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君燕
張爾岐是清代有名的經濟學家。他自幼熟讀經史,兼及諸子百家,旁及太乙、奇門之學。有一次,他在濟南講授《儀禮》時,被學者顧炎武聽到,顧炎武十分欣賞他精辟的見解,翌日便親自登門拜訪。
當時,張爾岐只是無名之輩,而顧炎武已經名滿天下了。所以對于顧炎武的到來,張爾岐欣喜不已,包括他的友人們,頗有受寵若驚之感。在席間交流探討之時,眾人都被顧炎武的言論折服,不斷點頭附和,更不吝溢美之詞。不過,與眾人熱情洋溢的贊美不同,張爾岐的表現顯得克制而穩(wěn)重。他也會毫不掩飾自己的贊成,但只說一次,接下來便開始表達自己的觀點和見解。
張爾岐與顧炎武談論歡洽。顧炎武走后,一位友人問:“你對他抱有成見嗎?”“沒有呀,我覺得他為人非常好?!睆垹栣卮稹S讶擞謫枺骸澳闶怯X得他的學問不如你?”“怎么會呢?如果我的學問是一瓢水,他的學問則是一片海?!睆垹栣卮?。友人接著問:“那么,在宴席之上,你對他的態(tài)度為什么有些冷淡,贊成似乎也不夠熱烈?”張爾岐這才明白友人的意思,他擺擺手,說:“我對他非常敬佩,也十分認同他的思想和見解。但是,贊成的話只說一次就夠了。說一次就足以表達自己的認同與欽佩,說得多并不代表你贊成的程度更加深,只會讓你贊成的性質發(fā)生變化,由認同變成了一種屈從和阿諛。”
(摘自《做人與處世》2019年第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