啊,沒人喜歡我。
這兩種反應被稱為“豺狗的耳朵向外”模式和“豺狗的耳朵向內”模式,一個傷害別人,一個傷害自己。而非暴力溝通提倡的是“長頸鹿的耳朵”模式,專注于個人感受和需要。用“長頸鹿的耳朵向內”模式溝通時,可以從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出發(fā),說:“聽到你這樣說,我有點難過,我希望被你接納和認可,不管我胖還是瘦,你都能接受我本來的樣子?!?/p>
還可以從對方的感受和需要出發(fā),說:“你似乎很擔心我,可能你希望我更加注重健康吧,能不能給我一些具體的建議和幫助,比如我們一起健身?”
聽到這樣的回答后,我很意外,原來對于那些聽上去“不入耳”“不友好”的話,還有這樣的解讀。這樣的對話,化解戾氣,讓人心生暖意。
小組討論時,幾個剛工作的年輕女孩總結出的最不喜歡聽的話是,一回老家,總有親戚說:“你怎么不回來工作,干嗎還留在北京?”她們的第一反應也是:“我愿意,關你什么事?回老家,難道你負責給我找工作?”
可仔細想一想,老家親戚說這句話的動機是什么,沒話找話的背后也有對方的感受和需要,這是一種來自親人的關心,盡管聽上去有些令人“嫌棄”,他們也許并沒有能力為這份關心付出具體行動。也可能有一些好奇,總待在一個地方的人,的確不明白大城市的吸引力到底在哪里。
記得有一次回老家,姑姑突然對我說:“你在北京生活得很辛苦吧,工作是不是特別累?”突然聽到這樣一句話,我很意外,也很感動,意外的是她竟有這樣的同理心,別的親戚都不曾說過這樣的話,感動的是接收到了來自親人的體貼和真誠關懷。
可并不是所有人都懂得如何“正確地”表達關懷,說出那一句無聊、輕佻又似乎帶有挑釁的“你怎么不回老家工作”是很常見的,他們或許省略了一些潛臺詞:“大城市人多,競爭激烈,房價很高,交通擁堵,生活壓力太大。你這樣的大學生,回到老家可能會有更舒服的選擇?!?/p>
《紅樓夢》里劉姥姥是一個能看清自己和別人的感受及需要的人。二進大觀園時,她需要的是表達感恩和物質上的收獲,而賈府上下需要的是放松和歡樂,所以她坦然地各種搞笑作怪。后來鴛鴦為哄她出洋相一事道歉,劉姥姥說了這樣的話:“你先囑咐我,我就明白了,不過大家取個笑兒。我要心里惱,也就不說了。”劉姥姥真是非暴力溝通的高手啊。
(桂玲摘自《讀者·校園版》2019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