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南京外國語學校,江蘇 南京 210000)
STEM是科學(Science)、技術(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和數(shù)學(Mathematics)四個首字母的縮寫,在各國教育實踐中表明:STEM教育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創(chuàng)新意識、批判性思維、信息技術能力等未來社會必備的技能與能力,并有可能在學習者的未來生活和工作中持續(xù)發(fā)揮作用。
“升降梯”課程是美國康涅狄格科學中心向中國青少年科技輔導員協(xié)會提供的3個STEM案例之一,它巧妙地將科學、技術、工程、數(shù)學四者相融合,依據(jù)美國《新一代K-12科學教育標準》,課程內容基于現(xiàn)實情境,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與批判性思維,具有較高的實踐價值。筆者利用18課時對該課程進行實踐,現(xiàn)將課程實施情況說明如下。
“升降梯”課程內容主要包括三個部分:“問題引入““背景知識學習”“解決工程問題”,其中“背景知識學習”主要包括力、能量、簡單機械、輪軸。
(1) 關注現(xiàn)實問題,注重在真實情境中學習
該課程的“問題引入”建立在現(xiàn)實問題基礎之上,在學習之初,給學生創(chuàng)設真實問題情境,學生在真實問題解決中學習。
(2) 以學生為中心,倡導自主實踐
學生在學習“升降梯”課程時,大多通過自主實踐來建構知識,了解相關知識及其應用,教師主要起到引導、點撥的作用,學生學習任務與自主實踐活動如表1所示。
表1 學習任務與自主實踐活動
(3) 過程與結果開放
該課程對學生制作的“升降梯”結構與外觀設計沒有明確要求,學生需要做的就是根據(jù)所學的知識與給定的器材設計、制作模型,這樣可以充分發(fā)揮學生的想象力與創(chuàng)造力。對于模型的評價也是多方面的,如:穩(wěn)定性、成本、外觀設計、機械效率等,學生結合自己的設計,撰寫工程建議書,最后在班級交流、討論。
(4) 科學、技術、工程、數(shù)學有機融合
在對該課程實施之后,筆者將該課程中涉及的科學、技術、工程、數(shù)學內容整理如表2所示。
表2 科學、技術、工程、數(shù)學學習內容
該課程將科學、技術、工程、數(shù)學進行有機融合,剛開始制作時,學生需要上網(wǎng)查閱相關資料(技術),從而了解電梯的基本結構(工程)以及其中包含的物理原理(科學),最后需要將模型以設計圖的方式呈現(xiàn)出來(數(shù)學)。
筆者在南京外國語學校高一年級以選修課形式對該課程進行實踐,參加選修的學生共18人,將學生分為5組,進行了為期18課時的實踐,每次上課為兩課時,每課時40分鐘,具體實踐時間與內容如表3所示。
表3 實踐內容與課時安排
(1) 教師隨意將學生分組
“升降梯”課程以項目的形式開展,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學習與制作,這樣的安排,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交流能力,但是筆者在實踐中發(fā)現(xiàn),學生在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存在一些問題,比如:成員分工不明確、有學生無所事事等。教師在分組前應盡量了解學生,遵循“組間同質,組內異質,優(yōu)勢互補”的分組原則,為小組合作學習奠定基礎,繼而在課程上合理引導,保證該課程的有序進行。
(2) 學生隨意處理成本與穩(wěn)定性之間的關系
在學生制作升降梯模型前,教師需要講解制作升降梯模型的成本問題,即從工程角度出發(fā)考慮制作成本,從而讓學生建立起成本意識。但是從學生實際制作情況來看,很多學生片面追求低成本,導致升降梯很不穩(wěn)定,從工程角度來看,這樣的模型是極其危險的,不能成為合格的升降梯。由此可以看出,學生雖然有了成本意識,但是對于如何在成本與穩(wěn)定性之間做到合理的權衡,是許多學生容易忽略的問題。
