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盡己待人,推己及人

      2019-09-10 07:22:44劉強
      名作欣賞 2019年4期
      關鍵詞:性善論曾子夫子

      夫子傳道

      任何偉大的哲學思想與宗教信仰,無不涉及對形上之“道”的終極追問,也都會面臨一個“弘道”和“傳道”的問題。作為春秋末期最大的學術思想共同體,孔門或者孔子學派尤其重視對“道”的探求,關注“道統(tǒng)”及“文脈”的賡續(xù)。孔子說:“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保ā墩撜Z·衛(wèi)靈公》)非常深刻地揭示了“道”與“人”的內在關系。春秋時鄭國賢相子產說:“天道遠,人道邇,非所及也,何以知之?”(《左傳·昭公十八年》)子產以遠近衡量“天道”與“人道”,似乎是一種對于天道的“不可知論”。而孔子卻堅定地認為:“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也?!保ā吨杏埂返谑拢┯终f:“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保ā吨杏埂肥渍拢┘热弧暗啦贿h人”,則“為道”之人更不可以遠人。道不僅“不遠人”,甚至“不離人”。換言之,“道”之高明廣大,必須由“人”來開顯揭示,離開了“人”,“道”也便如王陽明所謂“巖中花樹”,“與爾心同歸于寂”了。

      那么,孔子所弘之道,到底是什么?《論語》中“夫子之道”一語,究竟所指為何呢?竊以為,所謂“夫子之道”,其實就是“人所當行之道”,也即“順乎天而應乎人”的人倫大道。在對“夫子之道”的眾多表述和詮釋中,除“為學”“修身”“孝悌”之外,最能有效地貫通“天道”與“人道”,且可“終身行之“”一以貫之”的,大概就是“忠恕之道”了。

      然而,在孔門內部,“忠恕”之道的揭橥和彰顯,其實并不容易,“夫子傳道”的千秋偉業(yè),更可謂一波三折。我們且講幾個《論語》中的故事。

      眾所周知,在孔門弟子中,顏回最得孔子欣賞和喜愛,本來是眾望所歸的“傳道”之不二人選。但不幸的是,顏回英年早逝,這讓孔子及其弟子經歷了一場很大的精神地震:

      季康子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日:“有顏回者好學,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保ā断冗M》7)

      顏淵死。子日:“噫!天喪予!天喪予!”(《先進》9)

      我們知道,孔子最重“好學”,曾說“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此番又說“有顏回者好學”,“今也則亡”,明是后繼無人之意。而“天喪予”之嘆,更是悲痛欲絕。這里的“喪予”,非喪予之身,實喪予之道。故朱熹說:“悼道無傳,若天喪己也?!保ā墩撜Z集注》,下同)這一年,孔子七十一歲,已是風燭殘年、來日無多了。

      顏回死后,還有誰可堪“傳道”之大任?這恐怕是孔子生命最后三年最為糾結的問題。起初,他把目光投向了子貢:

      子曰:“賜也,女(汝)以予為多學而識之者與?”對曰:“然。非與?”日:“非也,予一以貫之?!保ā墩撜Z·衛(wèi)靈公》)

      孔子首先發(fā)問,意在啟發(fā)子貢向道之心?!坝枰灰载炛钡摹坝琛?,亦可作“予道”,也即“夫子之道”。然,子貢更關注于“多學而識之”的“聞見之知”,而未能切己為學,故于“夫子之道”究竟何所指,尚且懵懂無知。這一段對話,足見師徒二人根本不在同一個“頻道”上。在《論語·陽貨》篇中,孔子再一次對子貢感嘆:

      子曰:“予欲無言!”子貢曰:“子如不言,則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孔子以“予欲無言”和“四時行,百物生”啟發(fā)子貢,試圖把子貢對“言”的注意力轉移到“行”上??上У氖?,子貢依舊未能開竅,竟然說:“您要是不說話,我們這些做弟子的該傳述什么呢?”這分明是把孔子當作只知“言傳”、不重“身教”的“教書匠”了。難怪朱熹要說:“四時行,百物生,莫非天理發(fā)見流行之實,不待言而可見。圣人一動一靜,莫非妙道精義之發(fā),亦天而已,豈待言而顯哉?此亦開示子貢之切,惜乎其終不喻也?!?/p>

      說子貢不懂“夫子之道”的真義,還有一條例證見于《論語·公冶長》:

      子貢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

      子貢似乎對孔子不談“性與天道”不太滿意,“言”“聞”二字對舉,適可見子貢之學,只重“言語”,而未能“篤行”。另有一次,孔子不無傷感地喟嘆道:“二三子以我為隱乎?吾無隱乎爾!吾無行而不與二三子者,是丘也!”(《論語·述而》)我很懷疑這句話又是對子貢所言,蓋此一“隱”字正好與子貢的“不可得而聞”遙相呼應??鬃涌嗫谄判?,反復啟發(fā),就是想要告訴弟子:我的道并非博聞強記、徒逞口舌之快,而是要身體力行、一以貫之的呀!這與孔子答子貢問君子,說“先行其言,而后從之”,其旨正合。

      再看《論語·憲問》下面一章:

      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貢日:“何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

      這段話還是對子貢所說,而子貢依舊不知所云。大概子貢多次“表錯情…‘會錯意”實在讓孔子大為失望,一句“莫我知也夫”,仿佛在說:知音難覓,顏回何在?!而“知我者其天乎”云云,既可見孔子已達“天人合一”之境,又可見其臻于此一“道境”之后的大苦悶與大孤獨!的確,顏回死后,孔子舉目四顧,望眼欲穿,卻再也見不到“于吾言無所不說(悅)”(《論語·先進》)的“好學者”了!

      正所謂“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對于僅能“告諸往而知來者”“聞一以知二”的子貢,誨人不倦的孔子終于知難而退。也許正是在這時,他把目光投向了一位更年輕的弟子——曾參:

      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痹尤眨骸拔?。”子出。門人問日:“何謂也?”曾子日:“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論語·里仁》)

      這個頗具戲劇性的故事如要冠一標題,可以謂之“夫子傳道”??鬃酉日f“吾道一以貫之”,與對子貢所言“予一以貫之”如出一轍。沒想到,曾被孔子目為“參也魯”的曾子,卻心有靈犀地說:“唯。”并且在門人的追問下公布了答案:“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至少,在故事的記錄者看來,這一次,對于孔子的“口傳心授”,曾予做到了“默識心通”——這是當年顏回才能達到的境界啊!

      作為孔門后進弟子,曾子脫口而出的“忠恕”二字,體現了他對“夫子之道”的精準把握,這兩個看似簡單的漢字,深深植根于中國文化的深層結構中,成了能夠彰顯和代表中華文化倫理特質的基因性文化密碼。

      何謂“忠恕”?

      然則,究竟何謂“忠恕”之道?它在整個“夫子之道”的體系中居于何種地位呢?要回答這一問題,還是要對曾子的話再做推敲。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弊屑毱肺洞搜缘恼Z氣,大有意味。很顯然,曾子并不是說“忠恕”乃唯一的“夫子之道”,“而已矣”其實是退一步而言,從邏輯推理上說,用的是由個別到一般的“歸納法”??鬃釉f:“《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日:思無邪?!痹哟搜砸部烧沾私庾x為:“夫子之道,一言以蔽之,日:忠恕?!边@是一種“由博返約”“以一統(tǒng)眾”的致思理路,類似于今天所謂的“做減法”。曾子言下之意,“夫子之道”千變萬化,四通八達,但能夠“牽一發(fā)動全身”“以不變應萬變”“萬變不離其宗”的,不過就是“忠恕”二字罷了!老子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蔽覀円部梢哉f,子貢專注于“言”,正是“為學日益”;而曾子能由博返約,則是“為道日損”。曾子后來成為繼顏回之后,孔門道統(tǒng)的真正傳人,絕非偶然。

