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茂龍
文本是實施語文教學、達成語文教學目標、實現學生語文素養(yǎng)發(fā)展的重要載體,指向“語用”的語文文本解讀正是基于上述現象的一種困境突圍。教師將文本解讀的焦點指向“語用”,使學生能在一定的語境中正確、合理、恰當地進行表達,并將學過的字、詞、句篇等內容,根據語境的需要加以規(guī)范、恰當、個性地運用。下面以《開滿鮮花的小路》為例,簡要闡述指向“語用”的語文文本解讀策略。
一、關注語言個性,指向言意兼得
語言是文本傳情達意的載體,只有透過語言,才能引領學生進入文本佳境。在小學文本解讀過程中,不少教師過于注重文本思想主題、文本內容的解讀,卻忽視語言本身的解讀,造成文本“言”與“意”相互脫節(jié),從而削弱了學生語言感悟能力,并制約了學生語言運用能力生長。這樣才能在深諳語言個性過程中,將文本解讀指向言意兼得,體會到文本語言的特點,從而使學生對文本語言形成個性化的認識。
《開滿鮮花的小路》一課,語言最顯著的特點是采用人物對話的方式,人物對話反映出人物復雜的心靈世界,也推動了故事的發(fā)展。在文本解讀過程中,我們要注重借助形式多樣的朗讀,增強學生對文本語言的感性認識。為達到這一效果,最有效的方式是進行角色朗讀,讓學生扮演黃狗、鼴鼠先生、刺猬太太、狐貍太太、松鼠太太等。學生將根據角色分配,在揣摩人物語言過程中感受“驚奇”“奇怪”“多美啊”“真美啊”等,從而使學生于個性化的語言中,體悟到“欣賞美、稱贊美、分享美”等豐富的情感。
二、關注語體因素,強化文體意識
語體是一種相對固定的語言范式,不同語體指向的語用目的不同,這就導致語言表達形式出現差異性。在傳統文本解讀模式下,不少教師忽視語體因素,文本解讀過程中文體意識不強,這樣不利于學生把握文本獨特的文學內涵,也不利于學生文本解讀能力的發(fā)展。這就需要我們在文本解讀過程中,關注語體因素,強化文體教學意識,從而進行差異化文本解讀,提高文本解讀的有效性。
《開滿鮮花的小路》是一篇童話,這就需要我們在實施文本解讀時,要基于“童話”文體優(yōu)化文本解讀設計。課堂上,在學生開展角色扮演活動時,教師借助想象、幻想、夸張等手段,引導學生進入童話。例如,我們可以抓住“去年長頸鹿大叔寄給你的是花籽”一句,引導學生解讀其依據是什么?很快,學生根據鼴鼠先生的行蹤、包裹破了等,推斷出這一結論;再引導學生分析:為什么說這是多么美好的禮物?。W生抓住開滿鮮花小路的漂亮動物們的快樂等進行解讀。
在文本解讀的過程中,由于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學生在制作道具、揣摩角色、角色扮演過程中,深入地體悟到童話豐富的想象和幻想,以及情節(jié)設計之“巧”,而不必過于探究細節(jié)。
三、關注語境內涵,構建語用場景
文章合為時而作,歌詩合為事而作。這一創(chuàng)作主張在今天仍然得到生動的體現,文學創(chuàng)作是與時代緊密結合的,賦予文本以豐富的語境內涵,這就需要我們在引導學生進行文本細讀時,關注文本語境內涵,從而為學生構建起語用場景,深化學生對文本內涵的理解。
《開滿鮮花的小路》一課,在解讀文本思想主題時,如果脫離語境學生對主題的理解就不會深刻。因此,在解讀過程中,我們可以結合松鼠太太最后一句話開展學習活動。
活動一:松鼠太太訪談。讓學生以記者的身份,采訪“松鼠太太”的角色扮演者,請她說說為什么這是“美好的禮物”,美好在哪里?
