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聰靈
沒有哪一代人比當代父母更關(guān)注親子關(guān)系的了。漫長的養(yǎng)育生涯中,最令父母們緊張焦慮、如臨大敵的,當數(shù)備戰(zhàn)高考前的時光了。正因此,高度反映社會現(xiàn)實的電視劇《小歡喜》的播出,才成為人們關(guān)注的熱點。
與其說高考的獨特性帶動了高考題材電視作品的關(guān)注度,莫如說這類題材再次提出了這個引人深思的老問題:面對各自壓力的父母和子女們,在今天這個時代,要怎樣各司其職,相伴成長,才可為生活留一點“小歡喜”?
望子成龍“小歡喜”,從來只是辛勞多
幾乎絕大多數(shù)的中國考生與家長,都可在《小歡喜》中找到與自己相似的人物類型。
劇中父母對待子女的方式,有愧疚彌補型,力爭站穩(wěn)最后一班崗的干部夫妻;有自由融洽,對子女多信任、少干涉的放養(yǎng)型職場夫妻;有犧牲自我、奉獻成全,以近乎監(jiān)控的方式高度關(guān)注子女的單身媽媽。孩子的類型,則是既有叛逆的富家少年,也有患抑郁癥的完美女孩;有樂天自由的“學渣”少年,也有孤獨內(nèi)斂的善良“學霸”……
劇情高度寫實,最終所述核心是,在人生重大轉(zhuǎn)折點的高考面前,父母與子女,應當如何擰成一股快樂的繩,以良好的互動狀態(tài)向著共同的目標沖刺?
比學習方法更重要的,顯然是親子關(guān)系,是父母與子女的互動方式。以陶虹扮演的單身媽媽為例,又是搬家又是煲湯又是隔離各種與學業(yè)無關(guān)的因素,為女兒付出不可謂不多,對女兒的關(guān)注不可謂不高,可這種全方位無死角的愛,卻讓孩子幾近窒息,直至抑郁。
和她一樣,古代孟母也曾為兒子的學業(yè)而幾度遷居。三遷者,虛數(shù)也。孟母可以說是開創(chuàng)了擇校的先河。她的兒子打小調(diào)皮貪玩,模仿能力特別強,見啥學啥,因此,成長基本上就是靠鄰居了。為此,孟母才一再遷居,直至遷到了學堂邊上,終助孟子成就大儒之名。
為何同樣是單身媽媽的孟母幾度遷居培養(yǎng)出一代大儒,而《小歡喜》劇中的陶虹卻讓女兒患上了抑郁癥?
當然有時代背景的因素,古人成長的人文環(huán)境和今天是完全不同的。今天的子女更具自主意識,已非古代儒家孝道文化所能“馴化”。此外一個重要原因是,孟母是寡居育兒,但仍以孟家母親的身份在教育兒子,夫亡猶在,精神傳承與血脈傳承是一體的。而陶虹所飾的單身媽媽,在與丈夫離婚后,幾次三番不讓前夫來看女兒,甚至連前夫送給女兒的禮物,也被她強制沒收。在孩子這里,與父親的情感聯(lián)結(jié)被母親人為打斷了。
直到后來,兩人從假裝復婚到正式復婚,身為女兒的喬英子也讀懂了父母背后的愛,才順利走出了心理陰影,帶著滿血復活的生命力邁向考場。
從小缺愛、夢想成為韓寒那樣的賽車手的“官二代”少年季楊楊,自小由祖輩帶大,在高中最后階段突然被安排與父母共同生活,這“一家人”的融合中,也是多虧了媽媽劉靜的各種調(diào)和。另有一位無心學業(yè),喜歡打游戲、看漫畫、拍照片的“學渣”少年方一凡,卻是劇中最有活力、身心最健康陽光的孩子。他的興趣和夢想同樣與父母有較大沖突,但孩子與父母之間的情感聯(lián)結(jié)都是很好的。因此,出再大的事,彼此溝通無礙,還是一家人,于是有了方父“小小歡喜才是好”的感慨。
現(xiàn)代學業(yè)偏單一,宜向先圣學“豐富”
僅以高考而論,較之古代,現(xiàn)代的孩子可以說是很輕松了。古代科舉考試,趕考可不是一件簡單事,那需要日積月累的學識、體力、財力乃至人力的儲備。
為什么如此艱難,古人還千方百計地爭取機會?因為這是集找工作、找對象、考公務員、全家上光榮榜、整個家族社會地位提升于一體的改變命運之唯一路徑。
所以,現(xiàn)代人再怎么抱怨養(yǎng)孩子不易,也是比古代容易的。古代,讓孩子識字都已經(jīng)夠不易了。而現(xiàn)代家庭中父母與子女在教育上的累,往往并不是九年制義務教育本身帶來的。
比較來看,古代教育教學的體系,對于個人的發(fā)展顯然相對要完整些,尤其注重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
來看看孔子倡導的完整教育之“六藝”吧!
