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吉全
說來很巧,做起來才難。張小春的雷鋒緣即將邁入第30個年頭。
1991年9月,44歲的石家莊殘疾教師張小春調(diào)到本市元北路小學任副教導
主任。元北路小學剛從村辦小學改為公辦小學沒幾年,底子薄,學校除了一年前剛建成的教學樓,連個大門都沒有,綜合排名全學區(qū)倒數(shù)第一。
當時,正趕上石家莊市教委啟動“創(chuàng)建優(yōu)美校園”評比活動,橋東區(qū)教育局正在大力推進特色教育,元北路小學也在開展“學雷鋒、學賴寧”特色教育。
如何把三者結(jié)合起來,給學校來一個整體的改觀?主管教育和少先隊工作的張小春得拿個主意。
張小春10歲那年患過骨髓炎,左側(cè)胯骨不能打彎,走路一拐一拐。從小求醫(yī)時得到過別人大恩的他,19歲那年靠自強奮斗當上了老師,一路走來,始終心懷感恩。當時,社會上出現(xiàn)了一些諸如“雷鋒精神過時了”“雷鋒的觀念是陳腐的”等思潮,張小春堅定地認為,熱心助人的雷鋒精神不能丟,應該大力弘揚。想到這些,他只用1周時間,就寫出了《學習雷鋒精神 創(chuàng)建文明校園特色教育實施方案》,鮮明地提出了“讓校園處處皆雷鋒”“讓雷鋒在學校落下長期戶口”的構(gòu)想。時任校長李嘉振非常支持,當即同意了這個方案,并在全校實施。
這個看似每個學校都在搞的活動,在張小春的指導下變成了日常工作,并非僅在學雷鋒日活動。為營造校園處處皆雷鋒的氛圍,張小春買來纖維板、水粉筆墨等材料,在校園里登高爬墻,畫雷鋒像、做雷鋒展牌、布置雷鋒故事展室……把校園打扮得既美麗又別具特色,當年學校就捧回了全市僅有3個的“優(yōu)美校園金獎”獎牌。
為使孩子們見到一個活生生的雷鋒形象,1992年春節(jié)后,張小春冒著嚴寒,坐著長途車到保定曲陽山區(qū),訂制了一尊《雷鋒》雕像,并在當年3月5日將雕像豎立在了校園門口。直到現(xiàn)在,每天早上,孩子們進校園時,第一件事就是向“雷鋒叔叔”敬禮。
工作中,張小春先后設(shè)計組織了“用行動續(xù)寫《雷鋒日記》”“紅領(lǐng)巾千里尋訪雷鋒魂”“爭做身邊特長‘小雷鋒”等一系列創(chuàng)新活動。學校各方面全面發(fā)展,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1994年,石家莊元北路小學被團市委命名為“雷鋒大隊”。1996年5月,又被市教委命名為石家莊市雷鋒小學。
時至今日,經(jīng)過幾代全校師生共同努力,石家莊市雷鋒小學已成為當?shù)剡h近聞名的一所好學校。
1996年年底,張小春從雷鋒小學副校長崗位上調(diào)到橋東區(qū)教育局擔任教育科科長。他人雖然離開了雷鋒小學,但始終一如既往地關(guān)注著雷鋒小學、關(guān)注著雷鋒精神的傳播。
1998年,雷鋒小學的校領(lǐng)導找到張小春,討教雷鋒特色教育如何創(chuàng)新。張小春想到了一個點:用藝術(shù)的方法來感染孩子。他找到老朋友岳延福共同創(chuàng)作,幾經(jīng)修改,一組5首的雷鋒小學校歌《雷鋒組歌》誕生了,其中有《雷鋒像前敬個禮》《千里尋訪雷鋒魂》……歌詞內(nèi)容全來自發(fā)生在本校一日生活和孩子們中間的故事,用身邊人、身邊事進行自我教育,故事可信,孩子愛學,歌曲一下子火了。
2002年,張小春和學校領(lǐng)導一起研究如何讓學雷鋒走進課堂,延續(xù)用身邊人身邊事自我教育的原則,編寫了高、中、低年級三冊學雷鋒的校本教材。
2008年,他又配合現(xiàn)任校長賈會琴,以本?!吧磉呅±卒h”故事為原型,策劃了系列校園電視劇《身邊小雷鋒》,獲得了“全國和諧校園電視短劇大家演”展示評比二等獎。孩子們在本校老師的指導下自導自拍自演,老師和家長共同參與。有家長感慨地說,孩子參演之后,原先自閉的性格變得開朗陽光起來,這種受益是終生的。
2011年,在雷鋒小學命名15周年慶?;顒由?,他看到昔日的“小雷鋒”們長大成才,在社會不同崗位愛崗敬業(yè),傳遞雷鋒精神,又倡議成立了“雷鋒傳人同學會”,并創(chuàng)辦了講述長大的“小雷鋒”共同學雷鋒的《螺絲釘》報,請“知心姐姐”盧勤題寫了刊頭。眨眼間,這份宣揚兩代雷鋒人接力學雷鋒的小報已經(jīng)堅持了8年。
