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永濤
一、試驗目的
為鑒定小麥新品種的豐產(chǎn)性、穩(wěn)定性、適應性、抗逆性及其他特性,篩選適宜襄城縣種植推廣的高產(chǎn)、穩(wěn)產(chǎn)、優(yōu)質(zhì)品種,客觀評價其應用價值。
二、試驗材料
供試小麥品種(系)有泰麥733、豐德存麥5號、西農(nóng)979、鄭麥101、新麥26、濟麥20、師欒02-1、鄭麥366、鄭麥379、鄭麥119、鄭麥7698、西農(nóng)529、存麥8號、鄭麥9023、周麥32、周麥30、豐德存麥1號、西農(nóng)511、新麥28、襄豐1號、襄豐2號,共21個品種。
三、試驗設計
(一)田間設計
試驗隨機排列,大區(qū)比較,不設重復,面積360 m2。小區(qū)品種間隔0.5m,試驗地四周設保護行。
(二)試驗地條件
試驗地安排在山頭店鎮(zhèn)孫莊村,地勢平整,肥力較好,排灌方便,前茬作物為大豆,每667 m2產(chǎn)量200 kg。
(三)整地
播種前每667 m2施25 kg有機肥(N 4 :P 19 :K 8)、50 kg復合肥(N20 :P 20 :K 5),旋耕耙地后播種。
(四)播種
襄城縣由于2017年秋季陰雨連綿,播種期推遲。10月30日播種,播種量15 kg/667 m2。
四、田間管理
出苗后及時查苗補種。2018年3月10日化學除草1次,每667 m2用氯氟+苯磺隆80 mL,用自走式噴桿噴霧機噴霧防治雜草。2018年4月25日防治蚜蟲和赤霉病1次,每667 m2用氯氟+吡蟲啉50 mL。2018年5月15日防治白粉病、赤霉病、銹病、蚜蟲1次,每667 m2用氯氟+吡蟲啉+戊唑醇+咪鮮胺30 mL。
五、記載測產(chǎn)
小麥成熟前進行理論測產(chǎn),收割前在每個小區(qū)中選取4 m2進行實收測產(chǎn)。測得各個品種的產(chǎn)量及性狀見表1。
六、結果分析
通過試驗,綜合性狀表現(xiàn)好的品種有存麥8號、西農(nóng)979、周麥32;較好的品種有存麥5號、泰麥733、襄豐2號、存麥1號、新麥26、鄭麥7698、鄭麥366等。由于襄城縣2017年天氣特殊(播種期推遲,4月部分品種受凍害,5月持續(xù)降雨),對部分品種有一定影響。所以,試驗結果不代表正常年份,有待翌年繼續(xù)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