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東
這次我決定在他釣箱上坐一會兒,看看是不是真有口。大約20分鐘,在風浪的顛簸中,浮標以肉眼幾乎捕捉不到的慢速度緩緩地沉沒了,一條鞋底長的大鯽魚不太情愿地被我拉出水面??磥砟菐状魏跇舜_實是魚口啊!
2019年4月1日,我今年的第一釣。本來前段時間來了一股暖空氣,我曾計劃出釣,但被雜七雜八的瑣事耽誤了,緊接著又降溫,好容易挨到3月31號傍晚,漁友圈子里突然傳出爆炸性新聞:山東子釣魚去了,釣了30條鯽魚,總重超過20斤!
熬了一冬的我面對如此“放毒”還能再忍下去嗎?不能!我立刻飛身下樓,干嗎去?買蚯蚓?。傞_河,面餌哪怕是純蝦粉都勾不起鯽魚們的興趣,它們要吃肉。
后來的事實證明,我低估了鯽魚們的口味。
第二天,我起了個大早卻趕了個晚集,天沒亮就出發(fā)了,可是到水庫卻7點多鐘了。半路上,我們又去一家漁具店補充了半斤紅蟲。有道是莫道君行早,還有先行人。我遠遠地看到水邊已經停了十多臺車了,這不壞了嗎?心儀的幾個不太深的釣位早被人占領了。我在水邊轉了轉,發(fā)現大家都在用小筏竿,一番打探得到的信息是手竿不好用。這就好辦了,用筏竿遠投能有魚獲,說明我的判斷還是沒錯,魚在深水中還沒開始向淺灘集結,那我找深水就行了唄!我知道一處釣位,那里水最深,在別人都在用小海竿的季節(jié)我偏要試試手竿。用異于常人的辦法釣到魚才有的那種成就感自不必說,更重要的是我總覺得釣魚沒有公式可依,別人已經實踐出來的都在使用的釣法實在乏善可陳,探索出更多的技能才能更好地適應野釣。
下面我就說說我的與眾不同:
第一是釣位。都說春釣淺灘,對此我并不否認,可是眼下剛開春,水庫的堅冰剛融化,河邊還有殘留的冰碴,蒲公英也未破土。水這么涼,鯽魚去淺灘干嗎?它們一定還躲在過冬時的深水中,所以我把釣位選在了整個水庫最深的位置,大約2.2米,手竿也能夠得到。
第二是別人都在用筏竿,我偏偏以手竿為主打。這樣做的理由是,水溫尚低,魚的活性幾乎沒有,吃口也非常弱,別看別人已經釣到很多了,但是他們丟掉的魚口肯定更多,從對付輕口魚的角度來說,手竿更有優(yōu)勢。所謂的“筏竿梢子軟,反應更靈敏”的說法,我覺得純粹是扯淡,梢子軟能提高靈敏度不假,但是在使用的過程中,只要收緊魚線,竿梢最柔軟的部分已經徹底彎下去了,真正受力的部分就已經有了一定的硬度,這部分的靈敏度還不如小磯釣竿。
第三個與眾不同是我的磯釣竿。雖然我以手竿為主打,但并不排斥磯釣竿,只是不像別人那樣弄一大排而已。磯釣竿被我直接放在手竿炮臺上,竿梢露出水面,既不掛鈴鐺也不安報警器,竿梢的抖動就是魚訊。對于觀察竿梢,我算是頗有心得,試想,如果魚兒吃鉤的信號都能把鈴鐺搖響,那得是多大的動作?所以看竿梢完全可以做到明察秋毫,也就是一口不丟,春夏秋都可以這么用,尤其在初春,魚口非常弱,竿梢的反應更多的是極輕微的抖動,因此只要近在咫尺的竿子有輕微信號,我們就該抬手刺魚。
我的這種架竿方式相比別人立著架竿也是有優(yōu)勢的,我看別人用的都是小串鉤,竿子立起來肯定會導致后面的幾枚魚鉤離底,若是在水溫高,小白魚活躍的季節(jié),那些搗蛋鬼會制造出許多叫人緊張的假信號。雖然現在剛開春,小魚們還沒蘇醒,可是鯽魚卻是一定在水底的。我曾在水庫現場和漁友探討過,我問他是不是中魚的都是最下面的魚鉤?他說沒注意。在接下來的時間里,他確實發(fā)現只有最下面的魚鉤中魚,問我原因,我告訴他是因為魚竿立了起來,竿子越長,這種現象越明顯。
我的第四點與眾不同是我的釣組。別人都在用串鉤,我的釣組絕對是個另類——手竿釣組。我這樣做也是有理由的。為什么傳統釣法干不過臺灣釣法?因為臺釣法的那兩根長子線對魚來說更具欺騙性,所以上魚率明顯高于傳統釣法。既然長子線有明顯的優(yōu)勢,那為什么不把它嫁接到拋竿上呢?如果串鉤也加長子線的話,那么子線和主線相互纏繞的問題會很難解決,所以串鉤釣組本身就限制了子線的長度。從魚鉤的數量上看,我的釣組比串鉤少了兩到三枚,但是上魚率不降反升,可以說不亞于手竿,并且魚的質量是手竿所不能比擬的,操作起來也比釣滑標要簡單得多。