張小春的雷鋒情緣并不局限在石家莊市雷鋒小學。一段令人稱奇的故事是他開啟了石家莊市輔導員與新疆少先隊輔導員的手拉手序幕。
1986年,張小春收到一封來自新疆的信件。遠在庫爾勒第一小學的回族教師、大隊輔導員蘇秀敏,看了一篇《輔導員》雜志刊發(fā)的關(guān)于少先隊輔導員張小春的報道,深受啟發(fā),提筆給張小春寫了一封拜師求教信。很快,蘇秀敏就驚喜地收到了張小春的回信。
從此之后,兩人開始了近30年的通信。在2人的相互學習、相互啟發(fā)下,蘇秀敏在學校成立了“紅領(lǐng)巾廣播站”,創(chuàng)辦了《火炬報》,開辟了少先隊大隊室,健全了小干部隊伍,完善了基礎(chǔ)陣地建設(shè)。一個個深受師生歡迎的隊活動,有聲有色地開展起來,蘇秀敏所在的少先大隊也被評為“全國紅旗大隊”。
轉(zhuǎn)眼10年過去,1996年,2人雙雙成長為學校的副校長。1996年六一兒童節(jié),張小春和蘇秀敏雙雙被團中央、全國少工委等部門評為全國“手拉手”優(yōu)秀輔導員,并在中南海懷仁堂受到胡錦濤等黨和國家領(lǐng)導人的接見。在北京,通信10年之久的2人才第一次見面。有趣的是,這之前蘇秀敏一直以為張小春是位女老師,差點鬧了個對面相逢不相識的笑話。
2009年,蘇秀敏退休之后,張小春叮囑她:你是從少先隊成長起來的,退休不要忘本,還要為少先隊發(fā)揮余熱。蘇秀敏牢記這句話,相繼被市團委、少工委聘為輔導員講師團講師、名譽總輔導員。通過蘇秀敏,庫爾勒的輔導員也都知道了張小春的名字,2010年6月,張小春應邀前往庫爾勒,他走訪了4所學校,舉辦講座,組織輔導員素質(zhì)大賽。他的到來成了庫爾勒的新聞,帶動了少先隊工作的突飛猛進。
在2人的穿針引線下,石家莊和庫爾勒兩地的輔導員之間“手拉手”已經(jīng)發(fā)展到了目前幾十對輔導員、8所學校的互動。
2007年,張小春從石家莊橋東區(qū)教育局教育科科長、局長助理崗位上退休。作為河北省少兒教育專家,即使已經(jīng)退休,向他求教的人依然不斷。他拖著殘疾的左腿,去各地開會、作報告、搞策劃、搞研究,足跡踏遍河北省乃至新疆、河南、江蘇、陜西等地。
工作帶來的成績,讓他3次受到黨和國家領(lǐng)導人的接見。2005年第五次全國少代會在北京召開,在人民大會堂,張小春再次見到了胡錦濤等國家領(lǐng)導人。張小春激動地對胡錦濤說:“我是第2次和您握手了?!焙\濤饒有興趣地問他,“第1次是什么時候?”張小春回答: “19 9 6年6月1日……”沒等張小春說完,胡錦濤馬上笑著說:“是在中南海懷仁堂吧?”
2015年6月的全國第七次少代會上,張小春作為特邀代表也去了。此時的張小春,不僅是全國優(yōu)秀輔導員,而且在2009年成為“全國少先隊工作突出貢獻”榮譽獲得者,這是少先隊工作的最高榮譽稱號。所以,有幸在習總書記接見時坐在第一排,與總書記近距離握手交談。這一殊榮更讓他激動萬分,終生難忘。
2015年,河北少工委、團市委分別為張小春頒發(fā)了“少先隊名師工作室”牌匾。第二年全國少工委也頒發(fā)了“張小春少先隊名師工作室”牌匾。這3塊“名師工作室”牌匾,讓他更受激勵,張小春借用一句蕭伯納的名言道出了自己的心跡:“人生不是一支短短的蠟燭,而是我們暫時拿著的火炬,我們一定要把它燃得十分光明燦爛,然后交給下一代。”
現(xiàn)如今,已經(jīng)73歲的張小春依然將雷鋒精神的火炬高高舉在手中。退休多年的他成了許多校長和老師心中的雷鋒教育“規(guī)劃師”和“策劃師”。盡管出差少了,但通過電話、網(wǎng)絡(luò)照樣出謀劃策,老年生活變得不是“特別忙”,而是忙得“不可開交”。從最初的石家莊本市到后來的河北省,再到現(xiàn)在的省外,張小春將學雷鋒的星星之火傳遞到了越來越多的學校師生手中。
幼年喪母,中年喪父,老年喪妻,腿部殘疾,看似人生的不幸都讓他趕上了。但心懷感恩之心的張小春在傳播雷鋒精神的過程中,也用奮斗改變了自身的命運,先后收獲了全國、省市各種榮譽,成為“獲獎專業(yè)戶”,主編出版了50余部教育類書籍。用他自己的話說,“學雷鋒人人受益,我也是學雷鋒最大的受益者?!?/p>
有首歌詞寫道:“每個人心里一畝田,用它來種什么?種桃種李種春風?!睆埿〈?,不正是那個播種春風的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