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遠芳
秋日的陽光溫暖地鋪灑在黃土塬上,深深淺淺的溝壑里,樹葉紅了,一大片一片大地夾雜在青黃的灌木叢間。一叢叢的野菊花,黃燦燦的,攀爬在巖壁上。天空湛藍,藍得通透、純粹、沒有雜質。幾束白云在藍天的懷抱里,和天邊的云海遙相呼應,像懸掛的浪花。我們迎著白云浪花,穿行在一千五百多米高的崎嶇的黃土高原上,不知拐了多少個彎,在碎石鋪就的小路盡頭,一座孤零零的小院豁然出現在眼前。
聽到汽車喇叭聲音,一位身穿橘紅色工衣的石油漢子,一臉燦爛,快步從油井那邊小跑過來。他迎著我們,仿佛每個細胞都散發(fā)著歡樂。狗汪汪地叫著,尾巴不停地搖動,追著他,一同跑了過來。一只貓,在水罐那邊,有些怯生生地看著我們。
陪同的雷書記說:“他叫唐紹輝,守的這個臺子叫P76平臺,有上下兩層臺子,10口油井、3口注水井,日產油7.8噸,累計產油4.6萬多噸了。他是平臺經理,但經理、員工都是他”。雷書記又補充道:“他的歌唱得好著呢!”
唐紹輝馬上笑著說:“是呀,雷書記,但上次慶祝晚會怎么沒讓我去唱呢?”
雷書記指著我們一行人說:“這是中石化作協(xié)紅色文藝輕騎兵文學志愿者小分隊的老師們,那你給他們唱唱吧。”
“可以呀,”他一邊爽朗地回答,一邊轉身進屋,端了一盆洗凈的火紅柿子,一一塞到我們手上,說:“吃柿子,這是我昨天剛剛買回來的”。
雷書記介紹說:“在坪北開發(fā)建設20周年之際,我們和油田一起組織了一臺文藝慶祝晚會,當時節(jié)目都安排好了,沒能給你爭取到上臺表演的機會。”
唐紹輝并不介意,只是一個勁地催我們吃柿子。說還有好多,怕我們不信,指給我們看堆放在值班室走廊墻角邊的柿子,還真有一地,用厚毯子包放著。我們吃著,沿著走廊參觀他的值班室。
值班室有四間房,依次是工房、廚房、寢室和倒班同事的寢室。在他的寢室里,橫擺著一張床,床面干凈整潔,床邊的書桌上有電腦、電話,還有疊放整齊的一摞各類值班記錄本,墻上有電視。書桌下,堆放著好幾個大南瓜、大冬瓜,他說這是自己種的,隔壁廚房堆多了,搬了幾個插空放著。
我們吃著柿子,心里老想著聽他唱歌,就催他唱歌。他笑著,在電腦上調試音樂,然后走出門來,靠墻站著,卻有些不好意思地說:“雷書記,你要和我站在一起我才唱”,雷書記親和地站在他旁邊。這時門里傳出了《小白楊》優(yōu)美的旋律。伴著旋律,他亮嗓唱了起來:“一棵呀小白楊,長在哨所旁,根兒深,干兒壯,守望著北疆,微風吹吹得綠葉沙沙響羅喂,太陽照得綠葉閃銀光……”
空曠的天空下,陽光照在他的臉上,他的眼睛順著一排排油井,看向對岸的溝壑和溝壑上的白云,他的歌聲也順著油井飛到了溝壑之上,飄向了白云的方向。婀娜多姿的白云,一會飄散,一會聚攏,變幻出各種圖像,好像在為他伴舞。那一刻,我們都靜了下來,紛紛打開手機、相機拍著、錄著,生怕漏下了這歡快的瞬間。
一曲唱完,我們熱烈鼓掌,圍著唐紹輝高聲贊嘆,就像圍著一個大明星。同行的劉老師還在他的菜地邊,采來幾束扁豆花獻給他。唐紹輝愉快地接過花,說:“有人給我獻花啦,哈哈”,臉上洋溢著演出成功后的幸福。
我問他:“你在坪北多少年了?”
“11年了”,他說:“在這個臺子已經呆了8年。再過兩年,我就退休了?!彼f得輕松,我看到他的眼睛閃著真誠、樸實的光,有憧憬有期待有無奈,我的眼淚不覺流了出來,哽咽著說不出話來,他走下臺階,輕輕拍著我的肩膀安慰說:“其實我是個快樂的人!”
