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耕平
“絲途·昂揚”大型跨國文化交流活動已成功舉辦五年,考察團累計到達國內絲路沿途省區(qū)10余個,跨域26個國家,到訪城市上百座,行程近十萬公里。
從甘肅敦煌到四川成都、貴州大方,再到云南普洱, 2018年國內段的路線充滿文化與自然的氣息。
《絲路花雨》在繼續(xù)
“絲途·昂揚”考察團在國內段行程的第一站就來到了古絲綢之路的鎖匙之境—甘肅,而這里的一部馳名中外的舞劇,作為絲路文化的標志之一,吸引著考察團。
大型民族舞劇《絲路花雨》,以舉世聞名的絲綢之路和敦煌壁畫為素材創(chuàng)作而成,自1979年首演至今已40年,4個版本。在敦煌,考察團見到了由甘肅省歌舞團成員為主組成的《絲路花雨》表演團隊。聽他們講述舞劇的故事。
至今,《絲路花雨》演出多達2800余場,先后出訪4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用舞蹈語言講述古老的絲路故事,把中國文化和古老的敦煌文明傳播到世界各地。
可以說,舞劇開創(chuàng)了中國舞蹈的一個先河,有了這部舞劇才有了中國舞中的敦煌舞。如今,敦煌舞名揚世界,成為了一個獨立的舞蹈流派,無數(shù)人為之傾倒。
蜀錦蜀繡的新傳承
考察團在國內段行程的第二站,來到了蜀漢文明的發(fā)源地—四川。四川素來就有“蠶叢之國”的稱號,這里水土豐美,氣候宜人,溫濕度適宜栽桑養(yǎng)蠶,是中國絲綢文化的發(fā)祥地之一。
“因錦繡而生,因錦繡而盛?!?/p>
在成都,考察團來到坐落在浣花溪畔的成都蜀錦織繡博物館,其前身是擁有半個多世紀歷史的成都蜀錦廠。博物館中,展示著兩項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蜀錦與蜀繡。
蜀錦興于春秋戰(zhàn)國,盛于漢唐,繁于明清。三國時期,蜀國丞相諸葛亮說:“今民貧國虛,決敵之資,唯仰錦耳?!痹诋敃r,蜀錦是政府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之一。而對于生產(chǎn)蜀錦的中心成都來說,更是以“錦”為名,賦曰:錦官城。
蜀繡,又名川繡,同蘇繡、湘繡和粵繡并稱為中國“四大名繡”。
今天,蜀錦與蜀繡無論是作為文化傳承載體,還是作為精美的消費品,還有廣闊的發(fā)展空間。成都作為古代絲綢之路的起源點之一,蜀錦、蜀繡承載著“上承文化淵源,下啟錦繡時代”的價值與意義。
國漆之鄉(xiāng)
“方漆清如油,照見美人頭。蕩起虎斑色,擔起釣魚鉤?!辟F州省大方縣位于黔西北畢節(jié)地區(qū)中部,有“國漆之鄉(xiāng)”之稱??疾靾F在國內段行程的第三站就是“古彝圣地”—貴州大方。
早在東漢年間,生活在大方一帶的古彝人在狩獵和征戰(zhàn)中發(fā)現(xiàn)了漆樹的價值,學會了使用生漆。后來,古彝人以水牛皮為胎坯,用色調漆涂髹,制成酒、乳、茶具等革器,成為大方漆器的雛形。
一度,大方縣境民間髹漆藝人在革器基礎上進行改良,形成了一套更能體現(xiàn)器皿藝術效果和實用價值的皮胎漆器制作工藝。到明洪武年間制作技藝已基本成熟,距今已有600年的厚重歷史。
漆器是漆的藝術,漆器的設計要求材料、造型、裝飾三者的統(tǒng)一。作為貴州三寶之一的大方漆器,曾名噪一時,幾百年來創(chuàng)造了無數(shù)輝煌,是貴州最富有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的傳統(tǒng)工藝美術作品。
“南絲綢之路”
在橫斷山脈的峽谷間,云霧彌漫之中傳來悠悠的鈴鐺聲,陡峭險峻的山路上隱約可見馬幫緩緩前行的身影,馬幫行走的正是一條古老的道路—茶馬古道。
從唐宋到明清,以茶葉為主要運送商品的漫長古道,連接四川、云南、西藏等省區(qū),延伸至不丹、尼泊爾、印度境內,直到最終抵達西亞、西非紅海海岸,被稱為世界上海拔最高、地形氣候最為復雜的艱險古道。世代馬幫走出的這條“南絲綢之路”,既是商道,更是中外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的通道。
在國內段行程的最后一站,考察團行進于云南普洱的茶馬古道間。2013年,這里保留的茶馬古道被國務院列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因其獨特的文化和品牌效應,以及周邊豐富的旅游資源,讓古道體驗游促進了沿線村鎮(zhèn)的經(jīng)濟發(fā)展,受到旅行者、學者的青睞。茶馬古道更是成為云南對外交往的形象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