那么,一個新的問題隨之而來:手竿用的鉛墜重量太輕,沒法遠投。其實這點小麻煩對我來說不算什么,拋投的時候在腳下捏一塊雞蛋黃大小的泥土,然后像用散餌那樣用力攥到鉛墜上,再把鉤柄插進去,防止釣組在飛行的過程中和主線纏到一起就行了。這個泥團入水后就會散花消失,啥都不耽誤。我之所以沒用更大些的鉛墜,主要是考慮到初春魚口輕,鉛墜小,壓不住線,緊線后魚線繃不緊更利于釣輕口魚。這種小墜最大的缺點是魚訊不強烈,梢子輕微點頭或者悄無聲息地回線就是信號,所以在魚的活性高的季節(jié)還是用大些的墜子好。
我的第五點與眾不同是我的手竿調標。剛開河時,魚的動作遲緩,呈現出一種無精打采的狀態(tài),按理說應該調靈釣靈,但是平原上的大風是很難克服的,為了讓釣組穩(wěn)定一些,我調平水后又加了一塊如蚊子翅膀大小的鉛皮釣2目,這樣的釣組已經屬于遲鈍了。為了不丟口,我把30多厘米的子線剪成20多厘米。
我的最后一點與眾不同是我沒用紅蟲作釣餌,我用的是蚯蚓。我想紅蟲、蚯蚓都是肉,即使鯽魚更愛吃紅蟲,也不太會拒絕蚯蚓。
以上就是我當天的全部垂釣思路。
按照以往的成績,我一支手竿加一支磯釣竿的收獲絕不會少于別人的十支筏竿,可我千算萬算卻低估了這樣的氣候條件下鯽魚們對紅蟲的熱愛。
當天剛下竿時,我的磯釣竿就在不經意間輕微地點了一下頭,搖上來是一條喂貓的小鯽魚,盡管小,可這是我今年的第一條魚,留著??磥碓缙鹗菦]錯的。大多數人都覺得早起水溫低,需要陽光曬一曬魚才會開口。其實不然,任何季節(jié)都是早間更愛上魚,包括溫度特別低的季節(jié)。按現在的季節(jié)算,就算是到了中午水溫達到一天當中的最高值也遠遠滿足不了魚類的需要。
之后就是枯燥地守候,午飯的時候我那早已喪盡耐心的同伴躲到車里避風去了。一上午的時間,我一遍遍地梳理我們到底差在哪個環(huán)節(jié),難道魚真的在更遠處或在淺處?吃飯的時候,我路過同伴的釣位,在水面找了半天始終不見他的浮標,走下去拽了一下,空竿,看到空中飄蕩的釣組上還有一些紅乎乎的東西,不管它,照常扔了進去。吃完飯下車路過他的釣位時,浮標還是瞧不見,不會是咬鉤了吧?我拽了一下,還是空竿,鉤子一出水,我看到上邊還有餌料(以為是小蚯蚓),就再次拋了出去……然后直到第四次發(fā)現黑標了才發(fā)現鉤上的餌料沒了。我想給他上餌卻沒找到蚯蚓罐,一問才知道,他用的紅蟲,我趕緊在鉤上掛了一小簇紅蟲,這次我決定在他釣箱上坐一會兒,看看是不是真有口。大約20分鐘,在風浪的顛簸中,浮標以肉眼幾乎捕捉不到的慢速度緩緩地沉沒了,一條鞋底長的大鯽魚不太情愿地被我拉出水面??磥砟菐状魏跇舜_實是魚口??!
我趕緊拿了一小團紅蟲回到自己的釣位,把磯釣竿、手竿挨個換上,幾乎二十多分鐘就來一口,半斤級的大鯽魚能占一半,只是動作極其輕微,不但慢而且幅度小,比預想得還要輕,給人感覺模棱兩可,但是其實都是魚口。看來紅蟲和蚯蚓效果真的不一樣,可惜我發(fā)現得太晚,浪費了大部分時間。
總結:我很少用紅蟲,低估了紅蟲的威力,這是我本次出釣的最大敗筆,要不然收獲一定不錯。釣魚不可想當然,要多動手、多實踐,很多看似不可能的東西在實踐的過程中很可能會得到另一個結果。下周水溫會繼續(xù)升高,這種情況很可能會被打破,但是只要小魚還沒出來搗亂,紅蟲的表現就要比蚯蚓更優(yōu)異。魚口的輕微應該和調釣沒關系,雖然釣得稍鈍,但不是導致魚口輕微的原因,魚的動作就那么慢、那么大,所以沒必要繼續(xù)調靈,下周魚口也會好起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