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廷昌 王浩斌
[摘 要]實踐性既是馬克思主義的鮮明特征之一,也是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之前一切舊哲學劃清界限而保持自身“革命屬性”的分水嶺。劉少奇以馬克思主義的科學實踐觀為指導,結合中國革命時期的黨建黨史現實,撰寫成《論共產黨員的修養(yǎng)》經典著作。《論共產黨員的修養(yǎng)》中關于共產黨員修養(yǎng)的思想理論蘊含著深刻的實踐向度:共產黨員修養(yǎng)必要性的實踐向度;共產黨員修養(yǎng)標準的實踐向度;共產黨員修養(yǎng)方法的實踐向度。全面梳理與深入研究劉少奇關于共產黨員修養(yǎng)思想實踐性的現實意義主要體現在:新時代共產黨員必須堅持理論和實踐的有機統(tǒng)一與良性互動,必須堅持在人民群眾的偉大實踐中進行黨性修養(yǎng),必須堅持在實現中國夢的過程中深刻認識馬克思主義的科學實踐觀。
[關鍵詞]劉少奇;共產黨員修養(yǎng)思想;實踐向度;《論共產黨員的修養(yǎng)》
作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生成的邏輯起點的實踐,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核心范疇,可以說,它是整個馬克思主義哲學實現哲學史歷史性轉變的理論基石。劉少奇以馬克思主義的科學實踐觀為指導,結合中國革命時期的黨建黨史現實,在極其惡劣的革命斗爭實踐中不斷總結經驗,撰寫成《論共產黨員的修養(yǎng)》(以下簡稱《論修養(yǎng)》)思想建黨經典著作。《論修養(yǎng)》中關于共產黨員修養(yǎng)的思想理論蘊含著深刻的實踐向度,主要體現為共產黨員修養(yǎng)必要性的實踐向度、修養(yǎng)標準的實踐向度以及修養(yǎng)方法的實踐向度。全面梳理與重新研讀《論修養(yǎng)》中劉少奇關于共產黨員修養(yǎng)思想的實踐向度,對于加強與提升新時代中國共產黨黨員的黨性修養(yǎng)無疑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一、劉少奇共產黨員修養(yǎng)思想的馬克思主義實踐觀向度
在《論修養(yǎng)》中,由于劉少奇堅持以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為指導,緊密結合當時中國的黨建現實去充分論述了共產黨員進行修養(yǎng)的必要性、系統(tǒng)性和有效路徑,因此使得整個《論修養(yǎng)》的主要內容都蘊含著強烈的實踐性。深入分析與研究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觀,對于深入領會劉少奇關于共產黨員修養(yǎng)的思想,無疑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眾所周知,馬克思主義是建立在實踐基礎之上的理論創(chuàng)新,無論是指導實踐的理論還是實踐創(chuàng)新的理論都蘊含著強烈的實踐指涉性,因為實踐在縱向層面上既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生成的歷史邏輯起點,同時從橫向上又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生成的理論邏輯起點。
(一)實踐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生成的歷史邏輯起點
眾所周知,19世紀的歐洲處在工業(yè)蓬勃發(fā)展的歷史時期。工人階級成為獨立的政治力量與資產階級相互抗衡,這與機器大工業(yè)或者說社會化大生產的不斷發(fā)展有著密切的關聯性。社會化大生產的進一步發(fā)展促使工人共產主義思想的覺悟進一步提升,從而迫使整個社會“分裂為兩大相互直接對立的階級: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1]。由于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不斷運演,資本主義社會的主要矛盾逐漸呈現為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之間的尖銳對立。兩個階級由于互相之間的“尖銳對立”而引發(fā)的斗爭成為推動資本主義社會發(fā)展的直接動力。這種“尖銳對立”引發(fā)的斗爭,使無產階級經歷了從“盲目性”斗爭到“目的性”斗爭的過程,從斗爭不成熟到斗爭成熟的過程。無產階級斗爭成熟的標志是19世紀掀起的歐洲最著名的三大工人運動:1831年至1834年,法國里昂工人先后兩次舉行武裝起義,標志著法國工人開始走上獨立政治運動的道路,由此拉開了工人運動史上的新序幕;1836年至1848年,英國先后發(fā)生了三次“人民憲章”運動。