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開辦“集體食堂”的,可能要屬戰(zhàn)國四公子之一的孟嘗君。孟嘗君最大的特點是禮賢下士,招徠了大量食客,為他們提供免費的食宿,最多的時候達到三千多人。為這些人集中供應一樣的飯菜,就相當于開辦了一個體量較大的集體食堂。
而完整意義上的“機關食堂”制度確立于唐朝初年。李世民坐上皇位后一度成了工作狂,延長了朝會的時間。那時候中央機關官員上班本來就早,雞還沒叫就要起床。會議時間長加上沒椅子坐,散會時的饑腸轆轆可想而知。于是唐太宗以“聊備薄菲”為配套措施,與會者都可享受一頓免費的“朝食”。這頓工作餐是在廊廡下設食堂,有時又稱“廊餐”。
所以唐代崔元翰《判曹食堂壁記》里就有了這樣的說法:“古之上賢,必有祿秩之給,有烹飪之養(yǎng),所以優(yōu)之也。”給官員們免費工作餐,那是天經地義的。而且這頓“朝食”標準還不低,比如說,四至五品的標準是菜肴七盤,細米二升,面二升三合,酒一升半,羊肉三分,瓜兩顆;六至九品的標準是菜肴五盤,白米二升,面一升一合,油三勺等等。這么多東西吃不完,還可以打包帶回去給家人。貞元初年,洛陽的CPI漲出天際,一般人家舍不得吃好東西,河南府兵曹庚倬每次都省下一份工作餐打包帶回去,給姐姐品嘗。
有了固定的餐食后,也就有了相應的用餐場所,唐朝機關食堂里檔次最高的是“公廚”,那可是皇帝在金鑾殿上擺下的國宴。參加國宴的官員一般都是朝中大員,一定品級的地方高官進京匯報工作時也可以去嘗嘗。
級別往下一點也都安排上了。宰相辦公的政事食堂稱為“堂廚”,各地方政府及中央有關部門的派駐機構也有自己的食堂,但名稱不一,如中縣食堂、判曹食堂、孔目院食堂等。除部門領導外,一般辦事員用餐的地方還有“吏廚”“佐史廚”或“府史廚”。
要說這時工作餐的重要性,有個故事很貼切。唐高宗時,尚書左丞楊昉有天剛退朝準備回衙府,就有人堵住他討申訴批復,楊昉說:朝會剛散,還未吃朝食呢,等吃過飯再認真辦理。被申訴者回懟“公云未食,亦知天下有累年羈旅訴者乎”。楊昉聽完馬上就開始辦事,“時人深賞之”。
這么好的飯菜,自然非常受官員們的歡迎,但也會招致不滿。唐高宗時,宰相們曾召開專題會議,討論削減伙食標準,馬上有人反對說,這頓豐盛的公餐,是皇上對中樞機務特別重視的體現,如果我們不稱職,就該自請辭職以讓賢能,不必以減削標準邀求虛名。于是削減標準的討論只好作罷。
后來柳宗元還寫稿子總結了“食堂制度”能夠堅持始終的幾個原因。首先,平時大小官員各辦各的公事,借助工作餐有了一個和睦交流的氛圍;其次,食堂還創(chuàng)造了一個集思廣益的群言堂形式,啥事都好商量;總之,“堂之作,不專在飲食,亦有政教之大端焉”。