(3) 學生不習慣繪制設計圖
在學生制作模型之前,教師應要求學生畫出模型的設計圖,但是從實踐情況來看,很多學生對于設計圖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大多數(shù)學生都是習慣于一邊做一邊調整設計圖。這與書面作業(yè)不同的是,動手制作類的調整比較麻煩,有時候需要從頭開始動手制作,這樣不僅浪費課堂時間,而且影響學生制作積極性。所以,教師在學生制作前,一定要讓學生先畫好相關設計圖,再進行制作。
在對該課程實施結束之后,結合我?!癝TEM+”課程理念,筆者認為該課程可以進行以下兩方面的拓展。
(1) 融入信息技術
“升降梯”課程中的知識對于學生來講,應該是很容易接受的,學生最終基本都可以實現(xiàn)手動升降。受“互聯(lián)網(wǎng)+”理念的啟發(fā),筆者覺得該課程可以適當加入電動機與編程內容,從而實現(xiàn)自動升降。由此將該課程與信息技術相結合,拓展該課程內容,可讓更多的學生參與進來。
(2) 融入藝術
本次課程實施最后學生做出來的升降機,雖然外形各不一樣,但是結構與色彩方面比較單調,筆者覺得該課程可以適當融入藝術元素,在學生加工制作的過程中,融入空間設計、外觀美化等內容,實現(xiàn)技術與藝術的融合,同時注重學生審美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
STEM所包含的四個要素相輔相成,在開展STEM教育時,技術和工程課程應該有與科學課程同等重要的地位。STEM教育研究者普遍意識到在實際的社會分工中從事技術和工程的人數(shù)要遠遠高于從事科學和數(shù)學的工作人數(shù),在開展STEM教育的過程中,要重新審視技術、工程課程的重要性。
我國現(xiàn)行中小學有數(shù)學課程、科學課程、技術課程,但是這些課程都主要是分科課程,而非STEM所提倡的跨學科課程。我們的科學教師對科學知識(數(shù)學、物理、化學、生物等)了解得較多,但是對于STEM教育項目中涉及的技術、工程方面的內容可能不是很熟悉,這就需要不同學科教師之間多交流,互相學習。筆者在實踐“升降梯”課程時,對科學知識比較熟悉,但是工程方面的知識就需要向相關教師請教,只有正確認識該課程中科學、技術、工程和數(shù)學之間的相互關系,教師才能更好地理解課程框架,從而實現(xiàn)課程目標。
我們現(xiàn)有的STEM項目大多來源于國外,雖然這些項目設計相對比較成熟,但其教學進度與教學內容等并不完全適用于國內。比如,在“升降梯”課程中用一節(jié)課的時間,讓學生分析靜止物體受力情況,而國內學生對該知識大多比較熟悉,所以一般不需要用這么長時間;該課程中關于“機械效率”的定義與國內物理學習的也不太一樣?;谏鲜鲈?,筆者覺得廣大科學教師應勤于思考,開發(fā)適合國內教學的STEM項目,讓更多的學生參與進來,建議可以從下面三方面進行考慮。
(1) 在現(xiàn)有的課程基礎上開發(fā)
教師可以在已有的課程基礎上,思考、分析不同知識點之間的聯(lián)系,整合其他學科相關知識,以項目的形式進行開發(fā)。
(2) 聯(lián)合校內其他學科教師進行開發(fā)
可以與校內其他學科教師討論、商量,找出不同學科之間的聯(lián)系,以此為切入點,然后思考如何進行課程設計,嘗試開發(fā)。
(3) 聯(lián)合校外社會力量進行開發(fā)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指出:要“充分調動全社會力量關心和支持教育,完善社會力量出資興辦教育的體制和政策,不斷提高社會資源對教育的投入”,以開放的教育辦學理念,聯(lián)合社會上非盈利的教育組織,充分發(fā)揮社會參與STEM教育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