憲章運動的爆發(fā)標志著英國無產階級開始作為一支獨立的政治力量開啟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1848年,德國西里西亞紡織工人發(fā)動了劃時代的起義。起義中“消滅私有制”主張的提出,標志著工人已經形成了自覺的對無產階級本質屬性的自我意識,即認識到了自己的歷史使命。然而,由于資產階級強大的暴力鎮(zhèn)壓以及無產階級自身的局限性,這三大工人運動最終都相繼失敗了。但同時,這又恰恰表明了在強大的資產階級統(tǒng)治力量的面前,作為新生政治力量的無產階級,就迫切需要一種能夠反映自身主張、代表自身利益的新的革命理論作為其革命斗爭的指導思想。這就在根本上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生成奠定了深厚的客觀歷史條件和時代條件。正如馬克思指出:“一切劃時代的體系的真正的內容都是由于產生這些體系的那個時期的需要而形成起來的。”[2]恩格斯也指出,馬克思首先是一個革命家,他帶領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相抗衡的革命實踐活動“第一次使現代無產階級意識到自身的地位和需要,意識到自身解放的條件”[3]。也就是說,馬克思主義哲學就是在無產階級的解放斗爭的政治實踐和現實需要中創(chuàng)立起來的,其直接的現實基礎就是無產階級的革命運動。由此可知,工人階級的革命實踐無疑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生成的歷史邏輯起點,實踐范疇充分凸顯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生成的基本特征,而這也正是劉少奇關于共產黨員修養(yǎng)思想的哲學依據,從歷史發(fā)展的縱向層面充分展現了其思想形成的基礎就是中國的革命實踐。
(二)實踐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生成的理論邏輯起點
馬克思主義哲學由于具有科學的實踐性而成為無產階級的科學世界觀和科學方法論。眾所周知,作為一種科學的理論,它在內容與形式的層面上都必須是理論化和系統(tǒng)化、概念之間具有內在關聯性的知識體系。建構科學的理論必須遵循基本的建構邏輯原則,否則就不能形成完整的理論體系。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建構主要遵循的就是研究方法與敘述方法相統(tǒng)一的理論建構邏輯原則。根據馬克思一生從事革命活動和理論著述的實踐活動,可以知道,研究方法與敘述方法相統(tǒng)一的方法是馬克思進行理論研究和理論闡述所采用的最基本的方法。所謂研究方法與敘述方法相統(tǒng)一的方法,就是在搜索、整理和分析大量的現實感性材料的基礎上,“借助于科學的抽象,使直接的感性材料上升為經過加工的思想材料,形成特定概念、范疇、理論觀點;然后,再通過構建框架結構、使用語言文字等方式表達出來”[4]。馬克思主義哲學正是以實踐為理論生成的邏輯起點,運用研究方法和敘述方法相統(tǒng)一的建構邏輯原則建立起來的。馬克思主義創(chuàng)始人運用研究方法和敘述方法相統(tǒng)一的方法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從“當前的國民經濟的事實出發(fā)”,通過對資產階級國民經濟學的批判性考察和對資本主義剝削實質的揭露,深刻地闡明了物質生產勞動這一最主要、最基本的實踐活動;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以“革命的”“實踐批判的”活動為立論基礎,把科學的實踐觀作為新哲學創(chuàng)立的邏輯起點并貫穿于整個新哲學體系的始終,科學地闡述了實踐在認識論中的重要地位,充分地論證了人類和人類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觀點,創(chuàng)造性地揭示了實踐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決定作用;在《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將“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及其“活動”作為考察“全部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前提”,指出“感性世界絕不是某種開天辟地以來就直接存在的、始終如一的東西,而是工業(yè)和社會狀況的產物,是歷史的產物,是世世代代活動的結果”[5];在《共產黨宣言》中則以“社會歷史都是階級斗爭的歷史”為邏輯起點,它“以天才的透徹的鮮明的筆調敘述了新的世界觀,即包括社會生活在內的徹底的唯物主義”[6];在《資本論》中則“從分析商品開始”,最終創(chuàng)立了剩余價值理論。