      不過,雖然“忠”“恕”本是一體,可“一以貫之”,然在語義上,二者又有著顯著而微妙的差別。

      先說“忠”。“忠”是一會意字,中心為忠?!墩f文解字》云:“忠,敬也。從心中聲?!倍斡癫米ⅲ骸熬凑?,肅也。未有盡心而不敬者?!M心日忠?!睗h代大儒馬融《忠經·天地神明章》稱:“忠者,中也,至公無私。天無私,四時行;地無私,萬物生;人無私,大亨貞。忠也者,一其心之謂矣。為國之本,何莫由忠?”“一其心”者,蓋“同其心”“盡其心”之謂也。

      再看“恕”?!八 币彩且粫庾?,如心為恕?!堵曨悺吩疲骸耙孕亩任锶账 !庇?,《詩經·小雅·巧言》:“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卑凑振R融以“一其心”釋“忠”的邏輯,也可用“如其心”來解釋“恕”。通俗地說,“恕”就是“將心比心“人同此心,心同此

      理”,或者“以他人之心為心”,也即孟子所謂的“心之所同然”。

      合而觀之,“忠恕”皆涉及“人我關系”或日“人己關系”。如果說“孝悌”之道適用于“親子關系”,則“忠恕”之道可適用于一切人際關系。只不過二者在最初的心理活動和行為方向上正好相反——“忠”道由內而外,“恕”道則由外而內。故朱熹釋云:“盡己之謂忠,推己之謂恕?!苯寡忉屨f:“忠恕者何?成己以及物也?!币灾爸摇笔恰氨M己之心以待人”,“恕”是“推己之心以及人”。顧炎武《日知錄》卷九“忠恕”條引慈溪黃氏日:“天下之理無所不在,而人之未能以貫通者,己私間之也。盡己之謂忠,推己及人之謂恕。忠恕既盡,己私乃克,此理所在,斯能貫通。故忠恕者,所以能一以貫之者也?!雹僦宜≈滥巳穗H關系中最重要的倫理原則,其包含積極和消極二端:積極者為“忠”,即“不負人”;消極者為“恕”,即“不損人”或“不害人”。

      進而言之,忠恕之道,一進一退,一張一弛,不僅與仁道相通,也與中庸之道若合符節(jié)??鬃诱f:“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也?!保ā墩撜Z·子路》)孟子也說:“有所不為,而后有為?!保ā睹献?離婁下》,下引僅注篇名)據此,則“忠”相當于“有所為”,“恕”相當于“有所不為”。我們觀察一個人,不能只看其“有所為”的一面,還要看其“有所不為”的一面;同理,判斷一個人,也不能只被其“恪盡忠道”的一面所迷惑,還要看他是否能“恪守恕道”。譬如說,有的官員為官一任,確實有不少政績,算是盡了“忠”道;但后來卻因貪腐而受到法律制裁,說明他沒能守住“恕”道的底線。就此而言,忠恕之道實是處理人際關系的黃金法則,好比一體兩面的一把尺子,可以測量出入的長短、優(yōu)劣、善惡甚至雅俗來。其實又何止人際關系,國際關系不也應該循此道而行嗎?

