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木
1662年,一個33歲的男人從北方回到了故鄉(xiāng)番禺。認識他的親戚朋友見到他頭上留起了頭發(fā),都問他是不是不做和尚了。他說:“是的,我還俗了!”
可是過了沒多久,他又把自己的頭發(fā)全部剃光了?!拔沂菨h人,如果也像滿族人那樣留著條豬尾巴似的辮子像什么樣子?”他對親戚朋友說。
那時已經(jīng)是清朝了,按當時的規(guī)定,世俗的男人都必須留辮子,否則就要被殺頭。見親戚朋友眼中充滿擔憂,他用手掻掻自己的光頭,豪爽地笑了笑,安慰大家說:“我沒有頭發(fā),怎么留辮子?”為了避免要留辮子的屈辱,他始終保持著光頭的形象。這個非常有骨氣的男子漢大丈夫就是明末清初廣東著名的“熱血和尚”屈大均。
冒死收葬老師的尸體
屈大均從小就隨著在廣州行醫(yī)的父親寄居在廣州西場的一戶姓邵的人家,他最初的名字就叫做邵龍。在十多歲時,他隨父親回歸原籍番禺,恢復了屈姓,改名叫做大均。
屈大均的父親對他要求很嚴,規(guī)定他每日必須讀書30頁,屈大均到了15歲那年,已經(jīng)非常善于作詩文,他和一班喜歡作詩的朋友組織了一個西園詩社,整天吟詩作對,日子過得逍遙自在。
一年后,屈大均來到廣州越秀山的一家書院,拜當時著名的學者陳邦彥為師,學習經(jīng)史典籍,希望將來通過科舉之路走入官場,為明朝政府服務。
可就在1646年的冬天,清軍攻陷了廣州城,打破了屈大均想安安心心讀書的夢想。
屈大均回到了番禺避難,他的父親語重心長地對他說:“如今清軍占領了廣州,你如果投靠清政府,是不仁不義的。你要記住,你是明朝的子民,要潔身自愛,千萬不要做對不起祖宗的事情?。 ?/p>
屈大均的臉色嚴峻,他說:“我一定記住父親的話,立志反清!”
一天,屈大均打聽到自己的老師陳邦彥已經(jīng)投筆從戎,率領反清人士在廣東高明發(fā)動起義,要反攻被清軍占領的廣州城。
屈大均馬上趕去投靠陳邦彥。陳邦彥很信任這位充滿熱情的學生,便委任只有17歲的屈大均率領一支隊伍幫助自己圍攻廣州城。但他們的反清力量有限,很快就被清軍打敗。
陳邦彥作為反清義軍的領頭人,不幸被清軍俘虜了,并被凌遲處死。逃避在外的屈大均知道老師犧牲的消息后,悄悄潛入廣州城,他流著眼淚,冒著隨時被清軍發(fā)現(xiàn)的危險,偷偷從刑場上收拾了恩師的尸骨去安葬。
在廣州屈大均看到了清軍的兇殘,看到了清軍將領的橫行,他很想像漢代的張良要刺殺秦始皇那樣與敵人同歸于盡。但一想到如果自己死了,就不能為恩師報仇雪恨,也不能保衛(wèi)岌岌可危的明朝政府。
于是屈大均趕到肇慶,向逃亡到這里的明朝永歷皇帝呈上了《中興六大典書》,為反清獻計。
熱血的政治和尚
1650年的一天,屈大均來到番禺圓崗鄉(xiāng)雷峰山的海云寺削發(fā)為僧。
當最后一縷黑發(fā)從他那個大光頭上滑落時,他對自己說:“從今天起,我就是一名佛家弟子。”
當時,清兵到處追捕屈大均,為了躲避被清軍捕殺,他才逃入佛門。僧人,只是他掩護自己的一個身份。他將自己居住的房間命名做“死庵”,就是表示自己誓死都不會臣服清朝的意思。
那時候,明朝的氣數(shù)就要盡了,反清復明是許多像屈大均這樣的熱血漢人的偉大志向,但平時是不能隨便表達這種意愿的。雖然身在佛門,屈大均卻不熱心做撞鐘念經(jīng)的佛事。他偷偷拿了一枚永歷銅錢(明朝的貨幣),用黃絲帶從中間的孔穿過去,打了個結,將這枚銅錢像裝飾品一樣掛在貼身的地方。在夜里,他常常用手掂量著這個明朝的銅錢,提醒自己:“我是明朝的人,絕對不能臣服于清朝!”
