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志熙
少年時讀《論語》,開首便是“學而”篇。其首章云:“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以我這個小小鄉(xiāng)村少年的體會,前兩句并不難懂——那時節(jié)我白天上學,傍晚回家干點雜活,晚上做作業(yè)、寫毛筆字,功課并不緊,還有閑時間看看小說,想象古人的生活或外面的世界,當真是很快樂的事啊,并且在僻遠的鄉(xiāng)村,偶爾有遠嫁外鄉(xiāng)的姑姊們帶著丈夫和孩子歸寧,往往驚動一村人都來看望說笑,那也的確是“不亦樂乎”!可是,第三句“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卻讓我這個懵懂少年百思不得其解——人家不知道你、不了解你,你并不因此而慍怒,這不是很容易的而且理所當然的事么,有什么值得稱贊的呀?可聽夫子的口氣,好像還真有人因為別人不知他就動怒,那不是敏感躁狂的神經(jīng)病嗎?我實在不能想象,天下怎么會有這樣自尋煩惱還要遷怒于人的“二百五”!所以對“子曰”的這第三句話,我很長時間都不知其然更不知其所以然。
后來年齒漸長、閱歷漸多,才逐漸明白,“人不知而不慍”,委實是很不容易的事。
為什么“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同樣是“子曰”給出了解釋:“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論語·衛(wèi)靈公》)是的,人生在世,都不免有點成名不朽之念,而相傳的成名之道“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左傳·襄公二十四年》),實在太難了,不是一般人所能達到的。其中“立功”似乎最易為人所見也就最能讓人成名,可是并不是隨便什么人都有立功的機會啊。如孔子就空有一身本事卻終生犧惶不遇,也就沒有立功的可能了。至于立德、立言,孔子倒是做到了,可這兩樣卻很難立竿見影地讓人成名,而是需要一個漫長的從被誤解到被理解的過程??追蜃颖蛔馂椤鞍偈乐畮煛币灾痢爸潦ハ葞煛?,那都是后來的光榮,夫子生前皆無與焉——他在當世是很不被理解的,甚至常遭奚落,連老妻都嫌棄他,終身都在寂寞孤獨中度過。就此而言,“人不知而不慍”很可能是夫子之自道苦衷——既是他寂寞自守的自勉之言,也可說是他無可奈何的自我解嘲之詞。我們甚至不難想象,縱使長期追隨孔子的老學生們,有時怕也難免疑惑孔子聲名之微而不無微詞吧,于是孔子躬自反省,說出了這樣一句自我解釋也自我解嘲的話作為答復:“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夫子此言,真是感慨萬千,而安貧樂道,誠然是圣賢氣象。
不過,這樣的理解總讓我有一種未達之感,似乎缺了點什么。間嘗思之,夫子此言或別有緣故、另有深意存焉。蓋因古人記言敘事原本簡略而精微,“人不知而不慍”之“不知”者究竟為何,《論語》是按下不表、隱約其辭的,過去籠統(tǒng)地理解為“別人不知道(或不理解、不認可)你而你并不因此就慍怒”,如此直尋直覺之解,無乃皮相之見乎?仔細想想看,人之不被認識、不被理解、不被認可,本來就是難免而且難以苛求之事,則人對他人的“不知”之“不慍”,也不過平常反應而已,何有于君子!所以,這恐怕不是孔子之本意—一竊以為,“不慍”的反應倘要當?shù)闷鹁又?,則“人不知”者一定指的是更為嚴重的情況。
然則,哪些情況才算嚴重呢?那應當是人的人格尊嚴遭到無端的誤解、猜疑以至污蔑和中傷,眼看著他人不知真相、以假為真,而當事人卻仍能坦然“不慍”,那才是坦蕩真君子。