      關于“忠恕”之道,一定要避免兩種庸俗化的解讀。

      一是,將“忠”解釋為僅適用于“君臣”關系的倫理法則,片面強調臣對君的依附關系和道德義務。事實上,“忠”道適用于一切人倫關系,故曾子的“三省吾身”首先是反省“為人謀而不忠乎”;孔子答樊遲問仁,說:“居處恭,執(zhí)事敬,與人忠。雖之夷狄,不可棄也?!保ā墩撜Z·子路》)“與人忠”與“為人謀而忠”,其揆一也。也就是說,父子、夫婦、長幼、君臣、朋友以至所有“人我關系”,都要盡“忠”道。

      二是,望文生義地將“恕”理解為“寬恕”,似乎是占據某種道德制高點,居高臨下地看待人際關系。事實上,“恕道”乃是一種基于“同類”的“同情”原則,何“寬恕”之有?孟子說:“古之人所以大過人者無他焉,善推其所為而已矣?!保ā读夯萃跎稀罚┻@里的“推”,正相當于“恕”,即“以此類推…‘推己及人”之義。進一步說,“恕”道體現的是基于人類底線倫理或曰人道主義的一種“平等觀”。今人多以為中國無“平等”觀念,實則大謬不然。

      “終身行之”唯有“恕”

      既然“忠”“恕”各有所指,那么究竟孰輕孰重呢?此一問題也曾引起孔門的討論。大概在曾子說出“夫子之道,忠恕而已”之后不久,子貢似乎若有所悟,他主動向孔子請教: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保ā墩撜Z·衛(wèi)靈公》)

      “終身行之”其實就是“一以貫之”。曾子言“忠恕”已是“由博返約”了,但畢竟還是兩個字,子貢這一次,似乎要“將減法進行到底”,偏要從孔子那里得到“一字真經”。子貢的問題,實已隱含“忠恕二者孰輕孰重”的疑問了。所以,這個故事對于“夫子之道”的揭示,其重要性實不亞于曾子論道那一章。

      孔子回答得很巧妙,說:“如果真有這么一個字可以終身行之的話,那一定就是‘恕’吧!——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由此可知,孔子之學,必以“恕”道為先;“恕”道可謂底線倫理,“忠”道是“恕”道的進一步推擴。一個人不能盡“忠”,或許是能力問題,雖有缺憾而無傷大雅;但若不能守“恕”,“己所不欲硬施于人”,損人利己,那就不是能力問題,而是品質問題了。從此以后,這“八字箴言”就成了對“恕”道的最佳解釋,也成了中國文化貢獻給全人類的倫理法則,堪稱放之四海而皆準。

      孔子對“恕”道的詮釋使子貢大受啟發(fā),《論語·公冶長》載:

      子貢曰:“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弊釉唬骸百n也,非爾所及也?!?/p>

      子貢的話顯然是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借題發(fā)揮”,其著眼點也在“恕道”,但他的“我不欲人之加諸我”,實則早已超越“恕”,而涉及“仁”的境界了。而在孔子眼里,子貢連“恕道”尚且未及(從他“方人”一事即可看出),何況仁乎?而且,子貢的“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云云,似有“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之意,故孔子不之許也??鬃友韵轮猓翰徽齽t難正人,恕且未至,豈能行仁?②

      《大學》第十一章也涉及“恕”道:

      是故君子有諸己而后求諸人,無諸己而后非 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諸人者,未之有也。

      這里的“恕”,相當于“反身而誠”的“誠”,其實就是既能“推己及人”,又能“反求諸己”,可見相比“忠道”,“恕”道知易行難,更加難能可貴!再看《中庸》第十三章:

      子曰:“忠恕違道不遠,施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這里又以遠近論道,“違”者,去也;“違道不遠”,也即“去道不遠”。須知這里的“忠恕”乃偏義復詞,其強調的乃是“恕道”,“施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正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另一種表達。

      孟子更用“自反”精神以發(fā)明“恕道”,他說:“萬物皆備于我矣。反身而誠,樂莫大焉。強恕而行,求仁莫近焉?!保ā侗M心上》)意思是:按照恕道的原則,萬物之理皆可通達于我心。反躬自問,若能誠實無欺,沒有比這更大的快樂了。盡力按照恕道的原則立身處世,要追求仁德,沒有比這更近的道路了。

