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虹俊 查俊 林武翀
摘要:文章在山區(qū)公路下伏淺層小窯采空區(qū)勘察中引入無人機三維空間勘察技術,提出“上觀下校,由體到面、由面到點,由地面到地下,先大局后細節(jié)”的多層次立體式綜合勘察理念,制定出該方法的邏輯框架表和技術流程圖,并在某公路采空區(qū)專項勘察中應用該綜合勘察方法,查明其屬性、工程地質條件、變形和物探特征等,進行穩(wěn)定性分析,可為類似項目提供參考。
關鍵詞:采空區(qū);多層次立體式綜合勘察;邏輯框架;工程地質條件;穩(wěn)定性評價
中圖分類號:U412.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3282/j.cnki.wccst.2019.10.015
文章編號:1673-4874(2019)10-0051-04
0引言
隨著國民經濟的高速發(fā)展,公路建設突飛猛進,越來越多的公路工程遇到下伏淺層小窯采空區(qū)問題。這些采空區(qū)多分布不規(guī)則,開采年代久遠,開采方式簡單,頂板管理不善,無資料可查,勘察難度很大。另外,公路跨越采空區(qū)易出現不均勻沉降、開裂、塌陷、滑塌等地質災害,其治理費用巨大,對路基運營安全也有重大影響。制定有效的采空區(qū)勘察方法、提高勘察精度已成了迫在眉睫需要解決的難題。
1基于邏輯框架法的采空區(qū)多層次立體式綜合勘察技術
邏輯框架法是一種用于設計、計劃和評估的思維方法,它用一張框架圖來清晰地分析一個復雜項目的內涵和各種邏輯關系,廣泛用于項目分析、規(guī)劃、過程管理等領域。
目前國內采空區(qū)主要采用工程地質調繪、工程物探、鉆探、原位測試、變形觀測相結合的勘察方法。如何結合及其工作流程、邏輯關系,相關規(guī)范并沒有明確說明,因此造成了現階段各種方法組合上的混亂,相互協調解決問題能力不強,勘察結果出現錯漏和偏差,影響設計成果。找出各方法的內在邏輯關系,制定相匹配的勘察流程至關重要。本文在現有綜合勘察方法的基礎上,引進無人機三維空間勘察技術,提出“上觀下校,由體到面、由面到點,由地面到地下,先大局后細節(jié)”的多層次立體勘察理念,結合工程實際制定出采空區(qū)綜合勘察技術的邏輯框架表(見下頁表1)和技術流程圖(見下頁圖1),闡述了各種勘察方法的內在邏輯關系,為同一個目標,將各種勘察手段有機統(tǒng)一起來,相互印證,環(huán)環(huán)相扣,從點面、空間形態(tài)各層次入手,最終形成了一個更完善、更符合認識規(guī)律的綜合勘察技術方法。采用這種綜合立體勘察方法能很好地解決采空區(qū)這一勘察難題,具有很好的推廣前景。
2 采空區(qū)綜合勘察實例
2.1擬建項目概況
某公路工程長約14km,寬40m。K4+600-K6+280段穿越采空區(qū)。
2.2 采空區(qū)屬性特征
采空區(qū)平面如圖2所示,長約1700m,寬約100-500m,總面積約41萬m,中間地形較平坦區(qū)約21萬m。采空區(qū)開采起于20世紀70年代終于90年代,以明挖為主,巷道為輔,分布無規(guī)律,開采面積較大。煤層呈多層分布,采深采厚比一般為2-8;巖層產狀200°∠15°-25°;頂板一般簡單支護,任其自由跨塌,屬淺層小窯采空區(qū)。
2.3 采空區(qū)工程地質條件特征
2.3.1 地形地貌
采空區(qū)屬壟崗微丘地貌單元,原始地貌呈波狀起伏的壟崗及崗間洼地。K4+660-K4+750、K5+000-K5+400、K5+460-K5+800、K5+890-K5+280段位于盆地中間區(qū),地形較平坦,其四周為內、外邊緣區(qū),現狀多為陡坎。
2.3.2 地層巖性及地質構造
采空區(qū)分布有填土、黏土、那讀組泥巖夾粉細砂巖、煤層。從新至老描述如下:
第四系人工填土層①(Q):雜色,稍濕,稍一中密狀,以黏性土為主,含少量泥巖、粉砂巖塊及煤塊,均勻性差,未經輾壓,層厚6-25m。實測標貫擊數3-19擊,平均8.9苗,主要分布于盆地中間區(qū),具有中等膨脹性。
第四系殘坡積黏土層③(Q):黃褐色,硬塑狀,層厚1.4-4.5m,具中壓縮性,主要分布于盆地邊緣的壟崗上,具強膨脹性。
古近系漸一始新統(tǒng)那讀組泥巖夾泥質粉砂巖(En):灰黃色、灰綠,泥質結構,薄一中厚層狀,易崩解開裂,具強膨脹性,巖質極軟。
煤層⑦:黑色,質地疏松,有輕微染手現象,厚0.50-6.30m.
