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英濃
一、教學內(nèi)容
部編本九年級上學期第三單元第十一課《醉翁亭記》。
二、教學簡析
貫穿歐陽修《醉翁亭記》全篇的主線是“樂”字。文中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流傳至今?!白怼焙汀皹贰笔墙y(tǒng)一的,“醉”是表象,“樂”是實質(zhì),寫“醉”就是為了寫“樂”。作者寄懷山水以抒發(fā)仕途的坎坷和心中的苦悶。全篇構思精巧,條理清晰,結尾處點明主旨:“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作者借酒消愁、醉情山水,惆悵與苦悶也消融在與民同樂之中,表現(xiàn)出他隨遇而安、與民同樂的曠達情懷。
三、教學設想
《醉翁亭記》不唯寫景優(yōu)美,更主要的是它體現(xiàn)一個古代被貶官員身處逆境的平和心態(tài),與民同樂的政治襟懷,以及醉情山水、怡然自得的樂觀精神。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循序漸進,先讀懂課文,解決文言知識的問題,再理解鑒賞文章內(nèi)容,兩者彼此關照,相輔相成,以誦讀貫穿整個教學過程,以“醉”字為切入點,理解“樂”的情懷。抓住貫穿全文的主線——“樂”字,并結合時代背景和作者個人被貶的經(jīng)歷,幫助學生體會“樂”的情感,體會作者文中蘊含著的“與民同樂”的政治理想。
本文是一篇文質(zhì)兼美的散文,它突破了傳統(tǒng)的游記散文模式,融入了大量議論和抒情成分,多用駢偶句,語言簡潔流暢,委婉有致,創(chuàng)造了游記體散文新的審美意境。在教學過程中始終貫穿朗讀激情的方法,通過教師示范朗讀,學生按要求聽讀,情感品讀,引導學生欣賞短文的優(yōu)美語言,深入體會課文的情感意蘊,領會本文情景交融的藝術魅力。
此外,巧用多媒體展示教學流程、輔助課文賞讀,為學生留下明晰的學習目標和思路。
四、教學目標
1.積累常用詞的意義和用法,疏通文句,理解文意。
2.熟讀成誦,在誦讀中積累語感,加深理解。3.欣賞本文的語言風格和藝術表現(xiàn)手法。
4.了解本文的創(chuàng)作背景,體會作者游覽山水的樂趣及其與民同樂的情懷。
五、課前準備
1.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上網(wǎng)或到圖書館查找歐陽修生平的事跡資料及醉翁亭的歷史沿革、地理環(huán)境情況。
2.熟讀全文,找出自己不會讀或不理解的詞語。
六、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進入九年級的你一定已經(jīng)學過許多古代詩人的詩歌,你最喜歡哪一位詩人的詩歌?喜歡的原因是什么?學過“唐宋散文八大家”的文章嗎?“唐宋八大家”是哪八位?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唐宋八大家”之一——歐陽修的一篇美文《醉翁亭記》。
(二)明確目標
向學生出示課文的學習目標、教學重點、難點及學習要求。
(三)了解作者
1.教師簡述作者的生平事跡。
歐陽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號醉翁、六一居士,漢族,吉州永豐(今江西省吉安市永豐縣)人,北宋政治家、文學家,且在政治上負有盛名。因吉州原屬廬陵郡,以“廬陵歐陽修”自居。謚號文忠,世稱歐陽文忠公。后人又將其與韓愈、柳宗元和蘇軾合稱“千古文章四大家”。與韓愈、柳宗元、蘇軾、蘇洵、蘇轍(三蘇)王安石、曾鞏被世人稱為“唐宋散文八大家”。歐陽修是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領袖,繼承并發(fā)展了韓愈的古文理論,主張文以明道,反對“棄百事不關于心”(《答吳充秀才書》),主張文以致用,反對“舍近取遠”(《與張秀才第二書》),強調(diào)文道結合,二者并重。反對浮艷華靡的文風。其散文《朋黨論》《與高司諫書》《新五代史·伶官傳序》等政論、史論,或針砭時弊,或以古鑒今,其《醉翁亭記》《秋聲賦》等抒情散文,或寄情山水,或借景抒情,平易流暢、委婉曲折。
2.請學生說說自己搜集到與作者有關的故事。
(1)畫荻教子
北宋時期,有個杰出的文學家和史學家,叫歐陽修。文章寫得很出色,在文學上有很高的成就。他四歲那年,父親去世了,家里生活非常困難。他的母親一心想讓兒子讀書,可是,哪里有錢供他上學呢?她左思右想,決定自己教兒子。她買不起紙筆,就拿荻草稈在地上寫字,代替紙筆,教兒子認字。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畫荻教子”的故事。