      “恕”道的“違道不遠”“求仁莫近”,還可以得到訓詁學的支持?!墩f文解字》釋“恕”:“恕,仁也?!倍斡癫米ⅲ骸翱鬃釉唬骸芙∑芍^仁之方也矣?!献尤眨骸畯娝《?,求仁莫近焉?!莿t為仁不外于恕。析言之則有別,渾言之則不別也。仁者,親也?!庇殖套尤眨骸耙约杭拔铮室?推己及物,恕也。”(《論語集注》)也是將仁、恕并舉。

      恕道既然距離仁德最近,當然也就與“愛”最近。張載《正蒙·中正》說:“以愛己之心愛人,則盡仁?!薄度A嚴經》也說:“愛人如愛己,率己以隨人?!北竞醮?,則“恕道原則”其實就是——以責人之心責己,以愛己之心愛人。西方宗教有“愛人如己”之說,正與恕道等同?!妒ソ洝分姓f:“無論何事,你們愿意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因為這就是律法和先知的道理?!卞X鍾書更有“東海西海,心理攸同”之說,信不虛也!

      要言之,既然“孝悌”便是“愛”,是“愛親如己”;同理,“忠恕”也是“愛”,是“愛人如己”?!靶笔恰疤貏e的愛”,又是“感性的愛”;“忠恕”是“普遍的愛”,又是“理智的愛”。是故“孝悌”與“忠恕”,理一而分疏,殊途而同歸也!

      忠恕之道與心性之學

      一旦明白忠恕也是愛,再來探求其與儒學“心性之學”的內在關系,也就水到渠成了。因為忠恕與仁愛相通,故以忠恕為起點,必能向內尋找到仁愛之源泉,此即為孔孟儒學特別標舉的“仁心說”與“性善論”。以下我們分別加以說明。

      (一)仁心說

      上文已說,“忠恕違道不遠”,“強恕而行,求仁莫近焉”,兩相綰合,可知此道蓋即仁道。仁道何以不遠?蓋因仁道源自仁心,不假外求。換言之,欲求仁道,必須“反求諸己”,切莫舍近求遠??鬃诱f:“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論語·述而》)實則“我欲仁”正是“我心欲仁”。孔子還說:“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其余則日月至焉而已矣?!保ā队阂病罚┻@里“仁”與“心”首次并舉,可謂“仁心說”之濫觴。

      表面看來,孔子論學,極少提到“心”。除上引一例外,《論語》中還有兩處提到“心”:一是“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為政》),一是“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陽貨》)但這絕不意味著孔子對“心”不夠重視。事實上,《論語》中如“內自省”“內自訟”“求諸己”“不患人之莫己知,患不知人也”“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過則無憚改”等表述,皆與“忠恕”相關,都是儒家心學的修養(yǎng)功夫。如果說“忠”的“有所為”相當于向外求的“為人之學”,則“恕”的“有所不為”便是向內求的“為己”之學。因為向內求,所以才要“反求諸己”,不僅求諸己之“身”,還要求諸己之“心”。正如“忠恕”二字皆有一個“心”字底,忠恕之道從一開始便與人之“心性”不可分割。可以說,原始儒學的心性之學完全是從“忠恕”之道開顯而出的。

      孔子說:“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鼻笳撸熞?。可知“反求諸己”,不過是將恕道嚴格化,所謂嚴以律己,寬以待人。孟子正是在此基礎上建構了“心性之學”。他說:“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發(fā);發(fā)而不中,不怨勝己者,反求諸己而已矣。”(《公孫丑上》)又說:“愛人不親,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禮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其身正而天下歸之。”(《離婁上》)不僅如此,孟子尤為重視對“心”的理論探討,嘗云:“物皆然,心為甚?!保ā读夯萃跎稀罚靶闹賱t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告子上》)孟子充分運用“心”之“思”的功能,抉幽發(fā)微,進而提出了“同心說”。孟子認為,“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圣人之所以能夠“先得我心之所同然”,正是圣人“善推其所為”的結果,而“善推其所為”,不正是“推己及人”的恕道原則嗎?很顯然,孟子的“心性之學”正是“忠恕”之道的進一步深化和細化。