一、禮:禮節(jié)(類似今日德育教育)。禮分五類,吉、兇、賓、軍、嘉也。
二、樂:音樂。樂分門類:云門、大咸、大韶、大夏、大濩、大武等古樂。
三、射:射箭技術(shù)。射技有五種:白矢、參連、剡注、襄尺、井儀。從射箭的力度、頻率、疾徐,射箭時的禮儀,到命中率,都有非常具體的要求,落實到訓練中,就是對學生專注力、臂力、熟練度與禮儀等綜合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與提升??梢哉f,射箭技術(shù)就是古代青少年們一項重要的“綜合素質(zhì)提升活動”。
四、御:駕駛馬車的技術(shù)。
五、書:指書法。包括書寫、識字和作文。每一項的能力,又都有具體指標。握筆姿勢、朗讀方法乃至行文句讀,都有嚴苛要求。
六、數(shù):指理數(shù)、氣數(shù)(運用方法時的規(guī)律),即陰陽五行生克制化的運動規(guī)律?!稄V雅》云:“數(shù),術(shù)也?!奔醇夹g(shù)、方法、技巧而已。這是典型的理科內(nèi)容了。
雖然六藝之學并非古代所有青年都可享受的教育,但其體系完整與高度的實踐性,還是非常有利于人才培養(yǎng)的。以此對照,承擔著選拔人才職能的高考,確實有其局限性。禮、樂、射、御之類,幾乎都靠邊站了。
這種學習方式,違反了青少年們身心發(fā)育成長之所需,確實容易培養(yǎng)出百無一用的書呆子,強灌硬逼的話,更會產(chǎn)生副作用。因此,可以說,雖然高考非常之重要,但絕不能成為高中乃至高三學子們的唯一生活內(nèi)容。因此,家長們應當適度給孩子提供一些舒緩放松的方式,支持其在每一個人生階段都有相對豐富的體驗,既保持著沖刺高考的干勁,又有屬于自己的小歡喜。這,才是理想的青春歲月。
何由抱怨,勤行自勉歡樂多
關(guān)于如何做父母,所有的經(jīng)驗都是過來人之談,因此,不完美、常犯錯幾乎是天下父母的常態(tài)。與其說子女是來引領(lǐng)父母成長的,莫如說子女是在包容父母的犯錯中長大的,并且,成年之后的子女,若沒有足夠的自省意識與自我革新能力,又很容易將這些“錯誤”再帶給自己的孩子。這一現(xiàn)狀,使得“原生家庭”的說法一度火爆。常見一些年輕的父母一方面不遺余力地抱怨自己的父母,一方面自己對孩子又犯錯不斷。
可這種抱怨真的有理嗎?父母與子女所成長的年代本來就不同,對新生事物的理解與接受能力,父母甚至不及子女,這是由代際的差別決定的??!作為出生在更好時代的子女,又有什么資格抱怨父母的不合格呢?身為父母,自省自新是可貴的品質(zhì),但也不必因一時之錯而將自己全盤否定。
少年人生在新時代,面向未來,就不可能向過去的時空求得符合自己心意的完美型父母。不妨讓自己成熟起來,理解父母,增長智慧,學習與父母的相處之道。照著你的愿景,把自己呵護好、教育好、引領(lǐng)好,把父母力所不逮的一部分,自行補上。翅膀硬了,自然會嫌老窩太小,那就多飛多練,去搭自己的窩唄!如是,你飛到哪里,身后都是守望的港灣,心中小小歡喜,如一星火種,長照溫暖。
(編輯 鄭儒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