由此可知,這些馬克思主義創(chuàng)始人的經典文本著作,都是在實踐的基礎上撰寫出來的,它們是研究方法和敘述方法統(tǒng)一起來的理論體系,這深刻表明,實踐無疑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生成的理論邏輯起點,同時,也深刻表明了劉少奇《論修養(yǎng)》理論邏輯生成的起點無疑就是中國革命的實踐。
二、實踐視野下劉少奇共產黨員修養(yǎng)思想的科學內涵
劉少奇在馬克思主義科學實踐觀的指導下,全面論述了共產黨員為什么要修養(yǎng)、修養(yǎng)的標準是什么以及如何修養(yǎng)的問題等,形成了其共產黨員修養(yǎng)思想的科學內涵,充分展現了《論修養(yǎng)》中黨員修養(yǎng)思想所蘊含著的強烈的實踐指涉性。
(一)共產黨員修養(yǎng)必要性的實踐向度
首先,共產黨員修養(yǎng)是人類社會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實踐性的客觀要求。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中指出,自從原始社會解體以來的全部歷史,都是“被剝削階級和剝削階級之間、被統(tǒng)治階級和統(tǒng)治階級之間斗爭的歷史”[7]。這表明,斗爭實踐是人類社會發(fā)展的客觀要求,即人們?yōu)榱四軌蛏?,“就必須和自然界進行斗爭”[8],以獲得維持生活的物質資料。劉少奇認為,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著人們的思想意識,不同的思想意識反映著不同的階級地位與階級利益,這些根本層次上的利益分劃與差距,促使它們“進行著不斷的階級斗爭”[9]。這樣,人們就通過與自然界的斗爭實踐和階級斗爭的實踐,不斷地“改造自然界,改造社會,同時也改造著人們自己”[10]。劉少奇指出:“我們應該把自己看作是需要而且可能改造的。”[11]并且強調,要求共產黨員在社會斗爭的實踐中改造自己,并“不是侮辱自己,而是社會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的要求”[12]。因此,人類社會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的實踐性在客觀上就要求共產黨員要自覺地經受長期的社會革命斗爭,并在這種斗爭實踐中“拋掉自己身上的一切陳舊的骯臟東西”[13],進而實現社會的改造與自我的改造。
其次,共產黨員修養(yǎng)是共產黨歷史使命實踐性的客觀要求。共產黨的歷史使命就是領導無產階級和最廣大人民群眾,運用階級斗爭的手段去鏟除阻礙生產力發(fā)展的私有制制度,進而解放全人類及實現共產主義。由此可知,共產主義是實踐的,也就是說,它必須通過革命實踐才能實現,即“對實踐的唯物主義者即共產主義者來說,全部問題都在于使現存世界革命化,實際地反對并改變現存的事物”[14]。劉少奇指出,近代史上最先進的革命者毫無疑問就是中國共產黨,他們是“改造社會、改造世界的現代擔當者和推動者”[15]。這表明,在實現歷史使命的過程中,共產黨員是“不斷同反革命的斗爭中去改造社會,改造世界,同時改造自己的”[16],也就是說,共產黨員在同反革命的斗爭實踐中“求得自己的進步,提高自己革命的品質和能力”[17],并在長期的革命實踐中“真正深刻地認識敵人,認識自己,認識社會發(fā)展和革命斗爭的規(guī)律性”[18],使自己由一個“幼稚的革命者”轉變成一個“掌握革命規(guī)律的革命家”。因此,共產黨員必須進行修養(yǎng)是共產黨歷史使命實踐性的客觀要求。
最后,共產黨員修養(yǎng)是無產階級革命品質實踐性的客觀要求。純潔性和先進性是無產階級的革命品質,要保持這種純潔性和先進性,除了在思想上進行修養(yǎng)以外,更重要的是在長期嚴酷的革命斗爭的實踐中去不斷鍛煉自己,“加緊自己的修養(yǎng),提高自己的思想能力”[19],以時刻保持自己對新鮮事物的知覺,這樣“才能使自己變成品質優(yōu)良、政治堅定的革命家”[20]。劉少奇指出,無產階級的革命,本質上就是徹底消滅一切剝削、壓迫和階級的革命,而共產黨就是這種革命斗爭實踐的組織者和發(fā)起者,因此它“能夠使革命進行到底,從人類社會中最后消滅一切剝削,清除一切腐化、墮落的現象”[21]。因此,劉少奇強調,我們不但要在艱苦環(huán)境、惡劣環(huán)境的革命實踐中鍛煉自己,更應該在順利環(huán)境、勝利環(huán)境的革命實踐中鍛煉自己,永遠牢記并踐行艱苦奮斗的工作作風,以“始終保持自己純潔的無產階級的革命品質,而不蹈歷代革命者在成功時的覆轍”[22]。故而,共產黨員的修養(yǎng)是無產階級革命品質實踐性的客觀要求。
