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宏明 李承宇
卡魯附近有郁郁蔥蔥的森林和大片的丘陵——向北是城市的后花園哈爾特森林,向南是著名的黑森林。茂密的森林從卡魯一直向南延伸近200公里,與瑞士國境相接。
1712年以前,卡魯只是哈爾特森林中的一片空地,歷經(jīng)幾次大規(guī)模的城市建設(shè)后,時至今日,這里已成為遠近聞名的游覽勝地。
卡爾斯魯厄王宮是典型的巴洛克式建筑,它既是城市的中心,也是這里最著名的地標。宮殿的格局并不是尋常的一字形樓或回字形樓,而是一座像敞開了大門似的U字形樓:主樓和兩側(cè)的翼樓形成一個120度左右的夾角。
主樓后面是一座八角形的塔樓,高60米。登上塔頂,可以俯瞰整座城市。
宮殿前面是王宮廣場,這座城市的締造者卡爾·威廉的雕塑就矗立在那里。王宮后面是皇家植物園和王宮花園,王宮建筑與花園美景完美地融為一體。
卡爾斯魯厄王宮是城中的核心建筑,道路和其余建筑都以王宮為中心點呈扇形鋪展開來,如同太陽光一般向四周輻射,共“放射”出32條道路,這也是卡魯最獨具匠心的設(shè)計。
32條道路中,有9條道路向城南延伸,構(gòu)成了市區(qū)的骨干街道。在城市中,不管走哪條道路,只要向北前進,總能到達王宮。
有23條道路向北延伸,沒入哈爾特森林,在森林中,只要沿著大路向南走,就能走到王宮,是名副其實的“條條大路通卡魯”。
“扇形城市”“太陽光線”“網(wǎng)狀城市”是卡魯?shù)臉酥拘蕴攸c。俯瞰城區(qū),我們能從地圖上清晰地辨認出那些向四處散射的“太陽光線”。
王宮花園中,郁金香、風信子、夾竹桃等競相開放。園中花卉是按照植物學(xué)的分類來種植的,上千種植物把花園渲染成一幅色彩斑斕的畫卷,園林設(shè)計堪稱典范。
現(xiàn)代時尚的雕塑作品、各個歷史時期的紀念碑、精致的噴泉以及水面開闊的湖泊,這些都使得這片綠色顯得格外生機勃勃,令人流連忘返。
昔日的王宮已被改建成巴登州博物館,展示著這個州的歷史文物、珍貴資料以及一些古希臘、古羅馬時代的藝術(shù)品等。其中的巴登邊疆伯爵珍寶館和土耳其戰(zhàn)利品展覽館都比較有名。
王宮廣場前面的市政廳、“金字塔”、劇院等建筑,有的帶有濃厚的古典主義風格,有的則造型前衛(wèi),默默地裝點著這座城市。
這座小“金字塔”是卡爾·威廉的墓。為了紀念這位城市奠基人,后人在原有的墓地上修建了這座建筑。
巴登國家劇院則很有設(shè)計感,這里經(jīng)常演出各種歌劇、音樂劇、芭蕾舞劇等。在德國,該劇場是屈指可數(shù)的著名劇場之一。
卡爾斯魯厄的英文寫作“Karlsruhe”,“Karl”代表著“卡爾·威廉”,“Ruhe”的意思是“安寧”。當初,卡爾·威廉厭倦了戰(zhàn)爭,他希望自己興建的這座新城能讓他從戰(zhàn)爭中解脫出來,獲得安寧和平靜。真是美好的寓意??!
卡爾斯魯厄大學(xué)創(chuàng)辦于1825年,是德國頂尖的理工科大學(xué)之一,被譽為“德國的麻省理工學(xué)院”。大學(xué)緊鄰卡爾斯魯厄王宮,在學(xué)校參觀時,不知不覺中就走到了王宮前的草坪上,王宮花園也成了大學(xué)生活動的場地,在這里讀書一定很愜意吧!
1877年1月21日,卡爾斯魯厄市的有軌電車開始運行。這里的軌道系統(tǒng)最大的特點就是有軌電車和火車軌道是共享的,這樣一來,周邊城鎮(zhèn)的居民出行時就方便多了,同時還能增加貿(mào)易機會。
這里是全世界第一個采用這種模式的城市,這種軌道交通模式也因此被稱為“卡爾斯魯厄模式”。后來,不少歐洲國家都借鑒了這一模式。
我游歷過不少歐洲城市,在很多地方都見到了和卡爾斯魯厄王宮類似的黃白相間的巴洛克式建筑。比如奧地利維也納的美泉宮、德國柏林的夏洛騰堡宮、德國的斯圖加特新王宮、俄羅斯圣彼得堡的夏宮等,它們的造型都有幾分相似,我想這也代表了一個時代的審美情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