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大可
漢 字“帝”是怎么來的?歷來有爭議。有一種解釋說,“帝”字是個象形字,是對花朵形態(tài)的精確描寫,也就是“蒂”的本字。這種說法,最早來自國學大師王國維,實則是一個天大的誤會,因為“帝”與花朵毫無關(guān)系。
幾年前,我的一個學生去巴格達大學做訪問學者,他愛上了一位學考古的伊拉克女孩,他裝作很有文化的樣子,在紙上畫下一個甲骨文的“帝”字送給對方,說我送一朵中國花給你,于是姑娘笑了,覺得他很傻很天真。
伊拉克位于美索不達米亞地帶,最早的人類文明就誕生在那片土地上,那里出土了很多刻滿楔形文字的泥板,還有一些印章,上面都發(fā)現(xiàn)了一種形如“米”字的神秘符號。經(jīng)過考古學家破譯之后,人們才知道,原來那是一個象形文字,它摹仿了天體發(fā)光的形態(tài),用以代表神靈和天體,它的發(fā)音是“帝歌”(dingir)或“迪摩爾”(dimmer),它的開頭輔音是“D”這個音。
有趣的是,在中國商朝時期,甲骨文的“帝”字,其字形同樣作“米”形,它的上古擬音是“deegs”,具有同樣的輔音音素。蘇美爾的星形符號,大約出現(xiàn)在公元前3500年,在歷經(jīng)2300年的漫長傳播之后,也就是在公元前1200年左右,它是不是抵達了中國?
早在20世紀初,西方學者波爾已經(jīng)注意到這個奇怪現(xiàn)象,他認為中國的“帝”字,起源于西亞美索不達米亞地區(qū)。這個看法得到了中國學界“甲骨四堂”之一的郭沫若有保留的支持。他認為,殷人所使用的甲骨文“帝”字,從字形、發(fā)音及其所指的神格,也就是形、音、義三個方面,完整地復(fù)制了蘇美爾的“帝歌”。
另外一種看法認為,這個“帝”字,最初泛指所有發(fā)光天體和日月星辰,但后來則窄化為專指北極星。北極星,又叫做帝星、天極星或紫微星,被視為星星里的王者。道教尊稱它為“紫微大帝”。
在地面上,北極星有一個跟它相對應(yīng)的坐標,那就是中國皇帝的宮城,所以皇宮又稱“紫禁城”,意思即是紫微上帝的宮殿,草民禁止入內(nèi),所謂“王者之宮,以象紫微,故謂宮中為紫禁”。
“帝”在東亞經(jīng)歷了兩次重大傳播。它首先成為商代宗教的關(guān)鍵詞,出現(xiàn)在大量龜甲和牛骨上,專指上天的最高神。從秦漢開始,它又被用來稱呼人間的君主。目前傳世的儒家“五經(jīng)”,大多是春秋戰(zhàn)國和秦漢之際的作品,這時,“帝”字雖然已經(jīng)被“天”代替,但仍然還在頑強地表現(xiàn)自己的存在。
我統(tǒng)計了一下,發(fā)現(xiàn)“帝”字的出現(xiàn),在《尚書》中有32次,《詩經(jīng)》有24次,《禮記》中有20次,《春秋》中有8次,包括在《易經(jīng)》中都出現(xiàn)了2次。
周朝滅掉殷商之后,考慮到必須跟前政權(quán)劃清界限,保持自己的信仰主體性,所以放棄了對“帝”的崇拜而另起爐灶。由于周人隊伍里有許多突厥人,所以周的祭司可能借用了突厥語里的“天”這個詞,以作為對上帝的稱呼。但文王、武王和周公似乎都沒有意識到,這個“天”字,突厥語發(fā)音為“Tengri”,中文今天讀為“騰格里”,意思是“明亮的藍色天空之神”。這個詞,其實就是“帝”的一個衍生品。
漢代以來,“帝”和“天”這兩個語詞被明確地劃分開來?!暗邸钡牡匚幌陆盗?,主要用來稱呼“人帝”,即世俗君主。“天”則繼續(xù)停留在形而上的位置,專門用來稱呼“天帝”或最高神。但是在“天人感應(yīng)”的政治哲學中,世俗的“帝”附帶的“天”意,從未被消解?!暗邸币哉未笊竦纳矸?,完成了對權(quán)力的絕對壟斷。
從此,中國人一生至少要磕兩種頭,第一種磕頭禮的對象是世俗君王,人們要通過磕頭來表達對普遍皇權(quán)的服從;第二種磕頭禮的對象是“天”,也就是神,以此來表達對祂的崇敬。<E:\2019年\14期\Image\2018廉-021112.psd>
周朝滅掉殷商之后,考慮到必須跟前政權(quán)劃清界限,保持自己的信仰主體性,所以放棄了對“帝”的崇拜而另起爐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