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個許久沒有聯(lián)系、也不算很熟的微信好友突然發(fā)微信問你:親,在嗎?
你認為,一般有幾種可能?
第一,他要結婚了。
第二,他要借錢了。
第三,他做微商了。
不管是以上哪種可能,或許都會讓你頭疼一下。
前兩天,就有一個連點贊交都算不上的微信好友,我都不記得她是誰了,對方自報家門是兒子從前幼兒園同學的媽媽。上來寒暄兩句,就說她獲得了一個服裝品牌的代理權,覺得風格挺合適我,然后發(fā)了一堆圖片給我,要我選購。
婉言謝絕,表示不喜歡這種風格之后,她還是每天堅持不懈地向我推送一些衣服,并建議我可以嘗試換換風格。
她的熱情讓我有些難為情,猶豫著要不要買一件,省得人家天天惦記。同事知道后勸我,不要繳智商稅。
同事有一個膚白貌美的大學同學,婚后辭職當起了全職太太。可能是怕在家閑出毛病,學人當起了微商,搗鼓起服裝來。她向同事介紹說,她有特殊渠道,可以拿到大牌尾貨。鑒于她先生的人脈和資源,同事將信將疑,但又經(jīng)不住同學的苦口婆心,遂買了一件大牌的連衣裙。
拿到手,同事一看就知道是仿品,也無所謂,六七百塊錢買件衣服,能穿個新款也算值。誰知道回來一過水,掉色不說,還皺巴巴的跟老太太的臉一樣。
這要是商場買的,肯定退貨退款了,壞就壞在是熟人手上買的,為了幾百塊錢,較真起來挺尷尬,同事也就只好忍氣吞聲了。
我聽了她的遭遇不禁笑出聲來:這不是殺熟嗎?她也無奈地冷笑了一聲:在熟人圈做生意的,本來就是殺熟。
經(jīng)她這么一說,我突然想起自己也曾被殺熟過。
有個熟人說他家嫡親在老家養(yǎng)蜂,有上好的土蜂蜜出售,問我要不要。我一聽大喜過望。因為孩子體質容易上火需要喝蜂蜜,但是市面上買的蜂蜜又怕添加色素和防腐劑,正愁沒地方買好蜜呢。
等了幾日,蜂蜜到手了,興沖沖拿回家給孩子喝時,才發(fā)現(xiàn)這蜂蜜稀得跟水沒兩樣,舀出一勺來,蜂蜜根本沒有拉絲,而是像水珠一樣快速滴落。稀薄成這樣,讓人懷疑這500克的瓶子里,怕是摻了400克的水。
最鬧心的是,稀也就算了,要是兌的涼白開倒也行,萬一人家圖省事兌的是自來水,那豈不是要把孩子的肚子給吃壞了。郁悶了一會兒,只得把整罐蜂蜜都給扔了。
后來熟人還問,喝得怎么樣,要不要再來幾瓶。我連連婉拒:謝了謝了,孩子嘴刁,不愛喝……
您瞧,吃了虧,還不好意思明說。
建立在社交平臺上的生意是一種脆弱的商業(yè)體系。人際關系很微妙,因為人的思想和情感總是在不斷變動。微商也是商人,商人最重要的品質是什么——信譽。而微商所謂的信譽,也就是靠熟人的交情和信任。不出問題還好,出了問題就是一筆死賬。
做生意,還是要靠信譽。產(chǎn)品質量過硬,才能長盛不衰。靠交情,靠信任,也得建立在產(chǎn)品質量的基礎上,不然走不遠。
吃過一次虧,上過一次當,熟人就再也不會光顧了,你透支了交情,生意也就成了一錘子買賣。只有當你的產(chǎn)品質量確實過得去,用過一次覺得好,別人才會繼續(xù)消費,才會有回頭客,甚至成為你的下家、代理。光靠忽悠洗腦,透支交情,只有死路一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