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自然》雜志近日發(fā)表了兩項基因組學重磅研究,歐洲兩個研究團隊報告了古代個體的基因組數(shù)據(jù),其中一些可追溯到距今31000年—600年前。這些源自西伯利亞和北美地區(qū)的基因組信息,代表了對早期人類遷移活動和人群歷史的最新認識。
約5000年前,古愛斯基摩人成為美洲北極廣闊地區(qū)的首批定居者;1000年前左右,現(xiàn)代因紐特人和尤皮克人的祖先陸續(xù)抵達,并從很大程度上取代了古愛斯基摩人。不過,對于考古學和歷史學來說,因缺少詳細的基因組學研究,古愛斯基摩人和美洲土著人、因紐特人、尤皮克人和阿留申人這些群體之間的親緣關系一直未能確定。此次,德國馬克斯·普朗克人類歷史學研究所團隊依靠新技術分析了來自美洲北極和西伯利亞的48例古代個體的基因組數(shù)據(jù),此外,還報告了現(xiàn)代阿拉斯加伊努皮亞特人以及西西伯利亞人群的數(shù)據(jù)。最新分析顯示,北美人群歷史主要來自古愛斯基摩人與首批美洲人之間的基因交流,這也是以愛斯基摩—阿留申語系和納—德內(nèi)語為母語人群的起源。
在另一篇論文中,丹麥哥本哈根大學研究團隊報告了西伯利亞東北部的34例古基因組,這些基因組來自距今31000年—600年前。研究者記錄下了這一時期的復雜人群動態(tài),明確了至少3次主要遷移事件:此前不為人知的舊石器時代古代北西伯利亞人群的首次抵達,這一人群也是早期西歐亞狩獵采集者的遠親;東亞人群的抵達以及隨后誕生的古代古西伯利亞人和美洲土著人;名為新西伯利亞人的東亞人群的全新世遷移,許多當代西伯利亞人都是他們的后裔。
◎ 來源|科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