(二)共產黨員修養(yǎng)標準的實踐向度
分析證實,實踐既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歷史生成邏輯起點,同時也是其理論生成的邏輯起點,也就是說,馬克思主義根源于實踐又指導實踐且接受其檢驗,并隨著實踐的發(fā)展而不斷發(fā)展。劉少奇具有深厚的馬克思主義素養(yǎng)與馬克思主義理論功底,極其注重實踐對于理論的檢驗作用,認為,對于共產黨員修養(yǎng)的標準問題,并不是一個束之高閣的“經院式”研討的問題,而是一個實踐的問題。因此,劉少奇關于共產黨員修養(yǎng)的標準也蘊含著強烈的實踐指涉性。
共產黨員修養(yǎng)的標準,根據劉少奇在《論修養(yǎng)》中的論述,就是“做馬克思和列寧的好學生”[23],在工作、生活和學習的實踐中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創(chuàng)始人一生之中的思想理論、偉大事業(yè)和崇高品質“作為我們鍛煉和修養(yǎng)的模范”[24]。劉少奇借用恩格斯對馬克思的描述,指出,“馬克思首先是一個革命家。以某種方式參加推翻資本主義社會及其所建立的國家制度事業(yè)……這實際上就是他畢生的使命”[25]。同時,劉少奇又借用斯大林對列寧的描述,指出,堅決去反對和戰(zhàn)勝國內外的敵人,去建設新生活、新風俗和新文化,把小事情認認真真做好、做大、做強,這就是“伊利奇的重要遺訓之一”[26]。這些重要論述表明,共產黨員學習馬克思和列寧的思想和品質,必須在斗爭的實踐中進行,唯有在斗爭實踐中進行學習,才能把其先進性和純潔性在無產階級中體現出來,否則,脫離了實踐的革命鍛煉與修養(yǎng),就會成為古代許多人那樣唯心主義的修養(yǎng)方式,古人們“以為只要保持他們抽象的‘善良之心’,就可以改變現實,改變社會和改變自己”[27],事實上,古人這種所謂的修養(yǎng)是唯心且不符合實際的,作為革命的唯物主義者,“我們的修養(yǎng)不能脫離人民群眾的革命實踐”[28]。劉少奇指出,要想成為馬克思和列寧這樣的政治家,必須“始終站在無產階級先鋒戰(zhàn)士的崗位……始終不脫離當前無產階級和一切勞動群眾的偉大而深刻的革命運動”[29]。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本身根源于實踐,他們的理論不僅僅是對現存世界進行解釋,更為重要的是對現存世界的改造,因此,共產黨員的修養(yǎng)要“掌握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和方法,在工作和斗爭中培養(yǎng)馬克思和列寧那樣的作風”[30],以不斷提高自己的革命品質。此外,劉少奇還從實踐的視角論述了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創(chuàng)始人的品質及其思想的態(tài)度問題,指出,有一種人讀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經典著作并能夠背誦這些書籍中的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和結論,就自滿驕傲地把自己當作所謂“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者,然而,這些人絕不是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者,他們只是極其“本本”地或者說極其機械地學習到馬克思列寧主義的詞句,并不能學習到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精神實質,因為他們只是教條式地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脫離了實踐,“不能把這些書籍中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原理和結論當作行動的指南,運用到活生生的具體實際問題上去”[31]。劉少奇強調,這些人脫離實踐的教條式、機械式地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并非真心實意地為共產主義的實現而斗爭,而“是黨內的投機分子,共產主義運動中的蟊賊”[32],他們最后都會被我們黨和廣大群眾所反對、揭穿和拋棄。那么,什么是真正的馬克思列寧主義者呢?