      “同心說”之外,孟子還提出了一系列“心學”修養(yǎng)學說,即“存心”說,“養(yǎng)心”說,“恒心”說和“求放心”說。

      (二)性善論

      忠恕之道,尤其是恕道的原則,不僅開啟了“仁心說”,也證成了“性善論”??鬃与m未直接提出“性善論”,但他對于人性的看法總體而言是正面而積極的。他說:“天地之性人為貴?!保ā缎⒔洝なブ握隆罚┯终f:“性相近也,習相遠也。”(“論語·陽貨》)還說:“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保ā墩撜Z·公冶長》)這里,“忠信如丘”便是“性相近”;“不如丘之好學”則是“習相遠”。孔子雖未明說“人性善”,實已種下“性善論”的根苗。孔子這兩句話,孟子取前者,開創(chuàng)了“性善論”;荀子取后者,認為“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荀子·性惡》),故其極力“勸學”,以改善人之惡性。

      孟、荀的人性善惡之辨,自古迄今,聚訟不已。究竟孰是孰非?且看孟子與告子的一段辯論:

      告子曰:“性猶湍水也,決諸東方則東流,決諸西方則西流。人性之無分于善不善也,猶水之無分于東西也?!泵献釉唬骸八艧o分于東西,無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躍之,可使過顙;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豈水之性哉?其勢則然也。人之可使為不善,其性亦猶是也。”(《告子上》)

      告子認為“性無善無不善”,以水的東西分流為喻,這是一種“二維”的平面思維;而孟子則以“三維”的空間思考反駁他:水之性確實無分東西,但水受到“勢”的刺激,卻有可能改變“就下”的特性,從而改變運動的方向。同理,人之所以為不善,并非本性不善,而是受到外在之“惡勢”的影響所使然。正如不能因為長江、黃河的中下游濁浪滾滾,就否認其青藏高原的源頭乃是一條清澈見底的溪流一樣,我們同樣不能因為一個人做了惡事,就認為他天生便是“惡棍”!孟子的思考是基于“類屬”的本源性推理,而荀子則是基于“個別”的末流性描述。而且,善惡是相對性概念,我們認為某人或某事是“惡”的,正是因為先有了“善”的標準,而這個善惡標準的產生和確立,正是人類本質上擁有“善根善性”的最佳證據!

      相比荀子基于現象認知和功利訴求的“性惡論”,孟子的基于恕道原則與“反求諸己”精神的“性善論”,不一定在邏輯上顛撲不破,卻可通過每人都具有的普遍心理活動加以驗證。

      既然這種心理活動是普遍的,那么性善就是有根據的,是出于人的本性、天性的,此即“良知”“良能”:“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萁良知也?!保ā侗M心上》)孟子正是在此一種“人禽之辨”的垂直倫理和“反求諸己”的恕道原則基礎上,反復辯難,論證人性本善的倫理價值。與其說孟子的性善論是一種學說,不如說是一種信念和信仰來得更準確些。孟子說:“言人之不善,當如后患何?”(《離婁下》)焦循解釋說:“若言人之不善,而轉貽將來之患,則患不在人之不善,而轉在吾之言矣?!雹劭梢哉f,孟子之所以標舉“性善論”,正是因為他深刻地洞察和預見了“性惡論”所可能帶來的彌合“人禽之辨”的道德隱患、倫理危機和信仰失落!