的確,當人無端地被誤解、被猜疑的時候,他到底是慍還是不慍,這無疑是嚴重的考驗。比如,“子畏于匡”就是很嚴重的遭遇。那時孔子帶著一幫弟子“將適陳,過匡。……匡人聞之,以為魯之陽虎。陽虎嘗暴匡人,匡人于是遂止孔子??鬃訝铑愱柣ⅲ醒晌迦?。”(《史記·孔子世家》)這無疑是很大的誤會和侮辱了。學生們很生氣,可是孔子卻忍耐而“不慍”,他自信命不止此,所以堅決阻止了學生的反擊,坦然地等待著匡人消除了誤解,師徒遂解圍而去。更嚴重的遭遇是“子見南子”。史載衛(wèi)靈公好色而無能,國中一切全靠夫人南子來維穩(wěn)。南子的確很能干,只是生得太漂亮而頗多緋聞。南子也很尊敬孔子,那時孔子正帶著一幫弟子到處找工作,也有求于南子,所以南子盛裝召見,孔子“不得已而見之。夫人在締帷中。孔子入門,北面稽首。夫人自帷中再拜,環(huán)佩玉聲醪然。”(《史記·孔子世家》)可是,弟子們并不都能理解孔子的苦心,更瞧不起南子的作風,愚魯?shù)淖勇飞踔翍岩煞蜃优c南子關(guān)系有些不正當。那么,孔子對子路的誤解究竟是慍還是不慍?從《論語·雍也》篇的記載“子見南子,子路不說??鬃邮钢唬骸杷裾?,天厭之!天厭之!’”來看,孔子顯然是很慍怒的,以至于急赤白臉地賭咒發(fā)誓。為什么孔子對此事未能“不慍”呢?大概因為此事關(guān)系到一個國君夫人和自己的名聲,這對于特別看重道德之清白的孔子來說。當然是更嚴重的事,使他不由得情緒失控、頗有些“氣急敗壞”了。圣明如孔子尚且如此,足見面對無端的誤解或猜疑,人是很難“不慍”的。我因此有一個大膽的猜想——“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句話很可能是孔子迭經(jīng)匡人事件、南子事件之后的反思與感嘆,也未可知。
當然,還有比誤解、猜疑更嚴重的事情。比如,當一個人遭到某人的嚴重指控,盡管那指控乃是不實之詞,卻四處流傳,其負面影響甚至及于他的家人,則此人還能淡若無事地“不慍”嗎?“曾參殺人”的傳言就是這樣嚴重的事例。曾子是踵繼孔子的大賢,他的母親也是公認的賢母??墒菗?jù)《戰(zhàn)國策》所記:“曾子處費,費人有與曾子同名族者而殺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參殺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殺人?!椬匀簟S许曆?,人又曰:‘曾參殺人!’其母尚織自若也。頃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參殺人!’其母懼,投杼逾墻而走。夫以曾參之賢與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則慈母不能信也?!薄稇?zhàn)國策》只記錄了曾母態(tài)度的變化,而失記了曾子本人的反應,但千載之下的我們?nèi)圆浑y想象,即使穩(wěn)重沉著如曾子,當看到母親都誤信流言而出逃避禍,他自己恐怕也就再難堅持“人不知而不慍”的不辯解主義,而很可能不得不出來正名和辟謠了?!叭瞬恢粦C”的考驗之難,由此可見一斑。
然而,竊以為掩映在知與慍之糾結(jié)中的最嚴峻考驗,可能是人如何對待自我危機的問題。這是因為,一個想得正、行得直的君子人未必就一定行得通、走得順,倒可能因其正直而在無意間礙著了某些小人之進路,從而招致小人的羨慕嫉妒恨,因而被中傷、被陷害也就在所難免了。自然,君子理當堅持不怠的,但長此以往、挫折不斷,縱使最忠實親近的人也會積郁而生“慍”的,而正因為是來自親近人之“慍”,則一旦爆發(fā)也就會大大削弱君子人的自信,使他對自己的道行產(chǎn)生懷疑。這種自我懷疑的精神危機,在孔子那里就確曾發(fā)生過。