劉少奇指出,真正的馬克思列寧主義者,他們“在革命斗爭中認真地去進行自我修養(yǎng),去檢查自己處事、處人、處己是否合于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精神”[33],他們熟讀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經典著作,但同時,他們“又著重調查和分析活生生的現實,研究自己所處的時代和本國無產階級所處的各方面情勢的特點”[34],將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本國的革命實踐有機結合起來,運用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本原理“活潑地去指導一切的革命斗爭,改造現實,同時改造他們自己”[35]。劉少奇強調,只有用這種態(tài)度即堅持在實踐中學習其理論及其精神,才能使自己轉變成“馬克思列寧式的、無產階級的、共產主義的革命家”[36]。
由此可知,劉少奇論述的共產黨員修養(yǎng)的標準,就是緊密結合實踐去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及其創(chuàng)始人的革命品質,即是說,無論是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思想理論還是學習其一生的言行與品質,都必須在革命斗爭的實踐中去學習,在群眾的生活實踐中去修養(yǎng),用實踐來檢驗共產黨員的修養(yǎng)是否符合馬克思列寧主義。故而,劉少奇共產黨員修養(yǎng)的標準蘊含著強烈的實踐性。
(三)共產黨員修養(yǎng)方法的實踐向度
在《論修養(yǎng)》中,劉少奇提出的共產黨員的修養(yǎng)內容主要包括:馬克思列寧主義科學世界觀和科學方法論的修養(yǎng),無產階級革命戰(zhàn)略戰(zhàn)術及其思想道德的修養(yǎng),黨章黨規(guī)、黨內批評和自我批評的修養(yǎng),工作作風的修養(yǎng)以及各種科學知識的修養(yǎng)等。共產黨員的這些修養(yǎng)都必須“在無產階級和一切群眾的長期而偉大的革命斗爭中進行各方面的修養(yǎng)”[37]。
在人民群眾的革命實踐中進行修養(yǎng),是共產黨員黨性修養(yǎng)的基本方法。劉少奇認為,曾子的“吾日三省吾身”屬于唯心式的自我反省,《詩經》中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屬于脫離現實的互相批評,即是說,這些古人的修養(yǎng)方法或者說路徑片面地夸大了主觀的作用,因而“大都是唯心的、形式的、抽象的、脫離社會實踐的東西”[38],而我們作為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堅定信仰者,或者說,我們是革命的唯物主義者,因此“我們的修養(yǎng)不能脫離人民群眾的革命實踐”[39]。共產黨是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或者說無產階級的先鋒隊,其目標就是消滅阻礙生產力發(fā)展的私有制,進而實現共產主義,解放全人類。因此,對于我們而言,最重要的“是無論怎樣都不能脫離當前的人民群眾的革命斗爭”[40],我們必須做到“結合這種斗爭去總結、學習和運用歷史上的革命經驗”[41]。對此,劉少奇從三個方面作了更進一步的闡釋,指出,共產黨員在革命的實踐中修養(yǎng)和鍛煉的唯一目的就是“為了人民,為了革命的實踐”[42];共產黨員要虛心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科學世界觀和科學方法論,學習他們高貴的無產階級品質,同時最為重要的就是把這些科學世界觀、方法論以及崇高品質體現并“運用到自己的實踐中去,運用到自己的生活、言行、行動和工作中去”[43],在實踐中把自己思想意識中的錯誤東西徹底地予以剔除和清洗,以不斷增強自己無產階級或者說共產主義的意識及品質;共產黨員要傾聽且接受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意見和批評,并“仔細地研究生活中、工作中的實際問題,細心地總結工作中的經驗教訓”[44],也就是說,根據實踐的客觀性“去檢驗自己對于馬克思列寧主義的了解是否正確,運用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方法是否正確,去檢查自己的缺點錯誤而加以糾正,去改進自己的工作”[45]。同時,劉少奇強調,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有些個別論斷可能已經不符合當下的中國實際,我們需要根據新的實踐經驗,對馬克思列寧主義加以充實、豐富和發(fā)展,使“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普遍真理和具體的革命實踐相結合”[46]。