      孟子說:“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存其心,養(yǎng)其性,所以事天也。妖壽不貳,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盡心上》)此言將“仁心”與“善性”、“天命”與“天道”一線貫穿,徹上徹下?!吨杏埂分v“天命之謂性”,乃從“上”往下講;而孟子講“盡心、知性而知天”,存心、養(yǎng)性以事天、立命,則是從“下”往上講,通過“心”“性”這一入口,使“人”與“天”徹底貫通,妙合無間。孟子的“性善論”,徹底證成了儒家“天人合一”之文化模型,為中華文化開鑿了一汪“心泉”,植入了一脈“善根”,而“忠恕”之道在其運思和體證過程中,無疑起到了不可替代的支撐作用,可謂厥功至偉。

      “忠恕”的現代價值

      在現代語境中,“忠恕”二字的確顯得頗為古典,甚至有過時與落伍之嫌,所以才會出現上文所說的兩種“庸俗化”的誤讀。不過,就漢語本身的生命力和儒家思想的合理性而言,“忠恕之道”及其由此證成的“仁心說”與“性善論”,或許比我們想象的更具現代普適性,其實踐價值和現實意義實在不容小覷。

      首先,忠恕之道有助于個人修身及人格養(yǎng)成。不管時代如何發(fā)展,“人之為人”的根本屬性和情感心理經驗是基本守恒的,有些價值就如陽光和空氣,歷久彌新,永遠不會過時。此即所謂“天不變,道亦不變”(《漢書·董仲舒?zhèn)鳌罚?,“世異事變,人道不殊”(《漢書·揚雄傳》)。無論古人還是今人,如能秉承忠恕之道立身行事,就較易獲得“知人之智”與“自知之明”,就能以平常心看待人我關系,從而改善和提升自己的生命狀態(tài)和精神境界。

      其次,與作為“親情倫理”的孝悌之道不同,忠恕之道屬于“社會倫理”,對公民社會的養(yǎng)成富有積極意義。近代以來,不少學者對傳統(tǒng)文化中的孝悌之道持批判態(tài)度,卻對忠恕之道不吝贊美。比如,蔡元培在論及“公民道德”時就說:

      何謂公民道德?日法蘭西之革命也,所標榜者,曰自由、平等、博愛。道德之要旨,盡于是矣。孔子曰“匹夫不可奪志”,孟子日“大丈夫者,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自由之謂也,古者蓋謂之義??鬃釉弧凹核挥鹗┯谌恕薄降戎^也,古者蓋謂之恕。……孔子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親愛之謂也,古者蓋謂之仁。三者誠一切道德之根源,而公民道德教育之所有事者也。(《對于教育方針之意見》)

      蔡元培將“恕”與“平等”聯系起來,可謂別具只眼。而錢穆在論及“性善論”時,也將其與“自由”與“平等”互勘:

      蓋孟子道性善,其實不外二義:啟迪吾人向上之自信,一也。鞭促吾人向上之努力,二也。故凡無向上之自信與向上之努力者,皆不足以與知孟子性善論之真意。若從別一端論之,則孟子性善論,為人類最高之平等義,亦人類最高之自由義也。人人同有此向善之性,此為平等義。人人能到達此善之標的,此為自由義。凡不主人類性善之論者,此皆不主人類有真平等與真自由者。④

      這是我所見過的對于“性善論”的最佳解讀。相比之下,密爾在《論自由》中將僅僅“無害他人”作為自由社會的基本原則,甚至認為吸食鴉片也是人的“自由”⑤,這樣一種基于權利而不是道德的自由觀,實在顯得等而下之了。而基于“恕道”原則的自由觀,不僅包含“無害他人”,而且包含“無害自己”。對于對治“后現代社會”的虛無主義病癥,這不啻為一劑良藥。