那是孔子晚年遷居于蔡國的第三年。其時,“吳伐陳,楚救陳,軍于城父。聞孔子在陳蔡之間,楚使人聘孔子??鬃訉⑼荻Y,陳、蔡大夫謀曰:‘孔子賢者,所刺譏皆中諸侯之疾。今者久留陳、蔡之間,諸大夫所設(shè)行皆非仲尼之意。今楚,大國也,來聘孔子??鬃佑糜诔?,則陳、蔡用事大夫危矣。’于是乃相與發(fā)徒役圍孔子于野。不得行,絕糧。從者病,莫能興??鬃又v誦弦歌不衰。子路慍見曰:‘君子亦有窮乎?’孔子曰:‘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保ā妒酚?,孔子世家》)這次遭遇的確很有戲劇性的看點:諸侯的交惡,出仕的機會,小人的陰謀,被圍的困境,憤慍問難的學生,弦歌不衰的夫子,“君子固窮”的名言,戲劇般地一幕幕上演,給人非常深刻的印象,所以成了流傳最廣的孔子故事之一。
可是,這個故事的真正值得注意之處,卻似乎長期被學界忽視了。第一點是,孔子在這次事件中并非因為“人不知”而恰是因為賢名甚顯,才遭到奸邪小人的嫉妒和陷害,也即是說孔子這次乃是“慍于群小”而“受侮不少”,只是孔子對群小之“慍”并不在意,真正嚴重的是子路等親近的學生們也因這次的遭遇而甚“慍”,并且他們的“慍”不是對著群小而是沖著夫子來的。這委實是從未有過的嚴重情況。正是這第一點導致了第二點,那就是下文里緊接著大書特書的一幕——孔子的自我懷疑及其與學生之間展開的質(zhì)詢。這是非常讓人震驚也極其耐人尋味的一幕。且看《史記·孔子世家》在記述了上面的遭遇之后,接著便描寫了“子貢色作”“孔子知弟子有慍心”的嚴重情況。這對孔子來說的確是前所未見的大沖擊,以至于使他對自己的道行也產(chǎn)生了懷疑。然則,何去何從呢?孔子不得不找來幾個大弟子,嚴肅懇切地征詢他們對自己的意見。夫子先后找了三個人——子路、子貢和顏回,問詢的則是同一個問題:“吾道非邪?吾何為于此?”這是非常沉痛的自問和質(zhì)詢。三個學生的回答則顯然有別。首先回答的是子路,他說:“意者吾未仁邪?人之不我信也。意者吾未知邪?人之不我行也?!边@回答明顯地有責怪孔子之意,可謂直而愚。接著回答的是子貢,他說:“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蓋少貶焉?”這回答是含蓄地勸孔子不妨降格以求,可謂婉而圓。最后回答的是顏回,這位一向溫和謙虛慎于言的顏同學,此次卻毫不遲疑地給出了最為慷慨激昂的回答:“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雖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坎蝗萑缓笠娋?!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國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見君子!”這回答無疑是對孔子最為堅定也最為及時的支持,表明顏回才是真正理解孔子之道而且堅定不移追隨孔子的人,所以孔子聽了他的回答后“欣然而笑”、深受鼓舞而信心彌堅??鬃雍髞韺︻伝刂乐园串惓?,真是良有以也??尚笕迦绲缹W之流大講特講什么“孔顏樂處”,那其實不過是文人附庸風雅之變相而已。
圣賢其萎,仁恕道存。說了歸齊,生在人間世,誰都有可能在無意間礙著了別人的進路,別人因此有所沖撞也在情理之中,至于別人知道你或不知道你、認可你或不認可你以至愛你或是恨你,更是無可如何之事。重要的是盡可能地做好自己,并且盡可能待人以恕、與人為善,小人的羨慕嫉妒恨既在所難免,就且隨其便吧。夫子于此亦有教言曰:“躬自厚而薄責于人,則遠怨矣?!保ā墩撜Z·衛(wèi)靈公》)此言恰以不慍而遠怨之道示人。那么,遇到得意的小人不妨任其猖狂,離他遠點就行了,遇到失意而猖狂者,不吭聲就是了,何須介懷呢!
2018年6月4日屬草
6月19日訂正于清華園之聊寄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