由此可知,劉少奇關于共產黨員修養(yǎng)方法的系統(tǒng)論述,展現了實踐的極端重要性,即無論是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思想理論,還是他們的品質和作風,都要以實踐為出發(fā)點,同時又要以實踐為歸宿。也就是說,劉少奇關于共產黨員修養(yǎng)的方法就是緊密聯系最廣大人民群眾的革命實踐進行鍛煉與修養(yǎng),因而具有強烈的實踐性。
三、新時代劉少奇關于共產黨員修養(yǎng)思想的實踐意義
實踐作為馬克思主義的核心范疇,它是馬克思主義的歷史生成邏輯起點和理論生成邏輯起點。劉少奇以馬克思主義的科學實踐觀為指導,在系統(tǒng)分析與研究中國共產黨現實情況的基礎上,形成了共產黨員修養(yǎng)的思想理論。正是基于這個原因,劉少奇關于共產黨員修養(yǎng)思想的實踐性對于加強與提升新時代中國共產黨黨員的黨性修養(yǎng)無疑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一)新時代共產黨員的修養(yǎng)應堅持理論和實踐的有機統(tǒng)一與良性互動
“理論聯系實際”是中國共產黨的優(yōu)良工作作風,也是共產黨員進行黨性修養(yǎng)的基本方法,正如劉少奇指出,我們必須徹底鏟除“社會在教育和學習中遺留給我們的最大禍害之一——理論和實際的脫離”[47]。作為新時代的中國共產黨員,必須要把所學到的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新時期的實踐結合起來,不斷推進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chuàng)新,又用創(chuàng)新的理論去指導新的實踐。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深化認識、總結經驗和理論創(chuàng)新,都要堅持以時代的變化和實踐的發(fā)展為依據,“堅持理論指導和實踐探索辯證統(tǒng)一,實現理論創(chuàng)新和實踐創(chuàng)新良性互動,在這種統(tǒng)一和互動中發(fā)展二十一世紀中國的馬克思主義”[48]。這一論述深刻表明了理論創(chuàng)新和實踐創(chuàng)新的辯證統(tǒng)一關系,深刻揭示了馬克思主義在理論創(chuàng)新和實踐創(chuàng)新的良性互動之中實現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規(guī)律性。事實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是一個不斷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過程,其中就包含著理論創(chuàng)新與實踐創(chuàng)新及其相互關系,可以說,進入新時代,理論和實踐的交互邏輯就是:新時代實踐提出新課題——研究新課題又催生新理論——新理論又引領新實踐。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就是在這樣的理論和實踐的交互模式下生成的,它源于實踐又指導實踐,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創(chuàng)新與實踐創(chuàng)新良性互動的智慧結晶,為新時代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了強大的理論支撐。
(二)新時代共產黨員修養(yǎng)應堅持在人民群眾的偉大實踐中進行黨性修養(yǎng)
劉少奇十分重視共產黨員在人民群眾的實踐中進行修養(yǎng)的方法,他認為,要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及其崇高的革命品質,就必須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偉大革命斗爭實踐中進行全方位的修養(yǎng)。可以說,在人民群眾的實踐中進行共產黨的黨性修養(yǎng),是保持共產黨無產階級先鋒隊性質的最重要路徑。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共產黨根源于人民群眾又服務于人民群眾,“一旦脫離群眾,就會失去生命力”[49]。這表明,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黨性必須深深扎根于每一個黨員的心中,在加強黨的作風建設過程中,所有黨員領導干部都“必須緊緊圍繞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50],“堅決反對一切損害人民利益、脫離群眾的行為”[51],不斷提高新時代合格共產黨員的黨性修養(yǎng)水平。