      美國學者哈特更將孔子的忠恕之道用于解讀人民與國家的關系。他說:“中國最偉大的思想家,當然要數孔子了。他把中國人的基本思想構成一個信仰體系,而他就是這個體系的鼻祖?!∈剡@樣的信條:國家要為人民利益而存在,而不是人民要為國家利益而存在。統(tǒng)治者管理國家不是靠武力而是靠仁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他的信條,這和‘你愿人如何待你,你就應該如何待人’這條金科玉律簡直是異曲同工?!雹迣嶋H上,不僅人民與國家的關系需要“強恕而行”,國家與國家的關系更應如此。今天的國際爭端和局部戰(zhàn)爭不斷,歸根結底皆是不行“恕道”而“霸道”橫行的結果。

      第三,忠恕之道還與整個中華文化價值和信仰體系的建構在在攸關。在談到中國文化的特質時,不少學者都會提到忠恕之道,并對其做出宗教性的解讀和闡釋。英國學者麥嬋就說:“中國人當有中國本來之宗教,使外來者不得入,此必然之理也。夫黃金法律所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首先發(fā)明斯義者,實由于此行星上得未曾有之最大人物孔子是矣?!雹咤X穆更以“心教”來涵蓋“中國人之教”,說:“中國人之教,乃教人立志為學,其所學則為道??鬃尤铡居诘?,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是也。其道則日為己之道,以達于人道,通于天道。其發(fā)端在己之一心,其歸極亦在己之一心。故若謂中國有教,其教當謂之心教?!雹嗥鋵?,所謂“心教”者,亦不妨謂之“恕教”也。

      德國學者馬克斯·韋伯說:“人性本善,惡乃是由外部通過感官侵入內心的……這種特殊的觀點是由于缺乏一位超世的倫理之神。”⑨的確,對于一個不迷信“神教”的民族而言,如果沒有對“人性善”的基本信仰,沒有“人禽之辨”的嚴格區(qū)分,沒有“忠恕之道”的價值判斷和實踐智慧,而一味張揚“惡性”,篤信“原罪”,或者干脆以“劣根性”厚誣整個民族,則整個民族的道德精神必將難以維系,每況愈下,不知“伊于胡底”了!

      ①顧炎武:《日知錄校釋》,張京華校釋,岳麓書社2011年版,第306頁。

      ②劉強:《論語新識》,岳麓書社2016年版,第134—35頁。

      ③[清]焦循:《孟子正義》(下冊),中華書局1987年版,第554頁。

      ④錢穆:《四書釋義》,九州出版社2011年版,第193頁。

      ⑤[英]約翰·密爾:《論自由》,程崇華譯,商務印書館1959年版,第104頁。

      ⑥⑦高尚榘、趙強編:《中外名人學者贊孔子》,山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150頁,第155頁。

      ⑧錢穆:《中國學術論衡》,岳麓書社1986年版,第13頁。

      ⑨[德]馬克斯·韋伯:《儒教與道教》,洪天富譯,江蘇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156頁。

      猜你喜歡
      性善論曾子夫子
      夫子的挑戰(zhàn)
      趣味(語文)(2021年6期)2021-11-02 05:52:38
      曾子殺豬
      夫子之文章
      淺論孟子的仁政與井田制、性善論思想
      商(2016年11期)2016-05-04 17:27:31
      從孟子“性善論”看“好為人師”的當代意義
      曾子殺豬
      快樂語文(2016年29期)2016-02-28 09:03:36
      淺析孟子的性善論
      人間(2015年23期)2016-01-04 12:47:48
      夫子亦“愚”
      曾子殺人
      夫子亦“愚”——我看孔子
      津南区| 会昌县| 雅江县| 阜南县| 安图县| 平定县| 镇宁| 原平市| 蓝田县| 阳朔县| 扶沟县| 汽车| 吉安县| 绩溪县| 于都县| 澎湖县| 武城县| 二手房| 乳山市| 阿坝县| 乐亭县| 富源县| 报价| 冀州市| 昌宁县| 凉城县| 老河口市| 普安县| 西乡县| 浑源县| 南部县| 西宁市| 隆化县| 张家口市| 华容县| 布尔津县| 静海县| 石嘴山市| 深水埗区| 凤山市| 兴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