(2)故事悟理
這個故事告訴了我們什么道理?你從中得到了什么啟發(fā)?請說一說與大家分享一下。
(示例:教子有方;戰(zhàn)勝困難,重視教育。啟示:在當今這么優(yōu)越的學習環(huán)境下,我們要珍惜這美好的時光,積極進取,努力拼搏,立志成材,爭取早日成長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時代接班人。)
(四)清楚背景
宋仁宗(1045年)范仲淹遭讒離職,歐陽修上書替他分辯,得罪了當權派,被貶滁州(在今安徽)知州。被貶后,他心情郁悶,經(jīng)常去滁州城西南十里的瑯琊山游玩,并與山寺中住持智仙和尚結為莫逆之交。慶歷六年,智仙建亭于瑯琊山釀泉旁,以為游息之所。歐陽修登亭“飲少輒醉”,故給它取名為“醉翁亭”,并寫下了《醉翁亭記》這篇流芳千古的美文。
(五)分析題目
這篇文章的題目告訴了我們什么信息?(學生討論發(fā)言)
(歸納:交待了描寫的地點及文章體裁;“記”是古代的一種文體,主要是記載事物,并通過記事、記物,寫景、記人來抒發(fā)作者的感情或見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六)檢查預習
1.讀準下列字音。
環(huán)滁(chú)林壑(hè)尤(yóu)美瑯琊(láng yá)也
水聲潺(chán)潺飲少輒(zhé)醉若夫
(fú)
林霏(fēi)開巖穴(xué)暝(míng)晦(huì)明變化
傴(yǔ)僂(lǚ)提攜(xié)酒洌(liè)山肴(yáo)野蔌(sù)
宴酣(hān)之樂射者中(zhòng)弈(yì)者勝
?。╣ōng)籌(chóu)交錯頹(tuí)然樹林陰翳(yì)
除了以上的字外,課文中你還有哪些字不會讀的?請你提出來。
(七)初讀課文
1.讀出疑難。學生默讀課文,找出自己不會理解的字詞。
2.讀出聲音。同位之間大聲、準確地開展朗讀比賽。
3.讀出節(jié)奏。先全班同學齊讀,然后老師選取一段指導如何讀出節(jié)奏。
4.讀出情感。全文用了21個“也“字,有的表示判斷,有的表示陳述。朗讀時要讀出相應的語氣。
5.讀出美感。先由老師范讀一段,然后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語段有感情地朗讀,然后組織同學互評。
6.推薦演讀。選出班里朗讀比較好的幾個同學一起朗讀,老師給予點評。
(八)疏通字義
4.翻譯下面句子。
(1)蔚然而深秀者,瑯琊也。(2)峰回路轉,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醉翁亭也。(3)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4)野芳發(fā)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5)樹林陰翳,鳴聲上下,游人去而禽鳥樂也。(6)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九)整體感知
1.貫串全文的主線是什么?課文中那個句子是反映這一主線的?
2.文章圍繞這一主線寫了哪幾方面內(nèi)容?
(十)研讀課文
1.學生再讀課文,完成下列表格中的表現(xiàn)手法、效果、主旨等內(nèi)容。
2.學生研討、交流。
3.小組展示。(同學之間相互修訂)
4.教師講解。
(十一)思考探究
1.課文第2、3、4段開頭的“若夫”“至于”“已而”等詞有什么作用?這三段是按照怎樣的順序來寫的?
2.本文“樂”字貫穿全文,文中都寫了哪些“樂”呢?“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表達了作者怎樣的志趣?
3.文章點明主旨的句子是哪句話?
(十二)總結深化
貫穿全文的主線是“樂”字?!白怼迸c“樂”是統(tǒng)一的,“醉”是表象,“樂”是實質(zhì),寫“醉”,正是為了寫“樂”。表現(xiàn)了“與民同樂”的境界。到全文結尾處,更用“醉能同其樂”一句將“醉”和“樂”統(tǒng)一起來,畫龍點睛般地點明全文主旨。(板書如下)
(十三)收獲感悟
通過這篇課文的學習,你從文章的內(nèi)容、手法、思想上得到了什么收獲?
(十四)積累拓展
《醉翁亭記》中的一些語句已經(jīng)演變?yōu)槌烧Z沿用至今,請你找出來,說說它們在文中的含義及在現(xiàn)代漢語中語義的變化。
(作者單位:廣東省江門市恩平年樂夫人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