活動二:松鼠太太自述。假如你是松鼠太太,請你說說“美好的禮物”美好在哪里?和一般的禮物有什么不同?
通過兩重語用活動,不僅促進了學生文本解讀過程中的互動,而且也通過提示強化學生文本解讀的語境意識,有效降低了文本解讀的難度,使學生對“美好”的認識,從淺層次上認為“花漂亮”給人們帶來美好的感受,上升到“分享快樂”的美好情操,讓學生意識到美好的東西要學會與人分享,這一主題無疑是與當今時代主旋律相契合的。
四、關注語用創(chuàng)造,提高思維品質
在文本解讀過程中,我們既要立足于文本,但是又不能局限于文本。這就需要我們確立正確的文本解讀觀念,避免文本解讀錯誤認識。指向語用的文本解讀需要我們以文本為輻射點,關注語用創(chuàng)造,賦予學生開動腦筋的機會,從而使學生從文本中走出來,向更開闊的思維空間推進。
《開滿鮮花的小路》一課,我們可以對情節(jié)進行逆轉,假設當初長頸鹿大叔在包裹上標注是花種,包裹也沒有破,那么故事將會怎樣發(fā)展?學生開展小組學習活動,編寫一篇簡短的童話故事,可以借鑒本文對話方法,并借助動作描寫塑造人物形象。
這個環(huán)節(jié)文本解讀設計,打破了文本的局限性,給予學生自由創(chuàng)造的機會,學生開展學習活動的過程,不僅是深化學生童話文體認識的過程,也是提升學生思維的過程,學生將受到文本思想主題的影響,圍繞“分享”講述故事。例如,鼴鼠先生將花籽分給鄰居們,讓大家一起種植,一起分享;也有學生從鼴鼠先生獨自栽種這些花籽的角度講述故事,從而展現學生思維的豐富性和多樣性,并促進文本解讀和寫作之間的有機融合。
五、關注場景重構,實現語用遷移
指向“語用”的小學語文文本解讀能夠達到預期的目標,一個重要的環(huán)節(jié)是學生通過文本解讀,“語用”能力是否得到真正的發(fā)展,語用能力的發(fā)展維度是單一化還是多元化。這就需要教師能夠基于文本優(yōu)化文本解讀設計,關注語用場景重構,使學生基于新的的語用場景開展語用實踐活動。
圍繞《開滿鮮花的小路》一課,我重構了這樣一個場景:秋天到了,樹上的果實成熟了,一個紅通通的蘋果快樂地從樹上跳下來,開始了它的快樂旅行。假如你就是那只蘋果,請以《快樂的蘋果》為題目,編寫一個簡短的童話,寫出你的快樂之旅,要講述清楚蘋果的“快樂”。
這一環(huán)節(jié)的設置,是對《開滿鮮花的小路》從形式到內容上全方位的語用拓展。學生要完成這一任務,需要借助文本,體悟童話故事的語言范式,學會借助想象、幻想和夸張等,嘗試寫出一篇簡短的童話;在內涵上,學生需要借助《開滿鮮花的小路》一文來進行學習積累,基于“分享”的主題,定義“快樂”的內涵。
同樣是語用訓練,但由于重構了新的語用場景,打破了教材文本的束縛,但是語用的支點卻在《開滿鮮花的小路》,因此是文本解讀的超越,意在促進學生文本解讀的內化,并通過語用訓練培養(yǎng)學生語用遷移能力。
總之,指向“語用”的小學語文文本解讀是語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必然訴求。教師要轉變傳統文本解讀思維,強化“語用”意識,實現語文文本解讀的理性回歸,在多樣化的文本解讀活動中,提高學生的語用能力。
本文系廣東省教育科學規(guī)劃課題“指向語用的小學語文文本解讀策略研究”(課題批準號:2016YQJK210)的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廣東省茂名市電白春華學校(525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