在寺里住了一段日子,屈大均便不安分了,他以僧人的身份四處活動,聯(lián)絡各地的抗清志士,企圖反清復明。
1652年,屈大均以化緣為名開始云游四海,他甚至去南京拜訪了明孝陵;又去北京,登上景山尋到了明朝崇禎皇帝吊頸自殺的那棵樹進行哭拜。
屈大均和他的反清同仁取得了一些勝利,比如與魏阱、祁班孫等人秘密聯(lián)絡反清名將鄭成功,邀請他帶兵北上抗清。后來張煌言與鄭成功合兵率軍沿長江而上,攻克了蕪湖、徽州府、寧國府,攻下三十余州縣。但在1659年,鄭成功的軍隊被清軍打敗。
隨后,屈大均輾轉各地參加反清復明的活動,但都以失敗告終。
反清復明的希望徹底破滅之后,1683年,屈大均從北方回到家鄉(xiāng)番禺。這時,屈大均追隨的永歷王朝也滅亡了。屈大均還了俗,結束了十多年不安于佛門的和尚生涯。當時清朝的統(tǒng)治者強行推行“剃發(fā)令”,身上仍有少年血氣的屈大均決心還俗也不留頭發(fā),一等到頭發(fā)變長,他就立即剪掉,始終光著腦袋。
鐵骨錚錚的詩人
1685年,屈大均來到廣州,在城南成立了三閭書院,供奉屈原的畫像。歷史上,三閭大夫屈原素來是忠君愛國的象征。一些人在清朝心在明朝的遺民自然明白屈大均建立三閭書院的用心,他們常常來這里找屈大均談詩聊天。
廣州城南靠近珠江,是個人來人往的集市。看書看得累了,屈大均就走出三閭書院,到處看看廣州的民情世態(tài)。
有一年年底,一天,屈大均在街上閑逛,忽然“轟”的一聲巨響在他身邊響起。他嚇了一跳,側頭一看,原來聲音是從路邊一間店家傳來的。他走過去一看,見一個男人用一個圓圓的鐵爐在制作炮谷。他好奇地走過去觀看,只見那男人將一些米粒放進鐵爐里,然后關上爐身上的小門,在火上燒。他不時地滾動著鐵爐,等里面的米能均勻受熱……一分來鐘后,他打開爐門,“轟”的一聲巨響,鐵爐里面的米粒彈了出來,沖進一個布袋里……
“爆谷好香??!”屈大均聞著陣陣香氣,不禁吞了一口口水,贊嘆著說。
“先生,你喜歡,可以拿點來嘗嘗!”那店家男人將一些雪白的爆谷遞給屈大均。
“唔,好吃……”屈大均邊吃邊和那男人聊了起來。
回到書院,屈大均拿出紙筆寫了起來:“廣州之俗,歲終以烈火爆開糯谷,名曰爆谷,以為煎堆心饀。煎堆者,以糯粉為大小圓,入油煎之,以祀先及饋親友者也……”
又有一次,屈大均想去郊外游玩,在書院門口他看到兩個小孩子在玩耍。一個說:“我們看誰能一刀過從蔗頭破到蔗尾!”另一個卻興奮地說:“比就比,我怕你??!”兩人就比了起來。比完賭蔗,他們又比斗柑,各人分別剝開了一個柑,比誰的柑核多……
屈大均看了,若有所思,連忙退回書院,又拿出紙筆寫了起來:“廣州兒童,有賭蔗、斗柑之戲,蔗以刀自尾至首破之,不偏一黍,又一破直至蔗首者為勝,柑以核多為勝。”
屈大均記這些筆記,是為了寫一部《廣東新語》,專門記錄廣東省的山川形勢、歷史傳說、物產(chǎn)民俗等。
有一天,大詩人王士禎從北方來到廣州,他和兩廣總督吳興祚約屈大均去飲酒。席上,王士禎笑著對屈大均說:“屈先生才如江海,聽說最近卻在寫一些記錄民間風物的筆記,浪費了你的才氣?。 ?/p>
吳興祚也說:“我讀過屈先生寫的《廣州竹枝詞》:‘洋船爭出是官商,十字門開向二洋。五絲八絲廣緞好,銀錢堆滿十三行?!@首詩是描繪現(xiàn)在廣州商貿繁榮的景象,可見清廷的管治也不錯啊。我準備上表皇上,推薦屈先生,希望屈先生能為清廷出力……”
那時,清朝統(tǒng)治中國的大局已定,曾經(jīng)和屈大均一起反清的著名詩人朱彝尊等已經(jīng)通過參加科舉而做了清朝的大官。別人怎么做,屈大均管不了,他痛恨清廷,仍然堅守氣節(jié),于是借口家有老母要照料和有些想寫的書未寫完,婉轉地拒絕了他們的薦舉。
屈大均繼續(xù)寫詩文,后來,他的作品都成為清朝的禁書。他就是用這種文人特有的方式繼續(xù)自己始終如一的反抗。
1696年,67歲的屈大均在彌留之際,對長子屈明洪說:“曾子講過,一個人要死得‘正’!”并讓兒子扶正自己的枕頭,經(jīng)過多次調整,直到屈明洪告訴他“正”了,他才甘心閉目離開了這個世界。
閱讀指導:
屈大均(1630—1696年),字翁山、介子,號萊圃,廣東番禺(今廣州番禺區(qū))人。明朝遺民,著名文學家。終生未放棄反清復明的努力。他的這種不避危難、忠貞報國的品質,反映了儒家忠君報國的傳統(tǒng)心態(tài),也代表著一代文人保家衛(wèi)國的決心與戰(zhàn)斗至死的氣節(jié),令人敬佩。作為“嶺南三大家”之一的屈大均,是偉大的愛國詩人。他的詩有屈原、李白的遺風,有著豐富的歷史內容、深厚的民族感情、沉雄悲壯的藝術風格。他的代表作有《翁山詩外》《廣東新語》等。其中,屈大均的名著《廣東新語》是至今了解廣東歷史文化的一部經(jīng)典式的教科書,影響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