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過四十不學藝”早已成為歷史,“活到老學到老”是當下老年人的普遍心態(tài)。
近日,各地老年大學紛紛迎來春季招生報名。與往年一樣,老年大學“入學難”再次成為媒體關注的焦點:哈爾濱老年人大學部分熱門課程“秒光”;德州市老年大學門前排起的“長龍”中,有人凌晨4點就過來排隊……熱火朝天的報名現(xiàn)場,很多老年人獨自前來報名,但也不乏子女陪同父母前來,甚至還有高齡老人替有事無法前來的退休子女跑腿。
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的養(yǎng)老觀念也在發(fā)生轉(zhuǎn)變,不少老年人不再單純滿足于“老有所養(yǎng)”,而是追求“老有所學”“老有所樂”。文化養(yǎng)老日益盛行,老年大學因此“一座難求”。雖然很多老年大學都想方設法增加課程、擴大招生,但仍難滿足老年人熱情高漲的“求學”需求。傳統(tǒng)的現(xiàn)場報名方式之外,多數(shù)老年大學都嘗試開展網(wǎng)絡報名、網(wǎng)絡授課等新模式,即便如此,老年大學“入學難”依然普遍存在,四川老年大學不得不為此推出了抽簽決定的方式。
面對老年大學“一座難求”的現(xiàn)狀,“社會化”不失為行之有效的解決方案:面向社會辦學,意味著企事業(yè)單位老年大學敞開校門;鼓勵社會力量參與,意味著民辦老年大學可以獲得更多政策支持和資金補貼。在發(fā)展老年教育的基礎上,有必要不斷豐富文化養(yǎng)老的形式和載體,如果老年人能有更多“老有所樂”的去處,自然能大大緩解老年大學的壓力——老年大學應成為培訓文化技能的基地,而不應成為享受文化生活的“避難所”。
(摘自《光明日報》3.1 趙志疆/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