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總結大會上的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國家政策的正確與否,取決于人民群眾的偉大實踐,這就表明,實現人民幸福、群眾滿意“是我們黨做好一切工作的價值取向和根本標準”①,因此,要堅決“把黨的群眾路線貫徹到治國理政全部活動之中”[52]。這就內在地揭示了人民群眾的偉大實踐是檢驗共產黨路線、政策和方針正確與否的唯一標準,是提高馬克思主義政黨理論修養(yǎng)水平的根本路徑,因此,我們必須全面貫徹和落實黨的群眾路線,“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的歷史進程永遠不會結束”②。當前開展的全面從嚴治黨,更是離不開人民群眾的實踐,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個政黨,一個政權,其前途命運取決于人心向背”[53],在全面從嚴治黨的過程中,“人民群眾反對什么、痛恨什么,我們就要堅決防范和糾正什么”[54],確保黨在思想上、組織上和作風上的先進性和純潔性。
(三)新時代共產黨員修養(yǎng)應堅持在實現中國夢的過程中深刻認識馬克思主義的科學實踐觀
劉少奇關于共產黨員修養(yǎng)思想的實踐性,內在地要求共產黨的一切理論都應該是實現各個歷史階段性目標的行動指南。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準確地把握住人類社會歷史發(fā)展的脈絡,提出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這一偉大的奮斗目標,為中國的未來發(fā)展指明了前進的航線。中國夢理想是馬克思主義關于社會理想的繼承與發(fā)展,是以馬克思主義的科學實踐觀為支撐的。中國夢作為國家的夢、人民的夢,要實現的就是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人民幸福這樣一種社會形態(tài),或者說,中國夢是在人民的偉大實踐中逐步形成、發(fā)展與完善的動態(tài)演變過程,它的實現必須緊緊依靠歷史的創(chuàng)作者——人民群眾的偉大實踐??梢哉f,中國夢的實現,是一個長期艱苦奮斗的實踐過程,在這個漫長的實踐過程中,必須堅持實踐生成理論又創(chuàng)新理論的科學認識路線,因為中國夢所蘊含著的實踐觀,是一種以馬克思主義哲學為指導、并立足于中國現實的動態(tài)發(fā)展著的實踐觀,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只能來源于中國人民的偉大實踐。
注釋:
①②習近平.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總結大會上的講話。
參考文獻:
[1][3]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2、602.
[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544.
[4]張雷聲.馬克思主義方法論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1,(9).
[5][7][13][14]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6、252、91、75.
[6]列寧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78.
[8][9][10][11][12][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劉少奇選集: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97、98、98、98、98、99、99、99、99、101、101、102、103、103、103、104、104、109、109、109、109、109、109、105、105、106、107、107、107、107、108、108-109、109-110、110、110、110、109、110.
[48]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65.
[49][50][51][52][53][54]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66、66、15、21、61、61.
(責任編輯:衛(wèi)令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