我是個淚點很高的人,但那一刻我確實被感動了。那么多的春夏秋冬,那么多的夜晚白天,在這個3000平米的院子里,他帶著一只貓一條狗,在每一口井邊轉悠,和每一口井說話,記下它們的成長歷程。他熟悉井口的盤根就像熟悉自己的眼睛,他擦拭每一臺設備就像撫摸自己的孩子。三池(雨水池、污油池、垃圾焚燒池)兩溝(排水溝、導油槽)沒有一根多余的雜草,也沒有一滴廢棄的油污。每天,除了看井護井錄井資料,他還要走出院外,在兩公里長、有樹林灌木野花茅草的山路上,來回巡線,檢查管線有無漏泄,像個虔誠的苦行僧。所有這些,他要有多大的心理承受能力,才能挑戰(zhàn)這孤單和寂寞。
巡線的路上,他的歌聲為他壯膽,也為孤寂的生活帶來歡樂和亮色。尤其是冬天的夜晚,頭頂的星星也能聽懂他的歌聲和心聲。
如果說唐紹輝帶給我的是深深的感動,那在P17平臺見到楊志宏,除了感動,更多的是敬佩。
2004年1月,楊志宏轉崗來到坪北,一直駐守在P74平臺。P74平臺開發(fā)較早,設備、管線大多使用年數長,管理難度大。他忙完日常的采油工作,就圍著抽油機上下查看,擦拭敲打。他管理的油井,由于型號、生產廠家不同,使用皮帶型號繁多,同時使用的舊皮帶磨損,型號標志模糊不清,更換時混淆出錯,增加工作量不說,還加大庫存。他反復琢磨,繪圖研究,獨自實驗,經過多次調試改造,提出了電機滑軌距離建議。此建議被采納后,原來的五種規(guī)格型號降為兩種,每年為平臺降本近三萬元。
來坪北前,楊志宏是油田一個單位的安全員,到坪北后,當了一名平臺采油工。一切從頭開始,他慢慢適應孤寂的工作環(huán)境后,就找來《采油工》《抽油機故障判斷和處理》等專業(yè)書籍,潛下心來學習。有大班人員來平臺干活,他就主動當幫手,請教,不到半年,通過了采油初級工考試。一起轉崗來的同事對他說:“你都是40多歲的人,拿個初級證得了?!彼f:“這才剛開始呢?!彼纸鑱聿捎图寄艿燃墪?、培訓資料30多本,寫下學習筆記十多萬字。今年8月圓夢成功,成為一名采油高級技師,是經理部培養(yǎng)的第一個高級技師。他管理的油井,有的連續(xù)超過五年免作業(yè),免修期保持全區(qū)第一,連續(xù)八年被經理部評為“優(yōu)秀平臺小經理”。管理P74平臺13年,平平安安的,沒出過一點事,特別讓人放心。
今年3月,經理部進行平臺信息化試點,他作為最佳人選被點將到了P17平臺。這個試點是將P17、P18、P86、P90四個平臺井場五人管理的模式,實行信息化、規(guī)范化改造后,由一人管理。在緊張的改造過程中,時間緊、工作量大,壓力也大,他和專班人員一起天天連軸轉,僅用三個月時間,就梳理清楚。目前,這個平臺管理23口油井,有加熱爐4臺,熱水循環(huán)泵3臺,輸油泵2臺??傎Y產5000多萬元,全由他一人負責,徹底轉變了傳統(tǒng)的生產管理方式,變死看硬守為信息監(jiān)控,改普遍撒網為精確指揮,形成了“電子巡井、中心值守、人機聯動、快速響應”的機制,實現了實時巡查、實時監(jiān)控、及時掌控生產狀況。
我曾參與過坪北信息化建設的調研工作,深知這種管理模式,是坪北信息化建設的方向,但要全面建立起來,還需有一個探索、成長的過程,尤其對人員素質要求高。不僅要適應這種溝壑深處無人煙的環(huán)境,還要有強烈的責任心和扎實的工作技能,楊志宏成為了坪北信息化值守第一人,帶頭吃螃蟹。這些年,雖然孤獨、寂寞時時纏繞著他,但他苦中尋樂,苦中找樂,讀書、寫詩,思考工作,提合理化建議58條,平臺小改小革21項,均被經理部采納并應用到生產實際之中,節(jié)支創(chuàng)效130多萬元。他把對親人的思念,記在心里,寫在筆端,近年來發(fā)表作品100多篇,獲獎論文11篇。一首《平臺夜思》讓我們看到了他的心路軌跡。
平臺靜廊苑,
窗外月幽幽。
香茗燈影下,
忙里偷閑讀。
一點相思萬縷溫馨,
影影綽綽心未休,
靜坐桌前久。
天涯客 離別后,
望穿秋水羅衣袖。
昨夜西風又卷簾,
茫茫云煙寄情瘦。
汗浸情傾黃土地,
回首 回首,
人棲山巒又一秋。
坪北是中石化和中石油唯一合作開發(fā)的油田,有64平方公里的勘探區(qū)域。在這片溝壑縱橫的黃土地上,散落著大大小小的平臺140多個,有200人常年堅守在這些臺子上。楊志宏、唐紹輝只是他們中的普通一員。
在這里,他們一呆就是十年十幾年,他們遠離親人,更難得關照親人們的生活。一個人,學會了洗衣做飯,學會了開荒種菜,也學會了排遣寂寞。一日三餐,與狗相伴。唐紹輝用音樂撫慰心靈,楊志宏用詩歌記錄孤單,他們學會把寂寞嚼碎,填進詞里,譜曲唱頌。他們把寂寞變成一首歌,用他們雄渾的聲音和赤子情懷,把這首歌唱給黃土地,唱給石油,唱給祖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