采空區(qū)位于區(qū)域性深大斷裂南側,最近距離約2.0km。
2.3.3 水文地質特征
采空區(qū)在K4+960右側、K5+020-K5+060右側、K5+540左側等處有采坑積水塘。根據鉆孔揭露,采空區(qū)無統(tǒng)一地下水位,局部存在上層滯水。
2.4采空區(qū)變形特征
采空區(qū)地表變形特征主要表現在地表陷坑、裂縫,臺階、地表移動盆地及邊坡變形、滑塌以及采空區(qū)內的豬場及工棚出現縱橫向裂縫、位錯、隆起破壞。K5+100-K5+240左側、K5+460-K5+520段、K5+700-K5+900段出現坑壁裂縫、變形垮塌。
2.5采空區(qū)物探特征
在古窯及近代小型采空區(qū)勘察中,采用地震映像法可取得很好的探測效果。本采空區(qū)采用了高密度電法和地震映像工作相結合的物探方法,效果明顯,其成果顯示:K5+044-K5+070(如圖3-4所示)、K5+585-K5+607、K5+690-K5+720三段曲線頻率變低,結合其鉆探成果,推斷這些地段下伏老巷道,且已坍塌充填,形成采空擾動區(qū),大致埋深約7-17m。
3 采空區(qū)穩(wěn)定性評價
公路路基下伏采空區(qū)的穩(wěn)定性評價是一個比較新的課題,沒有系統(tǒng)的研究成果,目前主要從變形特征、頂板巖性和松散層厚度及地表下沉指標評價判斷采空區(qū)路段路基的不穩(wěn)定性。由于路線位于影響范圍以內,頂板巖層的臨界深度由以下公式計算:
其中:B——巷道寬度(m),根據調查取巷道寬度2.5m;
P——路基基底單位壓力(kN/m),包括路基路面自重及動荷載換算壓力;
r——巖層重度(kN/m),巖土層取平均值20kN/m;
ψ——松散層移動角(°),取巖層內摩擦角20°。
根據工程地質縱剖面(見圖5),計算出K5+044-K5+070段下伏采空區(qū)頂板巖層臨界深度H=14.5m,而此處的巷道折算后埋深小于臨界深度,故地基不穩(wěn)定,需要進行工程處理。
4 結語
(1)在公路建設時,采空區(qū)已成為設計、施工中重要的影響因素,需要準確查明采空區(qū)的屬性、工程地質條件、變形和物探等地質特征。
(2)小煤窯古采空區(qū)多分布不規(guī)則,開采年代久遠,開采方式簡單、頂板管理不善、無資料可查,按以往以點帶面的勘察方法難以查清。
(3)在勘察中引入無人機三維空間勘察技術,提出“上觀下校,由體到面、由面到點,由地面到地下,先大局后細節(jié)”的多層次立體式勘察理念,制定出一套綜合勘察技術的邏輯框架表和技術流程圖。
(4)在某公路采空區(qū)勘察中應用多層次立體式綜合勘察技術,有效地查清了采空區(qū)的各類地質情況,進行了穩(wěn)定性分析,為治理設計提供了依據,取得了很好的勘察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